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居家隔離期間,很多人無所適從,甚至出現了不良心理情緒。隨著疫情防控趨勢漸趨明朗,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指日可待,但應該看到,疫情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不能忽視。疫情是一場災難,迫使我們放慢了工作腳步,但也給了我們一次難得的深入思考人生真諦的反思機會。人們對教育的期待,也會隨著對人生思考的深化,而產生新的變革契機。後疫情時代,對疫情的反思,使我們更理性深入地追尋教育的本質,消除教育異化的影響,正本清源,「立德樹人」會得到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認同。
張頤武表示:構建學生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讓「國士」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真英雄。
線上教育成為主場,以後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從非典到新冠,跨越兩代人的高考,追蹤2020年高考,發現新冠疫情對於高考產生了哪些影響?從疫情之下的高考反思現在的教育主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線上教育做出哪些改變?
「再窮不能窮教育」,中國家長對培育孩子的慷慨投入造就千億教育市場。新冠病毒為許多行業按下暫停鍵,卻成為了在線教育的助推器。疫情之下停工停學,在線課堂從可選項一躍成為必選項。
線上教育能徹底取代線下嗎?一個高速增長的高達4000億元的龐大市場,對在線教育公司意味著什麼?誰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笑到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份長江知識中心的分析。
據政府機構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2018年,中國國內在線教育市場用戶已達到2億,同比增長25.7%,收入達2517億元人民幣(約合359億美元)。
張頤武認為,儘管在線教育可能會越來越受到歡迎並擁有廣闊前景,但它並不能完全取代線下教學。在張頤武看來,我們的教育已經走進了「新時代」,可是「新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新時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人機共教」的未來教育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的快速到來,加速了AI教育的新挑戰。
近期華麗轉身當「主播」的教師,「線上教育」「空中課堂」「雲升旗」在磕磕絆絆中走過兩個月的「雲教育」為什麼讓我們如此慌亂呢?
「新冠病毒」在肆虐,鋪天蓋地的新聞和消息,還有間或夾雜的一些假消息或者謠言。為什麼我們被信息裹挾又深陷其中呢?因此,數據分析能力,信息匯總能力,信息分類參考能力等等都將成為新時代中小學生必須加強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都是教育的表現形式,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立言,立功,立德的過程。
張頤武表示:構建學生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讓「國士」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真英雄科技手段不等於教育本身。
中國高中生的數學水平平均比美國學生要高出一倍以上,但是全世界前100位數學家我們幾乎沒有,美國就有80個。這就是現狀,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失敗。全中國,每年900萬到1000萬高考生,每個人數學考那麼高幹什麼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必須讓孩子們把生命用在最感興趣的事情上面。
從更大範圍來說,允許學生思考、質疑、批判、挑戰的教育方法沒有形成,標準答案教育,老師說一不二的教育,任何質疑和思辨都被當做異端邪說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普遍現象。未來要跟世界競爭,如果學生沒有學會質疑和辨析能力,沒有是非判斷能力,怎麼可能呢?我們現在不是在國內競爭,從1840年開始就在跟世界競爭,這一競爭就是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才培養的競爭。
「中國教育要回歸到常識理論。教育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公民。未來世界需要的人,一定是品行到位、感情豐富、精神獨立、個性自主、事業創新、全球格局的民族精英。」張頤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