永泰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

2021-01-14 騰訊網

山葡萄藤編織是我縣民間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永泰西北方的丹雲赤岸一帶素有「三嶺又五坑,坑坑有藤藝」之稱。近日,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入選永泰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這個古老的技藝吧。

點擊播放 GIF 0.0M

張慶明,永泰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葡萄藤編制製作技藝傳承人。2000年,他師從父親張天水學習竹編與山葡萄藤編技藝,2006年開辦永泰縣山本竹木工藝品廠,並於2015年成立植福實業有限公司。在談到從竹編到藤編的「轉身」時,張慶明透露,原本企業專注於出口竹殼制餐具,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客戶提出訂做藤編包的意向,這讓他發現了一個商機。

植福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慶明

創業伊始,他跑遍霞拔、丹雲、白雲等各大鄉鎮,把手藝嫻熟的竹草編師傅請到廠裡來。一邊將老師傅的技藝精華融入到藤包的編織製作中,一邊對他們進行統一的培訓,使得編制技法更加精進。

點擊播放 GIF 0.0M

取藤皮

制藤包要從取藤條開始。在過去,只有經過梅雨季節、泡水充分的10年以上的老藤,才能用做取藤條的原料,這大大增加了藤包的成本。而如今,植福實業經過攻關,已經攻克了取藤時效的瓶頸。

取藤師傅林可新

細心剝下的葡萄藤要經歷「過劍門」定寬度,「過寬刀」定厚薄等一系列的複雜工序之後,才能送到編工師傅的手中。由於藤編包對於手藝的要求較高,目前只有從業多年的熟練匠人才能勝任編織的工作。

除了全程手工製作的獨特技藝外,藤編包的材料都來自於全天然的植物,哪怕是包裡襯的染色也是堅持綠色天然。植福用生柿子作為原料,將其搗碎,並在水缸裡放置兩年,這種天然染料不僅防腐、防蟲、環保無汙染,而且著色異常牢固,即便遇水也不會褪色。因此,採用葡萄藤編織的藤包也被譽為「有生命的包」,不僅結實耐用,而且還能隨著使用年歲的增長自然包漿,呈現出被歲月親吻過的色澤。

經過多年的設計創新,目前張慶明已經在國內註冊「葡萄曜」商標,產品遠銷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申請專利100多項。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的傳承是張慶明的心頭大事,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拓,對於未來,他也有自己的規劃。

植福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慶明

記者:黃玲釩

編輯:黃玲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文港毛筆製作技藝入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文港毛筆製作技藝入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我縣「文港毛筆製作技藝」入選公示名單。據介紹,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文化和旅遊部在2019年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惠安傳統銀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文玉介紹
    值得慶幸的是,在惠安淨峰寺山腳下,有一個祖傳四代的銀匠世家,每一代匠人都堅持手工製作,用真摯的匠心打造出具有靈魂的銀腰鏈,賦予它獨特的韻味。壓銀、敲打、拉線……眼前這位正在專心製作銀飾品的老人就是「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惠安女銀腰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玉。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兩年前,茉莉花膏古法製作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年正在參評省級非遺項目。  鼓樓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得益於對非遺挖掘的重視。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孫氏太極拳上榜
    孫氏太極拳項目近日由文旅部公示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太極拳」擴展項目)。據悉,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自貢5項傳統手工藝入選四川首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
    近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公布首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本次公布的名錄,是從全省134個縣(市、區)上報504個遺產項目中精選而來,涵蓋傳統美食技藝、民間手工藝品等7個類別,本次入圍名錄共分布在全省112個縣(市、區),合計165個項目。其中,自貢5項傳統手工藝入選該名錄。
  • 中國竹編——文化的承載,技藝的流傳
    中國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編可分為細絲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它的製作可以分為起底、編織和鎖口三道工序。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嘛?——北京(第一彈)
    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們了解的有多少,知道我國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多少項嗎?自己的家鄉又有多少項?接下來的幾篇我將依據相關資料,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個詳細的介紹與歸納,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現如今一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十項,一共有1372項,子項有3145項,從今天開始將依據省份對我國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門別類的介紹。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赤紫」乃發酵茶之端倪,為紅茶、烏龍茶製作工藝奠定了基礎。此間便出現了始於明代、盛於清代的「正山小種」紅茶,此茶深得歐洲人歡迎,多為外銷茶。所以說,武夷山市是紅茶的發源地。 清代制出半發酵的烏龍茶。武夷巖茶(烏龍茶)初始於16世紀明代,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至清中期烏龍茶製作工藝始臻完善。福建同安人阮錫入武夷山為僧,法名釋超全。
  • 「天工開物」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上海開幕
    「 天工開物 」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上海開幕作為2019上海東方美谷藝術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12月1日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開幕。
  • 孟村回族自治縣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簡介!
    孟村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孟村八極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項:>1、帽派落子2、孟村「全羊李」清真醬牛羊肉製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項:1、李輝刻瓷2、通背劈掛拳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先後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河北省文化旅遊廳評為「不得不遊」十大研學基地,河北省體工大隊訓練基地,孟村縣巡特警訓練基地。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國家非遺項目,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常年堅持走進幼兒園、中小學、部隊進行義務教授八極拳,並在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八極拳短期研修班,不遺餘力地傳播發展八極文化。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悲傷與希望,通通逆流成河 阿蓬江穿鎮而過、溫軟細膩,像~條綠瑩瑩的腰帶,把漢文化、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攏成了一個曼妙的身段。可是你並不知道阿蓬江此前經歷過什麼。你很容易忘掉它是一條自東向西頑強逆襲的河流。你無法想像當下的靜好需要鋪墊怎樣的悲傷與希望。古鎮中心有一家小店,叫作「徐記老磨綠豆粉」,店主是一個叫徐小麗的清秀女子。她就比我們更懂阿蓬江。
  • 黔南州1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簡介
    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貴州省三個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內居住有漢、布依、苗、水、瑤、毛南、壯、侗、仡佬等43個民族,總人口42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58%。黔南州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非遺項目58項,州級非遺49項,縣級以上非遺30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居全省第二位;在黔南州3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民間傳統工藝佔據了半壁江山。
  •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 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春意盎然》 【玉雕】 吳德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捏泥人畫糖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秀絕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孫華斌在現場為模特「私人定製」了專屬泥人,栩栩如生。楊天正現場演示糖畫的製作工藝。楊天正精心為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甜蜜」的禮物。5月27日,在聖得西輕生活系列沙龍「只為遇見「泥」——聖得西親子家庭日」活動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麵塑傳承人孫華斌和糖畫傳承人楊天正與家長們、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重回記憶裡的溫暖舊時光。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
  • 開福非遺巡禮│指尖上的藝術:彩帶工藝編織&長沙棕編技藝
    「傳承文化瑰寶,打造厚德開福」,開福區委宣傳部、開福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出線上非遺項目展示,選取13個開福區內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帶你「雲」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彩帶工藝編織一串一勾一拉,多種花色交織,條條彩帶編織著美好寓意。彩帶編織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
  •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華勇 眾所周知,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藝,所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歷史文明。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沒有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