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綜述:美國轉基因食品標識新規褒貶不一
新華社記者劉石磊 林小春
美國農業部近日發布轉基因食品標識最終版規定,要求從2020年1月1日起,含轉基因成分5%以上的食品以適當方式標註轉基因信息。這是美國在轉基因食品方面出臺的第一個全國性強制標註規定,但相關各方對此褒貶不一。
總原則:強制標註
美國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和消費第一大國,轉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在美國的種植面積均佔這些作物總種植面積的約九成。美國市場上70%至80%的加工食品含轉基因成分。但美國政府此前並不要求給轉基因食品貼上標識,理由是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實質等同」。
2016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國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法》,指示美國農業部在兩年時間內製定轉基因食品標識方案,包括決定含多少轉基因成分構成轉基因食品以及相關執法程序等。同時,這項法案阻止美國各州自行頒布轉基因食品標識法案,這意味著美國佛蒙特等州此前自行出臺的相關標識法案無效。
新規正式名稱為《國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標準》,它將轉基因食品稱為生物工程食品,這些食品中可檢測出特定遺傳物質,後者是經實驗室技術改造而無法利用傳統育種技術製造,或在自然界中發現不了的。
新標準規定,轉基因食品的標註閾值是5%,轉基因成分含量不高於5%,就不必標註。轉基因成分含量高於5%的食品,就必須向消費者披露轉基因信息。標識有多種選擇,包括文字說明、寫著「生物工程」的圖標、電子或數字連結以及使用簡訊等,小型食品生產商或小型包裝也可選擇提供電話號碼或網址,供消費者查詢轉基因信息。
新規將從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年收入低於250萬美元的小型食品企業可延後至2021年1月1日執行新規。強制性合規日期為2022年1月1日。
支持者:更加透明
有人認為,轉基因標識政策會讓消費者認為產品不安全或對環境有害。不過也有研究發現,明確標註轉基因信息不但不會「嚇跑」消費者,反而有助於減少他們對轉基因產品的顧慮。
美農業部長桑尼·珀杜在一份聲明中說,新規「增加了美國食品系統的透明度,為受監管實體就何時、如何透露生物工程成分建立了指導方針」,確保了轉基因食品標識的一致性,「避免了可能讓消費者產生困惑的零碎州級標識體系」。
新規頒布後,美國一些消費者權益組織對此表示歡迎,認為新規在消費者知情權和避免不必要的監管負擔及誤導性警告之間達成了「審慎的平衡」。美國「公眾利益科學中心」認為,總體上,這有助於給消費者提供有關轉基因食品的一致信息。
一些美國食品生產銷售協會也表態支持。美國農會聯合會主席齊皮·杜瓦爾在一份聲明中說,無論對於消費者還是農民、食品生產者來說,新規都可謂「一項勝利」,在保護消費知情權的同時,也保護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關鍵的技術創新。
美國大豆協會在新規發布後發表聲明說,美國大豆種植者對美農業部「花費時間、以正確方式確立這項新規」感到欣慰。
代表食品批零、供應商利益的美國食品銷售研究所說,他們將仔細研究這項規定,並與美國農業部及食品銷售商密切合作,確保新規得到認真執行。
反對者:過於寬鬆
同時,新規招致一些批評。一些反轉基因組織認為,新規細則不夠嚴格,對標識的內容與形式的要求寬鬆。
有批評者稱,新規有太多的豁免。比如一些轉基因原材料如果經過了「高度加工」,最終產出的食品可由生產商自願而非強制標註。這意味著,一些從轉基因作物提取的成分可能被排除在轉基因食品之外,包括從轉基因甜菜提取的糖、用轉基因玉米生產的玉米糖漿、轉基因菜籽生產的油等。
美國致力於推廣有機農業的組織「食品安全中心」認為,5%這一閾值設得過高,這樣會有許多使用了轉基因原材料的食品免於標註。該組織負責人安德魯·金布雷爾說,美農業部背叛了公眾的信任,剝奪了他們對食品生產過程的知情權。
還有一些組織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批評新規對消費者仍「不夠友好」。比如,標識文字沒有直接使用「轉基因食品」而用了「生物工程」,大多數消費者對這一說法並不熟悉。
此外,有人指出標識方式過於寬泛,尤其是掃碼查詢的方式給生產商提供了隱藏轉基因信息的機會,因為許多低收入人群沒有智慧型手機。
目前,主流科學界認為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2016年曾發布報告確認,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無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