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2020-12-22 紅網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

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

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土熨是一種中醫療法:利用沙土摻和中藥裝入藥包,進行高溫蒸煮後,貼近病人患處,利用藥包持續散發出的熱量和藥效治療骨折、關節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

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

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土作為這一療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楊周都要親自到野外挖掘篩選。

其次是用藥,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專用於骨折、關節疼痛等疾病就要用到30餘味藥材。

沙土與中藥按比例混合打包後就可上鍋蒸煮。沙土可持續散發出一個小時的高溫,讓人體毛細血管和筋絡舒張,藥性散發在水蒸氣中,外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溼,可更好地作用於人體。長沙市民鍾先生,患頸椎疾病多年,經過多次土熨治療,效果顯著。

800年傳承 用誠信醫治患者

800餘年前的宋朝年間,一名嵇姓行醫者世傳秘術,善治金瘡、骨損,因其醫術高明,當時百姓稱其為嵇接骨。他就是林堂祖傳土熨技藝的創始人,現在杭州仍有一座嵇接骨橋,是當時人們為稱頌他的醫術、醫德所建。

在土熨療法中,土只是一種傳遞藥效的媒介,800年來,歷代醫者不斷創新藥方,結合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把這一專治骨折的秘術,延伸出更多新的功效。

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根據藥方、藥理,現在延伸、擴展來治療我們的頸肩腰腿痛,風溼、類風溼,那種畏寒的疼痛,效果很顯著。

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將一如既往用誠信醫治患者,用誠心傳承先輩智慧。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為人類健康作出新貢獻。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湘潭報導西子湖畔,一把油紙傘牽出許仙和白娘子的幾世姻緣;雨巷裡,一把油紙傘與丁香姑娘的相逢,成為無數人對愛情的最初幻想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作者:張昊,郭旭為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號召,7月13日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拾遺團隊再次出發,與外教Dr.Hassan(漢森博士)一起來到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探究糖畫製作的奧秘,跟隨傳承人孫世龍一起體驗了糖畫的製作技藝。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又稱「樹葉盞」,因茶盞底部有一片栩栩如生的葉子出名,是吉州窯黑釉中的佼佼者。要製作這樣的瓷器,吉州窯匠人會將天然樹葉以一定的規律布於施釉的陶瓷坯體上,經上千度高溫燒制,使樹葉灰與底釉完美融合,形成美麗的木葉紋樣。  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深深吸引著兩位女生。「那一瞬間,我們被震撼到了。就在那一剎那我們就想一定要讓這麼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後精巧的技藝、燦爛的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非遺傳承」麵塑非遺傳承人劉明鳳:麵團在指尖生花
    麵團在劉明鳳指尖上被捏出各種形態,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玩意兒,而被賦予了更多現代氣息。從傳承到創新,合肥市蜀山區非遺傳承人劉明鳳想給現代麵塑帶去更多生機。蜀山非遺劉氏麵塑傳承人劉明鳳繼承了家族麵塑的傳統。「那個年代生活都很窮,外婆做麵塑更是一絕,每逢喜慶節日,她總是被人請去幫忙做些麵塑作為饋贈禮物,她在面點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頗受村裡人喜愛。」從小受外婆的影響,劉明鳳的媽媽也學會了很多的麵塑技巧,開了一家面點店,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當地也很受歡迎。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木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常慧君正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給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上專業課,教授木雕版畫製作技藝。除了大學生固定的非遺課程之外,據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劉寧副校長介紹,在拉薩路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裡有一個「非遺小傳人」的項目,每個年級到四年級的時候,都會有一周的時間學習非遺,其中有一天會在非遺博物館跟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
  • 非遺地圖|巴蜀有位剪紙手藝人,傳承不朽工匠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跟訓期間,該館注重老藝人的傳承積極性發揮,同時關注發現人才,掌握整體素質水平,總結成果找出差距。經過緊張的3天實操培訓,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名學員都提交了一件自己的作品,或完整精美,或半成品即將完工。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12月1日,漳州市發布《關於公布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確定漳州市實驗小學等39所學校為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記者發現,申報項目除了大家熟悉的大鼓涼傘、漳浦剪紙、木偶等,還有漳州窯、何陽拳、竹馬戲、東山歌冊等,本地特色鮮明。
  • 傳承優秀非遺技藝 看椰雕藝人柯秋楓如何一步步造出精品→
    雕刻工藝包括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多種手法。椰雕是海南旅遊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椰子為原材料的「椰雕」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精湛的製作工藝和濃鬱的地方特色享譽於世300年前龍華區富道村就有了椰雕工藝廠上世紀三十年代
  • 砥礪前行 海澱文藝薪火傳承 非遺傳承點亮海澱
    非遺傳承點亮海澱  為進一步豐富民眾對非遺文化的了解,激發民眾學習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熱情,海澱區文旅局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活動,讓非遺走進社區、街道,走進青少年,讓中華傳統文化點亮民眾生活,喚醒人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增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 非遺技藝傳承也有年輕緣,80後、90後重新定義千年龍泉瓷劍文化
    從本次展覽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龍泉青瓷和寶劍確實是藝術造詣非常高、傳承發展非常好的非遺技藝,希望以這場文化沙龍推動非遺技藝面向世界的創新發展,成為其走向世界的一個新起點。千餘年傳承的非遺技藝,在80後、90後的手中會有怎樣的現代表達?
  • 「小小雕刻師」來了 湖南菊花石博物館舉辦非遺傳承活動
    人民網長沙6月22日電 為深入推進菊花石雕刻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煥新,近日,位於瀏陽市永和鎮的菊花石博物館開展了「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系列活動,並舉辦了《菊花石的神奇——菊花石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研學教育專題講座。 此次活動的專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菊花石的神奇、絢麗,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對菊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非遺創新「活」傳承
    非遺創新「活」傳承 發布時間:2020-07-02 17:09:22   作者:謝義將 石學業   來源:黔南日報
  • 傳承景德鎮陶瓷古彩技藝,「守」藝人黎敏才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也帶過不少徒弟有學院派,有來自農村的,讓黎明才很憂鬱的是現在學手藝之人,沉不下心來用心認真投入,網絡爆炸時代都是被各種枷鎖著,特別是遊戲,黎敏才老師雖然會跟學生及時溝通,引導他們並且鼓勵他們,怎樣沉澱做好作品,發揚光大陶瓷臻品藝術的亮點。可還是有很多學生體現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