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麵塑:指尖上舞動的精靈

2020-12-14 迎澤發布

以面為料,以手為藝。一捧普通到唾手可得的麵粉,賦予了各種工藝的錘鍊後,經過半年甚至一年時間的沉澱,在一雙巧手的精雕細捏下,形狀各異的生活百態、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就會生動逼真地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便是堪稱指尖上的藝術精華、視覺上的藝術盛宴的太原傳統麵塑。

太原麵塑是迎澤區範圍的省級非遺項目,汲取了民間藝術的精髓,浸染了人世滄桑的風情,凝練了傳承藝人的心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地方特色,一枝獨秀,享譽海內外。

最早的古代面人,據說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年)。其中有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至宋代,捏麵人已經成為民間流行的習俗。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當時的面點,有「甲冑」人物、「戲曲」人物、「孩兒鳥獸」、「飛燕形狀」等,可謂「奇巧百端」。

明清時期,麵塑已端現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已然成為麵塑藝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光緒年間,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張」。他早年抄錄戲曲,擅長校勘,人稱「百本張」, 捏麵人的手法,工巧精湛,可惜技藝在其晚年失傳。

古城太原,2500年的悠久歷史,厚重了一座城,也璀璨了城市文明。自古以來,南北商賈雲集,民俗禮儀薈萃。每逢佳節年慶,家家戶戶都要捏制面人、面龍、面魚、面虎、面羊,以及各式瓜果等用以求拜、祈雨、祭祖、婚嫁、壽誕、寺廟祭供。不同的節氣,不同的講究,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願家庭興旺、財源廣進。

晉商鼎盛時期,各地商賈匯聚龍城。逢年過節,大戶人家便邀請民間麵塑藝人,製作種種煞是講究的各式供品,竟風靡一時。民間一些能工巧匠為了生計,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專門捏制各種面人,以技藝謀生。流傳至今的傳統麵塑孫悟空、豬八戒、戲曲人物等最為有名,深得人意,尤為廣大兒童喜愛之極。不意間,在生活與藝術的相互融合中,太原捏麵人得以傳承至今。

太原傳統麵塑興盛於清同治1863年間,距今150多年,已傳承六代。

王博,太原傳統麵塑第六代傳人,省級非遺項目太原傳統麵塑代表性傳承人。

舊社會的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浪跡街頭,雖為大眾喜愛,但其作品卻是賴以生存的商品。「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不啻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歷經滄海桑田,過去的捏麵人手段,已然成為如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謀生的手藝儼然是古老文化藝術的傳承。

王博出生、成長在太原市迎澤區上馬街,自幼受到奶奶的影響,耳濡目染,對麵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太原傳統麵塑製作工藝流程有配料、和面、蒸面、揉面、構思、調色、捏塑、涼乾等,特點是成形快、形象逼真、色彩鮮豔,作品可大可小,製作精細,內涵豐富,易於保存,可作觀賞和收藏品等旅遊文化紀念品 。」王博表示。

研習麵塑20多年來,王博遍訪民間藝人,求教各派麵塑大師,將不同的麵塑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家族手藝中去。在拜訪京派麵塑大師「面人蕭」時,王博得道中西結合的雕塑手法。

「傳統手藝的創新,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做好麵塑手藝的傳承與創新,這就是我的擔當,是非遺傳承人責無旁貸的事情。」王博這樣說。

不僅是做法與工具,王博在做麵塑的材料上也做了創新和改進。以前做麵塑的面,是拿水與純粹的糧食糅合,特別重。所以王博結合了現在的粘土材料,減輕了面的重量,縮短了晾乾面的時間,麵塑定型更易於攜帶,也更容易長久保存。這樣做既具現代材料的質感,又不失麵塑的核心在其中,既是一種融合,也是一種創新,將傳統麵塑的靈魂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更好地傳承了麵塑傳統文化。

2012年底,迎澤區群眾藝術館非遺項目展示館建成。為了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王博用一個月的時間創作了包括《廟前高蹺》《鐵匠巷高蹺》《老鼠窟元宵》三組麵塑作品,技驚四座,展示了傳統民間絕技的獨特魅力。

藝術無涯,藝術無界;藝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一定要將中國的麵塑文化,帶向世界。」麵塑傳承人王博以信念堅定自己的目標。

天道酬勤,2016年,王博受中國非遺促進會和北京職業學校邀請,代表山西非遺為多國留學生傳授太原傳統麵塑製作技藝;

2017年,代表山西赴阿斯塔納世博會進行展演、交流,並向哈國農業部長和州長介紹太原傳統麵塑,還贈送了特製麵塑世博會吉祥物;

2019年1月,王博受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委派,遠赴埃及參加「一帶一路」中國文化年活動。同年2月,受邀赴斯裡蘭卡參加第三屆「歡樂春節」中國春節廟會;

2019年6月,在韓國全羅南道「山西日」非遺展演及文化交流活動中,山西推介省級非遺《太原傳統麵塑》原創作品《中韓合作共繁榮》、《木槿喜鵲》、《喜來山西》、《留學山西》等特色作品,並贈予韓國官員。

非遺麵塑,在王博的傳承與創新中,以其妙手生花,賦予了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與鮮活的靈魂,在傳承中發揚,在創新中光大,源遠流長的麵塑藝術,正以獨特的魅力綻放繽紛的異彩。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視頻:柳丫丫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上期精彩:

■「我的迎澤我的家」向您約稿

■ 寧化府:老陳醋裡的皇家名品

■ 乾和祥:悠悠茶香飄百年

■ 老鼠窟元宵:味蕾綻放 頰齒留芳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麵塑非遺傳承人劉明鳳:麵團在指尖生花
    麵團在劉明鳳指尖上被捏出各種形態,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玩意兒,而被賦予了更多現代氣息。從傳承到創新,合肥市蜀山區非遺傳承人劉明鳳想給現代麵塑帶去更多生機。「那個年代生活都很窮,外婆做麵塑更是一絕,每逢喜慶節日,她總是被人請去幫忙做些麵塑作為饋贈禮物,她在面點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頗受村裡人喜愛。」從小受外婆的影響,劉明鳳的媽媽也學會了很多的麵塑技巧,開了一家面點店,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當地也很受歡迎。
  • 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 與潮流同行的麵塑手藝人
    在他的指尖,綻放出自然萬物的千姿百態,每一個作品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每個人物都擁有自由的靈魂。在他的理解中,麵塑並非陳舊的老手藝,而應擔負起教育功能,吸收本土傳統的營養,打撈歷史文明的遺珠,持續拓展素材,與潮流同行。
  • 邂逅這群「指尖上的精靈」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近日,「指尖上的精靈——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臨時展廳舉行
  • 隰縣衛香蓮:「果蔬麵塑」綻放藝術之花
    「做花饃最講究的就是捏、揉、剪、切,花饃要做的好看,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做到極致……」  疫情期間,隰縣手工藝人衛香蓮開設居家抗疫麵塑講堂,拿著麵團「玩」起了直播,一連五期的精彩教授,將常用面花的製作手法直觀地展現出來,易學、實用,經在公眾號上播出後,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 中國麵塑藝術
    中國麵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生活和民俗用品重要的組成部分。麵塑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食用類,二是民俗類,三是觀賞收藏類。(棗花子)食用麵塑祭祀用品麵塑捏麵人藝術食用類麵塑有最簡單的饅頭造型到有藝術花樣的花糕、花饃(面花、禮饃)等,美觀好看 增加食慾。
  • 獨「鼠」一幟:麵塑匠人王玓的鼠年情懷
    新華社天津1月22日電(記者宋瑞)王玓揪出一塊拇指大小的白色麵團,蘸取少許黑色顏料,在手中幾經搓揉成灰色,捏出小老鼠的頭型,用剪刀剪出老鼠的尖嘴,取出一把尖頭塑料工具,點、刻出老鼠的眼窩、耳廓,再用手搓出米粒大小的鼻尖,通過鑷子仔細地黏上。
  •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第二彈:柔幻萬相的麵塑
    一團柔軟的面,只要你想,就能夠以世界上任意一種人或物的形態展現在你面前。而實現這一切的「超能力」,便是麵塑。接下來,筆者將帶大家走進《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系列第二彈:柔幻萬相的麵塑。麵塑,俗稱「面人」,它從民間面花食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面花」、「江米人」也屬於麵塑的一種。麵塑是一種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的傳統捏塑藝術,通俗來講,就是對面進行防腐裂處理後,通過印、捏、鑲、滾等製作手法,使其呈現出我們想要形態的一種手藝。麵塑的最早起源,據說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關。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劍網三指尖江湖評價
    小編是從內測開始玩的指尖江湖,作為一個女生來說,這個遊戲我覺得還不錯。至少在我心裡可以打80分。10分扣在不給我玄晶!10分扣在不給我沈劍心(不過我前幾天出了,但是我出得這麼晚,給差評)!之前小編玩的是誅仙(因為之前說是唯美古風手遊,就奔著這個去了),但是玩了指尖之後覺得更喜歡指尖的畫質就只玩指尖了。2.5d剛開始也覺得不倫不類,而且建模出來的臉,感覺很像麵塑娃娃,但是裡面的風景,著實好看。打開心眼之後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故事,小編很喜歡沒事看看。微微微微微氪+手殘黨+無敵小黑人+環保局專業工作人員。
  • 關注我們身邊舞動的精靈|世界地球日|銀川|綠頭鴨
    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落日金色的餘暉下,四隻疣鼻天鵝在銀川黃河溼地休憩。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 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
    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先把麻紙用麵糊一層一層裱十張左右的紙片,曬乾畫圖後用小刀裁下來,再用骨膠、鐵砂組合起來,一片一片組成形狀再上粉,然後上立粉,上油漆,粘銀箔再點翠……」梁翠雲一邊講解一邊給手裡《打金枝》中唐皇的頭盔貼上正紅色的綢片,一大張綢緞,梁翠雲好像隨意一剪便是需要的形狀,用乳膠粘好,那些紅色的點綴仿若真的跳躍著的火苗。
  • 指尖舞動,鋼琴聲聲,優雅彈指一揮間,世界為此更精彩
    結語日積月累,不斷地堅持,一茗彈鋼琴逐漸的熟練,他指尖舞動,優雅彈指一揮間 ,世界為此更精彩!我們當家長的會一直在背後支持著你。最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希望你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我們喜歡現在的你,更期待以後更優秀的你!
  • 【蘭大新聞學子重走西北角】麵塑藝人郭剛:抻拉扯粘見傳統
    【專題】第十屆蘭大新聞學子重走中國西北角接力採訪活動   7月21日早晨,酒泉漢子郭剛到陽臺拿回已經醒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將麵團細緻地擀成薄餅狀。
  • 非遺大師張俊顯創作麵塑版「最美逆行者」
    他們堅守在胡同、小區門口對返京人員進行登記、測量體溫,對公共區域進行消毒……最近,這一幕幕場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的代表性傳承人張俊顯面前有了「麵塑版」,目前他正在家中創作第五個抗擊疫情的麵塑作品。
  • 【指尖神韻•創意巾幗】長治市第二屆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
    【指尖神韻•創意巾幗】長治市第二屆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一等獎作品展播 2020-12-18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足壇人物傳——舞動的精靈·小羅
    歐洲賽事已經全面複賽了,我們的英雄武磊,在上一場比賽裡大放異彩,帶領球隊取勝。而巴薩那邊梅西也有著精彩絕倫的表現,2傳1射製造3球幫助巴薩取得複賽開門紅,看了梅西的表現,你是否還記得曾經也有這麼一位天才,用著這樣的方式帶領巴薩取勝,他,就是被譽為球場上舞動的精靈,羅納爾迪尼奧。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巧手神探》女神探智力開掛 麵塑音樂節肖央歡樂獻舞
    由麵塑大師張倍源和翻糖大師周斐打造的音樂節和美食盛宴也成了神探團春日遊玩的最佳景區。Angelababy楊穎、譚卓、肖央、杜海濤和R1SE周震南,也逐漸培養起了團隊默契,繼續修煉他們的火眼金睛對戰巧手布下的真假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