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
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
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土熨是一種中醫療法:利用沙土摻和中藥裝入藥包,進行高溫蒸煮後,貼近病人患處,利用藥包持續散發出的熱量和藥效治療骨折、關節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
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
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土作為這一療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楊周都要親自到野外挖掘篩選。
其次是用藥,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專用於骨折、關節疼痛等疾病就要用到30餘味藥材。
沙土與中藥按比例混合打包後就可上鍋蒸煮。沙土可持續散發出一個小時的高溫,讓人體毛細血管和筋絡舒張,藥性散發在水蒸氣中,外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溼,可更好地作用於人體。長沙市民鍾先生,患頸椎疾病多年,經過多次土熨治療,效果顯著。
800年傳承 用誠信醫治患者
800餘年前的宋朝年間,一名嵇姓行醫者世傳秘術,善治金瘡、骨損,因其醫術高明,當時百姓稱其為嵇接骨。他就是林堂祖傳土熨技藝的創始人,現在杭州仍有一座嵇接骨橋,是當時人們為稱頌他的醫術、醫德所建。
在土熨療法中,土只是一種傳遞藥效的媒介,800年來,歷代醫者不斷創新藥方,結合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把這一專治骨折的秘術,延伸出更多新的功效。
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根據藥方、藥理,現在延伸、擴展來治療我們的頸肩腰腿痛,風溼、類風溼,那種畏寒的疼痛,效果很顯著。
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將一如既往用誠信醫治患者,用誠心傳承先輩智慧。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為人類健康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