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藤編織是我縣民間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永泰西北方的丹雲赤岸一帶素有「三嶺又五坑,坑坑有藤藝」之稱。近日,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入選永泰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這個古老的技藝吧。
點擊播放 GIF 0.0M
張慶明,永泰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葡萄藤編制製作技藝傳承人。2000年,他師從父親張天水學習竹編與山葡萄藤編技藝,2006年開辦永泰縣山本竹木工藝品廠,並於2015年成立植福實業有限公司。在談到從竹編到藤編的「轉身」時,張慶明透露,原本企業專注於出口竹殼制餐具,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客戶提出訂做藤編包的意向,這讓他發現了一個商機。
植福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慶明
創業伊始,他跑遍霞拔、丹雲、白雲等各大鄉鎮,把手藝嫻熟的竹草編師傅請到廠裡來。一邊將老師傅的技藝精華融入到藤包的編織製作中,一邊對他們進行統一的培訓,使得編制技法更加精進。
點擊播放 GIF 0.0M
取藤皮
制藤包要從取藤條開始。在過去,只有經過梅雨季節、泡水充分的10年以上的老藤,才能用做取藤條的原料,這大大增加了藤包的成本。而如今,植福實業經過攻關,已經攻克了取藤時效的瓶頸。
取藤師傅林可新
細心剝下的葡萄藤要經歷「過劍門」定寬度,「過寬刀」定厚薄等一系列的複雜工序之後,才能送到編工師傅的手中。由於藤編包對於手藝的要求較高,目前只有從業多年的熟練匠人才能勝任編織的工作。
除了全程手工製作的獨特技藝外,藤編包的材料都來自於全天然的植物,哪怕是包裡襯的染色也是堅持綠色天然。植福用生柿子作為原料,將其搗碎,並在水缸裡放置兩年,這種天然染料不僅防腐、防蟲、環保無汙染,而且著色異常牢固,即便遇水也不會褪色。因此,採用葡萄藤編織的藤包也被譽為「有生命的包」,不僅結實耐用,而且還能隨著使用年歲的增長自然包漿,呈現出被歲月親吻過的色澤。
經過多年的設計創新,目前張慶明已經在國內註冊「葡萄曜」商標,產品遠銷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申請專利100多項。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的傳承是張慶明的心頭大事,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拓,對於未來,他也有自己的規劃。
植福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慶明
記者:黃玲釩
編輯:黃玲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