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關 鍵 詞:愛國主義 民族精神作者簡介:張吉明,中國社會科學網理論研究室主任、教授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凝聚人心、確保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始終保持國家統一繁榮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
【中國之治十五講】以文化人,以史育人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以文化人,以史育人」,讓每一場「典禮」都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堂生動思政課,成為落實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育人理念的重要舉措。
-
2020年10月時政熱點分析:弘揚愛國精神 共植夢想之樹
2020年10月時政熱點分析:弘揚愛國精神 共植夢想之樹 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人民的奮鬥。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
-
廣安觀潮|匯聚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
我們為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二○年新年賀詞裡,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回味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指出「愛國主義情感讓我們熱淚盈眶,愛國主義精神構築起民族的脊梁」「這一切,匯聚成禮讚新中國、奮鬥新時代的前進洪流,給我們增添了無窮力量」。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
立言,立功,立德,構建學子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
後疫情時代,對疫情的反思,使我們更理性深入地追尋教育的本質,消除教育異化的影響,正本清源,「立德樹人」會得到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認同。張頤武表示:構建學生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讓「國士」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真英雄。線上教育成為主場,以後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每日一習話」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習近平: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是熱愛和忠於自己祖國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總和,是對待祖國的一種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血脈中,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是流淌其中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一批青年先鋒,挺身而出,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使這種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的精神得到新的升華。正是因為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能夠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
-
愛國: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最穩定的文化基因。自古以來,捨身為國者榮,賣國求榮者恥,一直都是國人普遍認可的道德標準。時至今日,經過數千年的沉澱、特別是百年來反帝自強鬥爭的洗禮,愛國主義已然內化成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構成了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
立德、立功、立言分別指什麼
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
-
做「誠真 認真 啟真 守真」之人,行「立志 立德 立身 立功」之事
四個「真」和「立」踐行浙大精神 「大學猶之海上之燈塔,吾人不能於此時降落道德之標準也。大學生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 「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智識,而尤重於鍛鍊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已之思想。」 說起浙大的精神,就不得不提浙大的老校長竺可楨,任少波多次引用竺可楨的話,來幫助新生們理解浙大傳承123年的精神。 如何踐行浙大精神?
-
第一節 愛國:民族精神的核心
這一結果表明,與人們的預期不同的是,即使是青年人,對國家民族的情感也是非常深厚的,對愛國主義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高度接受的。在當代中國,熱愛祖國是絕對的主流,不認可愛國主義的只是個別人。 多數青年認同愛國主義,但也有不和諧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質疑乃至反對愛國主義,另一類則是極端民族主義。 反對愛國主義的聲音主要來自自由主義思潮。
-
做「誠真 認真 啟真 守真」之人 行「立志 立德 立身 立功」之事
四個「真」和「立」,踐行浙大精神 「大學猶之海上之燈塔,吾人不能於此時降落道德之標準也。大學生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 「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智識,而尤重於鍛鍊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已之思想。」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前者從人本身素質發展的微觀層面來談育人目標,後者則從國家民族的宏觀層面來談育人目標,從而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這也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獨特之處。為了突出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和時代特點,這裡選取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表述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目標,並非是對另一表述的否定。
-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立功了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國內也擁有這56個民族,這些民族中各有各的特色,譬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為什麼眾多民族中沒有日本族呢?前幾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日本民族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議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深切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高度評價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明確提出了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語當代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要「熱愛偉大祖國」的重要要求,「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
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新知新覺)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學生:「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
-
講好鮮活故事 落實立德樹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全國人民全力以赴、眾志成城,書寫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戰「疫」故事,在全民戰「疫」中彰顯了偉大的中國精神,成為當前戰勝疫情的強大支撐,更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個質樸感人又飽含力量的抗疫故事,是全民參與抗疫和戰勝疫情的生動縮影,是新時代激勵人民奮進的新動力。
-
原創民族舞劇《大河之源》在西寧首演
《大河之源》在青海大劇院絢麗起舞。本報記者 李娜 攝青羚網訊 11月26日晚,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匯聚國內舞臺藝術創作力量、省演藝集團演出的原創民族舞劇《大河之源》在青海大劇院震撼首演。原創民族舞劇《大河之源》以「打造生態高地,守護中華水塔」為主題,講述了與黃河、與生態有關的故事。以藝術的形式對黃河文化進行凝練、闡釋和表達,用舞臺語彙賦予中華水塔文化內涵,努力為延續源頭歷史文脈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凝聚精神力量。
-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
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檔案局(館)共同主辦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力圖用好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再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光輝歷程,為全市和學校的「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
厚植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工作方案》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快構建一體貫穿、循序漸進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用好抗疫救災等重大事件形成的教育資源,不斷創新途徑和載體,強化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作用,在中小學紮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