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縣有朋發跡史:無學歷無背景,如何33歲就掌控了整個日本陸軍?

2020-12-22 飛春讀傳

亂世出反賊,也出梟雄。

明治維新功臣、日本陸軍之父山縣有朋,就是一例。

回望其一生,33歲就成為日本陸軍實際掌控人,靠的是什麼?

他出身低微,也沒有進入高校學府混文憑,在倒幕維新的日本大變革中,想逆天只有一條路:打。

配圖

一、卑微、坎坷的少年

1838年的6月,也是這樣一個多雨的夏季,在日本長洲藩荻城近郊的川島村,一個低級的武士家庭,誕下一子,他就是山縣有朋。

山縣之父,名山縣有稔,是一個十分卑微的「準武士」。

為啥是準武士呢?

古代日本武士,等級森嚴,從最上層的徵夷大將軍,到大名到最低級的「足輕」,中間有十幾個階層。

山縣家所處的位置,連個最底層的足輕都不是。

但由於其祖上是武士,所以在發生戰鬥時,山縣也有資格拿武器參戰。

尷尬的是,其作用,也就是個打旗的。

古代日本打仗,是由武士組成武裝部隊,一般平民沒有資格當兵。

武士世襲,較平民來說,地位高,且深具優越感,可以殺人而不為官所究。

山縣有稔雖是武士之後,但地位甚底,也不佩刀,一個低微的倉庫協理員而已。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山縣有朋,從小就是仰望著可惡的雙刀武士,可望不可即地長大的。

階級的固化註定了人的一生,山縣晚年回憶,「門第制度有如殺父之仇」。

兒時的山縣,好習武,擅柔道,最大的夢想是進入武士階層。

「我是一介武夫」,成為激勵其成長的座右銘。

5歲那年,其母死亡,之後由祖母把他帶大。

其祖母性格剛強,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士,為此她經常以自殺對他相威脅,以激勵其立志奮鬥。

日本女人在古代地位極低,除了服從沒有任何話語權,自殺或許是她們表達強烈訴求的最後籌碼。

1865年,其祖母的夙願得以實現,79歲的她,終於投河自盡了。

不過,此時的山縣有朋已經長大成人,27歲,成為軍隊中的一個小隊長。

但這個軍隊,不是「光宗耀祖」的那種幕府之兵,而是推翻幕府的民間「奇兵」。

山縣有朋

二、30歲前,打了3仗

少年立志入武士,長大成人廢武士。

山縣有朋的人生急轉彎,發生在15到20歲之間。

他的老家長洲藩,是尊王襄夷的據點,1853年,美國佩裡「黑船」打開日本國門,震動朝野。

15歲的山縣,在這一年參加了長洲藩的尊王襄夷活動,劍指垂危之幕府、西方之列強。

20歲那年,經人推薦,他進入被稱為「明治維新胎動之地」的松下村塾,成為明治維新先驅吉田松陰的門下生徒。

雖然在這個「私立學校」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但所受尊王思想之衝擊、洗禮,終身難忘。

要知道,幕府之下,尊王,是可以殺頭的。

看一個人的現在,就看他的歷史,看一個人的未來,也要看他的歷史,總是不會錯的。

山縣有朋在這裡結識了伊藤博文、木戶孝允,成為倒幕派中新銳一員,從此立志要完成王政復古大業。

松下村塾,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

成就山縣的,是之後的3場大仗。

第一仗,是1864年。

在參加抗擊英法荷美4國聯合艦隊炮擊下關的戰爭中,26歲的他身先士卒,右腕和腹部中彈。

不過,此戰讓他成為襄夷運動的先鋒。

此戰雖然大敗,卻讓他見識了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實在碰不得。

從此,他放棄襄夷,轉而一心一意尊王、倒幕。

第二仗,是1865年。

作為騎兵隊的一個隊長,他與長洲藩的俗論黨激戰。

俗論黨革命意志不堅定,對幕府恭順屈從,山縣帶兵破之,奪回其藩政權。

第三仗,是1866年。

這一年6月,幕府將軍德川親任總指揮,發動了針對長洲藩的大舉徵討。

山縣有朋指揮其奇兵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意外地戰勝了幕府軍。

這一戰厲害了。

因為他所謂的「奇兵隊」,根本不是什么正規部隊,而是由破落浪人、富農、小市民組成的「民兵」。

誰能想到,一幫「烏合之眾」,最後竟然打敗了幕府將軍的正規部隊。

雖然事由天時地利人和決定,但此戰一炮走向,山縣不想出名都難。

此戰奠定了山縣在倒幕中的領導地位。

但對他意義更大的,是奇兵隊的帶兵經驗。

因為,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中,除了武士,是沒有人能組織起來武裝部隊的。

山縣草根出身,不僅組成了倒幕奇兵,還發現這些志願參加倒幕的「烏合之眾」,憑一腔倒幕尊皇的愛國熱情,戰鬥力實在可畏。

有了這樣的經驗,10年後,山縣有朋終於提出改變日本歷史的平民徵兵制。

三、31歲,取得世襲俸祿

出身決定奮鬥史,打仗決定功名祿。

3年3大仗,讓不到30歲的山縣有朋,在長洲藩倒幕運動中,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

垂危的幕府政權,給了維新志士歷史機遇。

1868年,是終結260年幕府統治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發生了關乎維新運動生死存亡的戊辰戰爭。

這時的山縣,已經當上了北道鎮撫總督。

戊辰之戰從1月打到翌年6月,其中最關鍵、最激烈的,是山縣有朋指揮的長岡若松等戰略要地的戰役。

此戰,山縣以「驍勇善戰」聞名全軍。

倒幕成功後,因赫赫戰功,山縣被天皇賜予600石的俸祿——世代享用。

這一年,是1869年,他僅31歲。

左為山縣

有實力、有戰績、有資歷,他是新政府重點培養對象,被派往歐洲考察軍事,以籌建明治軍隊。

當時,對明治政府的新軍隊如何建立,存有爭議。有贊成從藩兵中徵集的,有主張從平民中徵集的。

山縣有朋在軍中雖有功績,但實力還遠不如西鄉隆盛、大村益次郎;

在政界的聲望,也遠不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

所以此時的他,還左右不了政局。

33歲,只能算是一個「潛力股」。

但是,在人生的奮鬥都積累了一定時日後,機遇很快來了。

1869年,他出國考察英、法、德等軍事強國,轉年8月才回國。

回來之後他就發現,兵部省換天了。

換什麼天了呢?

四、33歲,成兵部掌權人

1870年,考察歐洲1年半的山縣有朋回國後,發現在軍中極有威望的老大、主張軍制改革的大村益次郎,遇刺身亡了。

當時的兵部省,設有兵部卿、兵部大輔、兵部少輔、權大丞等職。

兵部卿,一般由皇族親王擔任,掛名而已,實權在兵部大輔手中。

大村益次郎是首任兵部大輔,但軍改中由於觸動太多人的利益飯碗,被武士行刺,以身殉職了。

而繼任的前原一誠,因為與木戶孝允不和,無法推動政府新軍的組建,索性稱病辭職了。

這一下空出了軍部關鍵位置。

兵部大輔,虛位以待。

明治天皇

回國後,被明治天皇親自召見,這對山縣來說是頭一遭,一個平民草根,能面見天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天皇年齡也不大,比山縣還小10幾歲,熱血青年,一心想學西方體制徹底改變日本,所以一見面就問他的考察心得,對軍隊組建的想法。

山縣詳述德法軍制利弊,對比日本談未來,一張藍圖繪到底,我維新日本的軍隊,應該這麼這麼造……

天皇一聽有見識,和幾個維新領導人一商量,就讓這個小夥子幹吧。

於是,山縣有朋就這樣當上了兵部大輔。

33歲就位列朝臣,成為了軍隊的實際掌控者。

山縣的「成功」告訴我們——

出身很重要,但時代更重要;

功績很重要,但機遇更重要;

能力很重要,但人脈更重要。

這些因素,每一個都很重要,但疊加在一起,才是更重要。

山縣有朋

五、陸軍之父

最後,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山縣,他究竟為日本做了什麼:

山縣有朋一上任,就開始了決定日本軍隊70年的大改革。

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新銳的血液才能維新。

山縣有朋,首先對軍隊的官制進行了改革。

陸海軍分家,兵部省沒了。

成立陸軍省、海軍省,山縣成為陸軍省的首任陸軍大輔。

之後,全國建鎮臺,設立軍管區,4個變6個。

再之後,軍政軍令分開,成立了陸軍參謀本部,自己當上了首任參謀總長。

還有,他發布了控制軍人思想的《軍人訓誡》,操縱天皇頒布《軍人敕諭》,洗腦兵營70年。

二戰日軍如此極端,就與這有關。

在所有山縣的軍制改革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具影響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就是平民徵兵制。

大村益次郎之死,就是死於全國徵兵。

山縣的意義在於,把大村的遺志變成了現實。

前文說了,他發跡時帶領的「奇兵」隊,一舉大敗幕府軍,這給他帶來實踐層面的信心。

之後歐洲考察1年半,發現全國徵兵在國外早有先例,給了他制度上的勇氣。

於是,在與各大佬商議後,1872年11月28日,他操縱天皇頒布了《徵兵令詔書》。

他詳解徵兵規則,主要意思是:

①皇軍誕生

為天皇而戰,打造屬於天皇的日本軍隊,所謂明治建軍,「皇軍」由此誕生。

這在過去是沒有的,過去的軍隊都是幕府的,藩主的;

② 平民可當兵

古代只有武士才有當兵的資格,現在,「不分士庶」,士農工商,所有平民都可以報名了。

這等於終結了武士的特權,武士階層隨之淡出歷史時代。

③ 全民皆兵

山縣說,通過徵兵,要使「全國四民(士農工商),男子至20歲者,皆編入兵籍」。

按照其設定的預備軍、常備軍、後備軍和國民軍4種兵役,全民所有成年男子,都將是兵。

事實上二戰的日本,就是如此。所以,山縣的徵兵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軍國主義的濫觴。

二戰日軍

山縣徵兵令影響日本70年,後人評價,「單就徵兵制這一點而言,山縣的功績是同伊藤博文制定憲法相匹敵的。」

如果說明治維新的時代機遇,成就了草根山縣,那麼,歷史證明,山縣這個陸軍之父,也成就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代天皇,以及那些時代下的日本軍事。

這其中,有一個事實常被人忽視,那就是:

世人皆知日本軍國主義之惡,卻鮮知山縣原是軍國始作之俑。

===========

參考文獻:

生田惇 曹振威《日本陸軍史》;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

孫耀珠《山縣有朋研究》

相關焦點

  • 日本現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山縣有朋山縣有朋這一生中有兩頂帽子,第一頂帽子是」日本現代陸軍之父」。第二頂帽子,」日本軍閥之祖」,這兩個輩分是一個比一個大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這條不歸路,追根溯源的罪魁禍首就是山縣有朋,山縣有朋。1838年出生在一個日本普通武士家庭,誰也想不到,就這麼一個小男孩,日後那些臭名昭著的什麼參謀本部,皇軍還有靖國神社,都是這王八犢子搞出來的。山縣有朋的家庭條件並不好,既不是大富也不是大貴。
  • 日本陸軍光和日本海軍爭鬥?其實日本陸軍自己內部也要鬥個不停
    日本陸軍的長洲閥大總帥——山縣有朋 草創的日本陸軍因為有兩股勢力,所以也就由長洲閥人士"山縣有朋"和薩摩藩大佬"西鄉隆盛"共同執掌,兩人也分別擔任自己派系的"總帥"。
  • 山縣正鄉:日本海軍中將殞命於浙江沿海,死後被追晉海軍大將
    抗日戰爭時期,曾有許多日軍高級將領殞命於中國,諸如許多人所熟知的白川義則、冢田攻、阿部規秀、中村正雄等日本陸軍高級將領,而對於日本海軍高級將領殞命於中國戰場,許多人並不是很熟悉,此前我曾撰文介紹過大角岑生海軍大將殞命於廣東境內的經過,此文再介紹一位日本海軍中將殞命於浙江的經過,這個人的名字叫山縣正鄉,死後被追晉為海軍大將軍銜。
  • 日軍解碼:當一個日本士兵,不會背《軍人敕諭》,後果多嚴重?
    山縣有朋一手打造了明治日本皇軍,除了徵兵制、成立參謀本部、武官現役制之外,他最大的「成績」之一,就是親自操縱制定了《軍人敕諭》。從1881年制定到1945年投降,山縣有朋操縱天皇頒布的《軍人敕諭》,輕輕鬆鬆影響日本陸軍60多年,最終葬送了日本。
  • 遭裕仁天皇悔婚,日本最強硬老丈人:先殺女兒,再全家自殺,太厲害了
    一、 香淳皇后,舊名久邇宮良子女王,1903年出生於日本的皇族家庭,父親久邇宮邦彥王,擔任過陸軍大將,母親島津俔子是薩摩藩末代藩主島津忠義的女兒,這樁婚姻代表著日本皇室與地方強藩的聯盟。
  • 【乾貨】非滬籍家長無學歷或學歷低,怎麼辦積分呢?
    沒有學歷或者學歷低的家長,不要在迷茫了,張老師跟進以往工作中的案例,給大家整理了最常見的兩種家長的積分規劃,看看適不適用你,有問題可以加張老師微信私聊PART1無高中學歷案例:27歲的技術工人王先生,在上海工作5年了,在上海繳納社保也滿5年了(按照最低基數繳納),高二時退學,無高中學歷證書;2020年孩子就要讀幼兒園,由於無積分
  • 二戰時,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非常強悍,為啥他們卻互相瞧不起
    不僅陸軍在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橫衝直撞來去自如。日本海軍更是十分了得,太平洋戰爭初期連強大的英美海軍都招架不住。 不過日本最終戰敗了,究其原因,除了美軍的強大,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內鬥,也是加速其敗亡的原因。按當時日本人的說法,日本海軍和陸軍最大的敵人,不是美國英國這些盟軍,而是本應親如一家精誠團結的日本陸軍和海軍。
  • 滿洲,日本的生命線,1868年之後,日本大陸政策有多可怕!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有點奇怪,滿洲是中國的,是中國東北的土地,和日本人有什麼關係呢?為何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如果你家這個問題,在日本隨便問一個人,即便是一個小學生,你知道滿州嗎?你會很驚訝地得到一個答案:滿州,那是日本人的生命線。在那個年代,日本人有這種想法,這不是空穴來風。
  • 日本海陸軍為何矛盾重重?
    二者不僅在整個侵華戰爭期間沒有聯合作戰,甚至太平洋戰爭日本明顯要失敗了,陸海軍仍在內訌。日本陸海軍為何如此敵視、不共戴天,今天文史君就從近代日軍成立的明治時期說起,看看二者矛盾的深遠原因。02山縣有朋的接力棒大村這種改變傳統武士特權的做法引來武士階層仇恨,之後大村被舊武士襲擊身死。
  • 日本歷代「陸軍大臣」,歷代都以侵略中國為目標,二戰後被撤銷
    陸軍大臣是1945年之前日本帝國內閣政府中陸軍最高領導機關陸軍省的長官,簡稱「陸相」,為陸軍三長官之一,前身為明治維新初期設立的「陸軍卿」,首任陸軍卿為山縣有朋。早期的「陸軍大臣」基本都是以中國為目標,直到二戰全面爆發後,才將目標擴展到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來看看日本歷代「陸軍大臣」都有誰吧。
  • 日本首次徵兵,1.5米即可當皇軍,猜猜最後招了多少人?
    二戰日本有多少兵力?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曰:二戰結束時,國內外海陸軍,總計約720萬人。人口才7200萬的日本,兵員就佔1/10。可以說,除去婦女兒童、老弱殘障,成年男子幾乎已經皆入兵。凡夫皆兵,並非始於二戰。
  • 二葉會、木曜會、一夕會: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陸軍激進團體
    他們都是37歲,同是陸軍少佐,早先彼此就曾有過交流。岡村寧次三人相約「消除派系,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體制」。他們約定為打倒當時掌控陸軍實權的長州派和建立國家總動員的體制而共同奮鬥。永田鐵山是長野縣人,岡村寧次是東京人,小畑敏四郎是高知縣人,三人都不是長州派。這是原敬首相被暗殺之前的事。
  • 以前的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的矛盾是怎麼回事,是被誇大了嗎
    二戰及二戰以前,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沒有誇大,他們之間的矛盾早就有了,還比較深。他們的矛盾交織著利益之爭、國家戰略方向和戰爭發展方式之爭,還夾雜著政治勢力與藩鎮派系之爭,非常複雜。這些矛盾在日俄戰爭後就表面化了,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使陸軍和海軍在不少方面時常發生爭吵。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但是這場中日戰爭,把清政府和洋務派的"強國夢"給徹底打碎了。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
  • 揭秘: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打死的日本最高將領是誰?
    在抗日戰爭中,被打死的日軍大將有四個,他們分別是:大角岑生、白川義則、冢田攻和山縣正鄉。大角岑生廣東視察喪了命。大角岑生(1876一1941),是日本老牌海軍大將,男爵。1941年2月,他帶著南下太平洋戰場的秘密計劃,來到廣東,準備擴大戰爭。
  •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真的是"德式"政體麼?
    兩套體系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矛盾之處甚多,在稅收、陸軍軍務等具體執行層面也是一團亂象,充斥著俾斯麥為了促成德意志第二帝國迅速統一而採取的一系列妥協政策。換言之,對於完全不存在聯邦問題的日本而言,聯邦制德國並不算上佳參考。
  • 無學歷,也能在日本長期工作!怎麼實現?
    日本·三越百貨在日本長期工作,有什麼好處?你可以在日本買房,可以帶家屬一起生活,可以享受日本的醫療保障服務,還可以讓小孩在日本接受教育。大學畢業,很多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日本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去處。居住環境好,與我們的文化差異並不是很大,工資待遇高,社會相對又比較安全,這是大多數人去那裡工作的原因。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近鄰,可能不會讓人感覺到太大的距離感。擁有大學學歷,在國內也屬於高素質人群。想到日本工作,日本政府也表示非常歡迎。但是,如果你沒有高學歷,在國內只是高中,甚至初中、中專畢業,可以到日本長期工作嗎?
  • 日本皇室輪迴式愛情:昭和,一生一世一雙人
    而朝中支持方子的不在少數,於是日本軍隊第一長老山縣有朋元帥和朝鮮總督寺內正毅元帥合謀,在體檢的時候說她不能生育,她被安排嫁給朝鮮王子李垠 。本意為讓朝鮮王室絕後,結果方子婚後立即懷孕,一舉得男。日本滿朝震怒,給她檢查身體的御醫隨後自殺。
  • 皇軍的「黑歷史」,明治初年的日本陸軍才不效忠天皇
    文|王子銘(復旦大學,專欄作者)抗日神劇中我們總能看到日本陸軍軍官戰敗後以效忠天皇的名義切腹自殺,這支侵略亞洲各國的軍隊還自稱「皇軍」。可是它建立之初卻不聽天皇招呼,更不會效忠天皇。日本陸軍為什麼不效忠天皇?聽上去像是一個偽命題。這支以天皇的名義自稱的軍隊,當然是以效忠服從天皇為宗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