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不少傳統文化的繼承都存在人才問題,沒有人願意去接觸學習使得很多好的東西面臨失傳的命運。被譽為「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的技藝也不例外。

  「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揚州搓背』技能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迫在眉睫。」劉廣明稱,這個培訓班的開班意味著「揚州搓背」有了新型學徒制,其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搓背技藝的精髓:八輕八重八周到。(資料圖) 崔佳明 攝

  談及「揚州搓背」的技藝,劉廣明的回答「八輕八重八周到」。「八輕八重」是指:五官輕、額頭重;喉頭輕、四肢重腋部輕、肩膀重;乳頭輕、胸肌重;腹部輕、臀部重;陰面輕、陽面重;內側輕、背部重;無溼輕、有溼重;所謂「八周到」,即耳後、眼瞼、下頜、肚臍、腋窩、陰囊、股溝、手腳丫八處均要輕重有度、搓擦周到。

  2019年1月11日,揚州第一家「揚州搓背」體驗館開門迎客。「本以為作為技藝展示,經營不太容易,沒想到當年『五一假期』就出現了一房難求、排隊等師傅的場面。」劉廣明看到市場如此熱捧,他們又陸續開了分店,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至目前,「揚州搓背館」已開了四家店面。店裡的搓背師傅也從2名男師傅增加到了男女70名,平均年齡40多歲,並形成了一支師帶徒的團隊。這標誌著「揚州搓背」這項非遺技藝已從活態展示邁上產業化之路。

  「非遺技藝走產業化,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人。」劉廣明說,未來,「揚州搓背館」將尤其注重人才培養,將在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形成雙管齊下,為「揚州搓背」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完)

相關焦點

  • 名師高徒,海棠春掌柜虔誠拜師;非遺傳承,閻繼山大師開山收徒
    9月10日上午,泰州乾絲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閻繼山大師收徒儀式,在老街海棠春茶社舉行。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市文化館館長徐振斌,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方培力等人的見證下,泰州乾絲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閻繼山大師喜收海棠春茶社總經理袁海峻為徒。
  • 揚州搓背博文登上熱搜 泰州師傅邀請您來體驗「泰式」搓背
    近日,網友在微博發布的《揚州搓背館》一文登上微博熱搜,文章轉發量已近8萬次,獲點讚33萬,有2萬多讀者評論。其實,揚州搓背與泰州搓背同宗同源,就連搓背師傅的資源都基本來自同一片區。今年56歲的陸明,是位從事20年搓背工作的老搓背工。「搓背可是個力氣活,別小瞧它,一般人還真不一定能把這門技藝學好。」陸明說,「搓背要根據顧客的膚質和要求掌握好力度,力氣大了客人受不了,力氣小了泥垢下不來。」
  • 賞指尖上的非遺舌尖上的非遺
    作為文旅融合背景下舉行的第一個非遺節,本屆非遺節看點多多,不僅世界非遺齊聚成都,一展非遺之美,28個主題分會場的規模還創下歷屆之最。此外,非遺節還首次舉辦非遺傳承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展,首次嘗試非遺+文旅,創新非遺節的呈現與表達。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我驚嘆於他們能把這些傳統的東西傳承得那麼好。傳統技藝裡是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惠萍感慨了許久。付諸實踐開設手工博物館  「想在自己還有好奇心,還有勇氣時,盡力去做去實現!」憑著這股勁,李惠萍回國後就與朋友一起籌備開店事宜。
  •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雙手靈巧地挑弄著,不時循著事先留好的孔洞,目不轉睛地將一根根竹絲穿引而過……10月9日上午,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南堡村一個農家小院裡的場景引人駐足。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
  • 「非遺傳承」麵塑非遺傳承人劉明鳳:麵團在指尖生花
    麵團在劉明鳳指尖上被捏出各種形態,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玩意兒,而被賦予了更多現代氣息。從傳承到創新,合肥市蜀山區非遺傳承人劉明鳳想給現代麵塑帶去更多生機。蜀山非遺劉氏麵塑傳承人劉明鳳繼承了家族麵塑的傳統。「那個年代生活都很窮,外婆做麵塑更是一絕,每逢喜慶節日,她總是被人請去幫忙做些麵塑作為饋贈禮物,她在面點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頗受村裡人喜愛。」從小受外婆的影響,劉明鳳的媽媽也學會了很多的麵塑技巧,開了一家面點店,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當地也很受歡迎。
  • 北京懷柔:展穿越千年指尖藝術 傳承非遺文化荊編技藝
    隨著時代變遷和進步,這種荊條編織製品早已鮮見於集貿市場,亦或山村農家,但其編織技藝卻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傳承,並發揚光大。作為京郊荊編技藝傳承人,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農民赫文起自小學習荊條編織技藝,幾十年來,不僅用雙手編出背簍、果筐、糞箕子等多種農村生產生活用具,而且還開啟了指尖兒上的創業新營生,實現增收致富。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非遺技藝傳承也有年輕緣,80後、90後重新定義千年龍泉瓷劍文化
    從本次展覽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龍泉青瓷和寶劍確實是藝術造詣非常高、傳承發展非常好的非遺技藝,希望以這場文化沙龍推動非遺技藝面向世界的創新發展,成為其走向世界的一個新起點。千餘年傳承的非遺技藝,在80後、90後的手中會有怎樣的現代表達?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學校將陶技藝、陶文化、陶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符合行業標準和產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育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和中華文明的弘揚者。一、實施基礎1、區位優勢。一是「一師一室一門類」,學校建立了6個與非遺相關的大師工作室和1個「江蘇工匠」名師工作室,涵蓋紫砂、青瓷、精陶、彩陶、均陶等多個門類,大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藝、研討和交流;二是「一師一徒一技藝」,校內外大師和學生以技藝傳承作為紐帶,以「一對一」「一對多」為主要形式結成師徒關係,增強道德教育責任,實現師徒關係的現代轉變;三是「一專一兼一課程」,專任教師和校外大師合作上好一門課,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訓雙向並行、
  • 將非遺融入生活 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直播」
    也是在那時,她意識到,很多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技藝十分感興趣,但又缺乏了解和接觸的渠道。捧著美輪美奐的木葉盞,兩個90後姑娘一拍即合,她們要以木葉盞為突破口,開啟一場保護、傳承和創新非遺技藝的創業之旅。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景寧縣的畲族彩帶編織技藝成功上榜這也是繼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畲族婚俗後景寧縣第4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她曾經將全國56個民族的漢字簡稱全部織在一條彩帶上,有別於一般彩帶1至2米的長度,這條長度達4米的彩帶被稱為「彩帶王」。如今已是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藍延蘭,成立了自己的彩帶工作室,免費教學生和有興趣的遊客編織彩帶。
  •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小編帶您看文博會→→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包括湖裡區鍾宅畲族社區在內,「送王船」是廈門的一些社區、村莊保留傳承至今的民間習俗。今年,當您來到本屆文博會的湖裡區館時,製作精美、彩繪鮮豔的「非遺王船」一定會吸引您的眼球。本次展出的傳統木造王船在設計上傳承古意,結合了造船技藝與彩繪藝術,用色豐富,其技巧、彩繪題材與構圖都有明顯的特色,定會讓您大飽眼福。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作者:張昊,郭旭為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號召,7月13日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拾遺團隊再次出發,與外教Dr.Hassan(漢森博士)一起來到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探究糖畫製作的奧秘,跟隨傳承人孫世龍一起體驗了糖畫的製作技藝。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但在今天的非遺主人公76歲的賀桂華心中,這門傳統藝術才剛剛「發芽」。作為湖南省摺紙工藝大師,她「以紙為色、用折代筆」,在指尖上跳出了絕美芭蕾。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賀桂華的家中,傾聽她與摺紙工藝近半個世紀的故事。
  • 傳承優秀非遺技藝 看椰雕藝人柯秋楓如何一步步造出精品→
    雕刻工藝包括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多種手法。椰雕是海南旅遊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椰雕已銷往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歷代椰雕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逐漸形成獨具民族風格的海島特色工藝雕刻技藝包含平面浮雕 立體浮雕
  • 飛針走線,聽她們指尖上的脫貧故事
    2018年,楊成蘭在村裡成立傳統織染合作社  吸引村裡及周邊村寨貧困戶入股  帶動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加入合作社  從事織布、染布、藍靛種植等產業  在傳承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達板鎮舀水村  36歲的東鄉族婦女馬色麥繡花功夫出色  東鄉土本土刺繡工藝扶貧車間成立後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95後女大學生傳承非遺苗銀鍛造技藝,一場抖音直播賣出5萬銀飾
    他人看來非常普通的銀塊,在她的手裡卻能變化萬千——魚兒在手鐲上躍動,樹葉化身耳墜沙沙作響,翩翩起舞的鳳凰在髮簪上回望……  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