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麵塑非遺傳承人劉明鳳:麵團在指尖生花

2020-12-24 金臺資訊

麵團在劉明鳳指尖上被捏出各種形態,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玩意兒,而被賦予了更多現代氣息。從傳承到創新,合肥市蜀山區非遺傳承人劉明鳳想給現代麵塑帶去更多生機。

1

傳承家族手藝,成為劉氏麵塑傳承人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劉明鳳向我們介紹說,麵塑其實是一項老少皆宜的手工活動,一團彩色的麵團,它能夠捕捉瞬間的動態形象,能夠很快地完成個人創意,突出主題。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塑刀靈巧地點、切、刻、劃,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以民間手工傳統技藝,成為合肥地區獨具特色的一個民間傳統技藝品種。

麵塑起源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證,明清時期,麵塑已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使得麵塑的品種豐富。「禮從宜、事從俗」,民俗活動的需要直接促進了麵塑的發展,麵塑也被賦予不同的吉祥含義。

蜀山非遺劉氏麵塑傳承人劉明鳳繼承了家族麵塑的傳統。「那個年代生活都很窮,外婆做麵塑更是一絕,每逢喜慶節日,她總是被人請去幫忙做些麵塑作為饋贈禮物,她在面點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頗受村裡人喜愛。」從小受外婆的影響,劉明鳳的媽媽也學會了很多的麵塑技巧,開了一家面點店,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當地也很受歡迎。在外婆和媽媽兩代人的薰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劉明鳳對劉氏麵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開設了培訓教育,參加各式社會活動,將麵塑傳統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深受合肥周邊的百姓喜愛,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劉氏麵塑」。

2

不是單純傳承,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劉明鳳從小跟著母親學做面點,大學又學習了工業美術設計,這為她的美術造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大學畢業以後,她又去學習烘焙和雕塑,「這些都跟美術有關,我都喜歡,但是都沒有堅持下去,直到我碰到了麵塑。」

劉明鳳說,幾年前她在浙江找到了一名麵塑老師,跟著學了一段時間。因為有很好的美術功底,劉明鳳學習起來很快,很容易就上手了。

劉明鳳沒有停留在傳承上,而是在傳統麵塑的基礎上結合時代創新,用的材料也從麵粉發展到彩泥、陶等,在製作過程中首先選取軟硬適中且適量的彩泥捏出作品的輪廓特徵,再利用嫻熟的技法慢慢捏出作品的細節,動作輕柔,一步到位,每一步形態要把握準確,否則影響下一步的製作,整體完成後需要色彩添加再用顏料上色。她的麵塑作品用色獨特,工藝細膩雕琢、神形兼備。「我希望一方面繼承傳統麵塑精髓,另外一方面在傳統基礎上開拓創新,立足東方傳統民族文化,融匯西式藝術手法,在傳統魅力與現代雕塑的藝術思想中尋找共鳴。」

3

融入現代美學,她大膽跨界創新利用

合肥獨特豐厚的文化底蘊,為「劉氏麵塑」這一傳統技藝在民間的生存和傳播提供了養分。劉氏麵塑就是用麵粉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與事物。麵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劉明鳳在捏面之前,提前準備所需的材料,有時還要採用羊毛、羽毛、絲線等材料,來製作人物的鬍鬚、頭髮、冠頂之類,增加面人的生動性。劉氏麵塑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手,配以相關的道具。頃刻之間,就把千姿百態的人物、動物形象完成了。這些人物和動物妙肖傳神、活靈活現,令人讚嘆不已。

劉明鳳將現代美學元素和傳統麵塑技藝完美結合,不僅能夠捏出各式傳統的活靈活現的人物、動物等藝術形象,還可以將麵塑做成一個個生活用品和配飾,讓它們站在桌上、躲在瓶裡、躺在盆裡,例如冰箱貼、胸針、髮簪、多肉等,甚至能夠用簡單的材料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藝術裝飾畫或創意作品,讓藝術品進入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劉明鳳大膽跨界,創新、推廣、利用麵塑的手法特點將傳統美食花樣面點與西方翻糖的結合提升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美食的美感引起青少年的喜好,更深受愛好者喜愛,在合肥大學城一帶已廣有知名度、關注度,不僅提升了麵塑的知名度,融合傳統單一製作的應用也進一步得到加強。

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多元化,麵塑這項民間技藝已逐漸萎縮,麵塑由於創作者少、產量小以身口相傳,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活』成為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越來越少人加入這個傳承人中了。劉明鳳想用劉氏麵塑傳承人的身份不遺餘力地宣傳麵塑這一傳統手藝,「現在我把這些手藝和想法教給學生,他們只要願意學,我都是傾囊相授。」

在劉明鳳的印象裡,曾經有一個男生,想做一個麵塑掛畫送給女朋友。那名學生拿來一幅二人的照片,在劉明鳳的幫助下,這名從來不會畫畫的男士也能自己動手做上一幅麵塑畫,「後來他女朋友看到了很高興,這個畫其實也很有意義,畢竟是他親手做的。」

來源:文藝合肥

相關焦點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山東非遺人物」石洪令:用百變麵團塑造百態人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賈佳石洪令,女,生於1974年2月,山東泰安人,泰山石家麵塑第七代傳承人,山東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站長,泰安市泰山麵塑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聲音清脆,伶俐幹練,眼前這位聊起麵塑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的年輕女性,就是泰山麵塑傳承人石洪令。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太原麵塑:指尖上舞動的精靈
    這,便是堪稱指尖上的藝術精華、視覺上的藝術盛宴的太原傳統麵塑。太原麵塑是迎澤區範圍的省級非遺項目,汲取了民間藝術的精髓,浸染了人世滄桑的風情,凝練了傳承藝人的心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地方特色,一枝獨秀,享譽海內外。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學糖畫、做麵塑,6位非遺大師走進社區,邀市民體驗非遺之美
    本次體驗活動包括夾江竹紙抄紙技藝體驗、夾江木板年畫、蜀繡、成都糖畫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學院非遺手作工作室推出的包括川劇臉譜、刺繡、剪紙、編結等在內的系列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驗課程。精緻的非遺文化展示和豐富的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社區居民前來圍觀。
  • 95後「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小麵團捏出新面孔
    北京市鼓樓西大街41號一間工作室裡,25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正坐在直播鏡頭前,專注於手掌大小的麵塑製作,手法精巧細膩,方寸之間別有洞天。古老和青春,傳統與新潮,在這個房間裡和諧交融。
  • 成都非遺傳承進校園成效顯著
    近日,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等單位指導,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經過近2個月的開展,目前已接近尾聲。  活動期間,成都市各非遺傳承基地學校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推動非遺傳承教育。
  • 賞指尖上的非遺舌尖上的非遺
    盡展世界非遺風情本屆非遺節將邀請來自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及傳承人開展國際論壇、非遺展演、非遺大展、非遺競技等四大板塊共計約530場活動,包括國際論壇7場、國際非遺博覽園主會場活動74場、四川及成都主題分會場及配套活動449場。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代表性傳承人祁競正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課堂給南京藝術學院學生講課,教授布貼畫製作技藝。聊起布貼畫的傳承,祁競表示,布貼畫雖然已成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傳承項目,但是,了解並從事布貼畫製作的人很少,就更少有人去傳承傳播。從剛開始大家抱著獵奇心裡看學布貼畫,到現在布貼畫成為非遺博物館裡的品牌課程。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大布江拼布繡」是一種流行於湘南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 話劇中心這條請「非遺」傳承人捏...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非遺」麵塑第三代傳承人張書嘉,共同打造的《劇場觀劇禮儀》動畫短片正式發布!看完是否覺得心都融化了?麵塑是指尖上的藝術,通過麵塑藝術家之手創造出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形象,盡顯匠人精神。麵塑藝術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蘊含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紙影戲是我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非遺傳承人進國際學校授藝,「洋娃娃」樂學捏麵人
    10月23日上午,順義區「學中國風 共順義情」中華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商圈、進國際學校系列活動之一走進天竺鎮德威國際學校,捏麵人非遺傳承人郭旭濤指導30餘位中外小朋友們動手嘗試,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