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腫瘤晚期,很多腫瘤患者及家屬會碰到一個很頭疼的問題——發熱,有的是持續低熱,體溫波動在37.5℃左右,有的是午後高熱或夜間高熱,體溫最高可達40℃,甚至更高。
對於普通人,發燒一兩天就渾身無力,打不起精神還能挺過去,而對於腫瘤患者,本身體質弱,又處於一個高消耗狀態,再加上發熱加重其身體衰竭,其難受程度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腫瘤患者為什麼會出現發熱呢?
我們平時所講的發熱,有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性發熱之分,而腫瘤患者常見的發熱是非感染性發熱,也叫癌性發熱,一般來講,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是惡性腫瘤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腫瘤患者的發熱多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腫瘤細胞生長、分裂、溶解過程中自身產生內源性致熱源,因而引起發熱;
2、腫瘤細胞生長迅速而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組織壞死,抗腫瘤治療後引起腫瘤細胞壞死進而釋放腫瘤壞死因子,導致發熱;
3、腫瘤侵犯或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長期的發熱會造成能量和機體的慢性消耗,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一旦出現應給予積極治療。
對於癌性發熱,中醫和西醫治療有何不同?
面對腫瘤患者伴有發熱,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其發熱是否屬於感染性發熱,若為感染性發熱則應積極抗感染治療。
癌性發熱的治療西醫以對症處理為主,如物理降溫:常用溫水擦浴、冰袋降溫等;藥物治療:給予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糖皮質激素等,解熱鎮痛藥常用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激素有強的松及地塞米松等,此外有效的抗腫瘤治療,如化療、放療、手術治療也可使發熱消退。
而中醫認為,癌性發熱屬內傷發熱的範疇,其病因與患者體內有形之癌腫密切相關。癌性發熱首當辨虛實,實證多以肝氣鬱滯、陽明腑實、溼熱蘊結,毒瘀互結為主,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陽虛發熱等,治療上應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並可在辯證基礎上加用養陰清熱中藥,如地骨皮、銀柴胡、青蒿、丹皮、蟹甲等;癌性發熱在中藥治療的同時,可以根據病情需要與解熱鎮痛類藥配合使用。中西醫治療癌性發熱各有其特點,應根據患者病情的緩急輕重,中西結合,靈活選擇用藥。
艾灸還能治療腫瘤發熱?常艾這2個穴位有奇效
在臨床上,我們通過艾灸百會、大椎穴,解決了不少癌症患者的發熱問題。有的人會問,患者發熱,為什麼還艾灸呢?艾灸會患者患者體溫會不會更高?其實,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也是艾灸的神奇之處。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這兩個穴位都是陽氣匯聚的部位,艾灸此處可起到「以熱引熱」的作用。
在艾灸時,需注意幾個要點:
穴位的選擇,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其次,不管是患者還是家屬,都不能偷懶,應當按質按量地完成,不能稍微感覺熱就提起來,而要在達到最大的耐受節點前,提起艾條。這時候一般會感覺艾灸熱力直達體內,甚至湧向其他部位,或是別的一些特殊感覺,這樣做艾灸的效果是最好的。
一般推薦患者自己做比較便於把握這個尺度,自己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感覺,當然有時候患者體力不行,無法堅持那麼時間,家屬幫忙艾灸,艾灸的力度會打一些折扣。家屬主要是害怕燙傷患者,畢竟自己無法感覺,可以教大家一個小門:
家屬可以將穴位固定在分開的食指和中指中間,通過中指、食指對熱的感覺,掌握艾灸的熱度。這是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活。
如果艾灸強度達到了,每次艾灸後,局部穴位皮膚會潮紅或暗紅,溼氣大的患者,還會出水泡。所以,見到水泡不要驚慌,這是排溼的過程。小水皰可任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局部消毒,用無菌針刺破,放出水液,紗布包敷,很快就恢復了,不會影響第二天的艾灸。
#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