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代「陸軍大臣」,歷代都以侵略中國為目標,二戰後被撤銷

2021-01-09 Hei白歷史

陸軍大臣是1945年之前日本帝國內閣政府中陸軍最高領導機關陸軍省的長官,簡稱「陸相」,為陸軍三長官之一,前身為明治維新初期設立的「陸軍卿」,首任陸軍卿為山縣有朋。

早期的「陸軍大臣」基本都是以中國為目標,直到二戰全面爆發後,才將目標擴展到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來看看日本歷代「陸軍大臣」都有誰吧。

TOP、1 大山巖(1885年—1891年)(1892年—1896年)

日本政治家,明治和大正時期的九位元老之一, 元帥陸軍大將,日本帝國陸軍的創建者之一。從一位大勳位功一級公爵。中日甲午戰爭的日軍第二軍長,佔領威海衛。日俄戰爭期間的日本滿洲軍總司令,數次擊破佔優勢的俄軍,贏得了近代世界上第一次弱小民族對西方列強的勝利。

TOP、2 高島鞆之助(1891年—1892年)(1896年—1898年)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武士、明治至大正時代陸軍將領、政治家、薩摩閥巨頭。薩摩藩士高島喜兵衛第四子。名諱昭光,別號革丙。陸軍中將、正二位·勳一等·子爵。參加過戊辰戰爭和西南戰爭。歷任陸軍大臣、拓殖務大臣、樞密顧問官等職。他也是臺灣日據時代唯一的副總督。

TOP、3 桂太郎(1898年—1900年)

日本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明治、大正兩朝元老重臣。長州藩出身 ,陸軍第一長老山縣有朋的掌門弟子,在山縣有朋隱退後成為其代言人,三次出任內閣首相,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併朝鮮。

TOP、4 兒玉源太郎(1900年—1902年)

日本近代陸軍名將,被譽為明治時期第一智將,曾任桂太郎內閣的陸軍大臣、內務大臣,臺灣總督等重要職務。他是侵華罪魁之一,因特別注重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良性循環,被稱為豐臣秀吉再世。日俄戰爭的滿洲軍總參謀長,攻克旅順口的實際指揮者,與桂太郎和川上操六並稱明治陸軍三傑。日本統治中國臺灣的最大功臣,穿著軍服的政治家。滿鐵的實際創立者。

TOP、5 寺內正毅(1902年—1911年)

日本軍事家、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首相,陸軍元帥。山口縣人。宇田多正輔的第三子,後為寺內勘右衛門的養子,曾參加戊辰戰爭。《日韓合併條約》的實行,大韓帝國告此滅亡,朝鮮總督府之後開始進行長達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第一任總督就是寺內正毅。

TOP、6 石本新六(1911年—1912年)

第一個非薩長兩藩出身的陸軍大臣。後來因為陸軍師增設問題成為懸案,2個師團增設的要求被內閣拒絕,在任中死去。

TOP、7 上原勇作(1912年—1912年)

日本工兵之父,元帥陸軍大將,大正中期和昭和初期的陸軍領袖,皇道派軍閥的創立者。

TOP、8 木越安綱(1912年—1913年)

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隨師團長桂太郎突破鴨綠江,轉戰遼東半島,得到桂太郎的高度信任,從此作為長州藩的寵兒飛黃騰達。日俄戰爭期間任韓國臨時派遣軍司令。1907年因歷次戰功被封為男爵,1912年12月任陸軍大臣。因為在山本權兵衛第一次內閣修改陸軍大臣不需要現役制的時候,沒有表示反對,結果遭受陸軍冷遇,陸軍大將都沒當上就被迫推休。

TOP、9 楠瀨幸彥(1913年—1914年)

擔任過臺灣總督府參謀、西部都督部參謀長、第12師團參謀長。1913年6月、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改正問題時,在木越安綱後受任為陸軍大臣。曾牽涉到明成皇后的暗殺事件。

TOP、10 岡市之助(1914年—1916年)

甲午戰爭時任第一師團參謀,日俄戰爭時任參謀本部總務部長,在陸軍大臣現役制度的修改問題上,他是批評木越安綱的急先鋒,1914年任第二屆大隈內閣陸軍大臣,實現了上原勇作提出了陸軍增加兩個師團的目標,成為長州藩的核心人物存在。

TOP、11 大島健一(1916年—1918年)

甲午戰爭時任第一軍副官,日俄戰爭時期任大本營兵站總監部參謀長,1916年接替岡市之助任第二屆大隈重信內閣陸軍大臣,後留任寺內正毅內閣陸軍大臣,1918年策劃出兵西伯利亞。死於日本戰敗後的1947年。他本人漢學修養深厚,雅號蘇谷,留下的許多漢文詩詞。

TOP、12 田中義一(1918年—1921年)(1923年—1924年)

繼山縣有朋之後長州藩第二代領導人,陸軍大將。政友會第五任總裁,日本第26任首相,作為軍人政治家有超群的策劃能力和良好的視野,長期在日本軍政兩界呼風喚雨,在國內實行高壓政策。摧殘議會政治,在國外推行滿蒙分離政策,阻撓中國統一。皇姑屯事件後,昭和天皇藉口在炸死張作霖事件上他的上奏前後矛盾,將其罷免,不久失意死去。

TOP、13 山梨半造(1921年—1923年)

甲午中日戰爭任步兵第4旅團副官,日俄戰爭中歷任第2軍作戰主任參謀,第2軍參謀副長,第3師團參謀長。他在加藤內閣任上進行了兩次軍隊裁員,史稱「山梨軍縮」。軍縮主要是受一次大戰後世界各國的裁軍風潮影響加上當時沙俄已經垮臺,日本失去了第一假想敵國。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減輕政府負擔。山梨的軍縮共裁掉了60000名軍人和13000頭軍馬。

TOP、14 宇垣一成(1924年—1927年)(1929年—1931年)

大正至昭和時期的陸軍大將,三次任陸軍大臣之職,他是日本軍國主義國家總動員體制的理論創始人,大正時期和宇都宮太郎、上原勇作、武藤信義的左賀左肩黨並立的田中--宇垣閥的首腦。宇恆裁軍的主持人。有個外號叫「政界的惑星。1953年4月當選為參議院議員,曾獲四級金鵄勳章,1956年4月30日去世。

TOP、15 白川義則(1927年—1929年)

日本大正時代的陸軍大將,是一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累累鮮血的戰爭罪犯。參加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陸軍大學畢業後曾留學德國,沿著精英路線一路升到關東軍司令,任上幫助Zhang Zuo Lin鎮壓郭松齡,在陸軍大臣任上拉攏Jiang Zhong Zheng。

三次出兵侵略山東,包庇河本大作,後任軍事參議官,一二八事變後被昭和天皇欽點率軍攻擊上海,命令100架飛機在上海市內狂轟濫炸,炸毀了大片建築,致使數萬中國人民和外國僑民喪命。最終,迫使十九路軍退出上海,籤訂停戰協議。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王亞樵派遣的朝鮮愛國者尹奉吉刺殺。

TOP、16 南次郎(1931年—1931年)

日本陸軍大將,騎兵出身,九一八事變時的陸軍大臣。後歷任關東軍司令、朝鮮總督,東京審判的28個甲級戰犯之一。 這個傢伙是個見風使舵的政治投機派,事事無主見卻又能身居高位,是日本陸軍官僚人才的典型。九一八後南次郎不但沒有像金谷那樣被編入預備役,反而坐上了關東軍司令官的寶座,充分說明了他的「會混」。

TOP、17 荒木貞夫(1931年—1934年)

日本帝國時代陸軍大將,陸大19期首席畢業,俄國問題專家,美儀表,擅演講、劍道,有鬍子龍王之稱。他的組織能力和真崎甚三郎的思想使他倆並列為皇道派領袖,他的名言:「物資不足,我們並不介意!皇道精神加三千萬竹槍,列強不在話下!」。日本戰敗後以甲級戰犯被判處無期徒刑。

TOP、18 林銑十郎(1934年—1935年)

1930年任朝鮮軍司令官。九·一八事變時與關東軍配合,擅自出動軍隊,發動對中國東北的進攻,被稱為「越境將軍」。

TOP、19 川島義之(1935年—1936年)

川島義之就是二·二六事件時的陸軍大臣。226的時候叛軍把陸相官邸給圍了,把年近花甲的川島大將吆喝了出來。叛軍首領香田大尉向他朗讀了《蹶起意趣書》,要求陸相全部接受皇道派的要求。幾個青年軍官完全不顧川島陸相當年在日俄戰爭戰場上流血時自己還在吃奶這一事實,把他訓的一愣一愣的。

川島義之是個全無主見的人,本來就是被扶上來當傀儡的。加上次官古莊幹郎也是個皇道派。使得局勢一開始就被皇道派控制住了。平定叛亂後,川島這個沒有立場的傢伙和南次郎、本庄繁一起被編入了預備役。

TOP、20 寺內壽一(1936年—1937年)

首相寺內正毅長子,二·二六事件後以鐵腕整肅陸軍,盧溝橋事件後任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一再突破大本營的限制,佔領華北全境,1941年任南方軍總司令,統率25萬日軍5個月佔領了東南亞全境,晉封元帥。1944年以後其西線緬甸被英軍佔領,東線菲律賓被美軍突破,1946年作為甲級戰犯嫌疑在新加坡監獄押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受審前病死南洋。

TOP、21 中村孝太郎(1937年—1937年)

以創下日本陸軍大臣最短任期記錄(8日)而知名。中村孝太郎當陸軍大臣實在是運氣問題;但是當上陸相剛四天就開始發燒,又過了幾天診斷出是挺嚴重的腸傷寒,不得不辭職。從就任到辭任總共8天,成為日本陸軍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陸軍大臣。

TOP、22 杉山元(1937年—1938年)(1944年—1945年)

日本陸軍大將,陸軍航空兵第一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積極策劃和參與者,早年在軍校學習的時候,因面容憨厚,被戲稱為傻瓜元,在性格上異常堅忍頑固。杉山元的日本帝國主義觀念根深蒂固,面對侵華戰爭採取積極侵略,在日本投降之後,與妻子同時畏罪自殺。

TOP、23 板垣徵四郎(1938年—1939年)

日本陸軍大將,在日軍中和以石原之智並稱的板垣之膽。是日本昭和時代重要將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甲級戰犯之一。1931年與石原莞爾共同策劃「九一八」事變。因東北軍實行不抵抗政策,未放一槍一彈便撤離東北,故而以1萬人挑戰20萬東北軍。

1937年以半個師團擊潰中國軍30幾個師,攻佔山西。1938年6月任陸軍大臣。主張三國同盟。1939年9月任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主持對華誘降工作。1943年任最高軍事參議官。1945年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同英荷軍隊作戰,直至日本戰敗。1948年12月23日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

TOP、24 畑俊六(1939年—1940年)

1933年後歷任日軍第十四師團師團長,日本航空本部長,日本臺灣軍司令官,教育總監等職。1938年調任上海日軍總司令、華中日軍司令官,曾指揮日軍侵犯武漢。1939年任內閣陸軍大臣。1941年再次來華,任侵華日軍總司令官,負責全面指揮侵華戰爭。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

TOP、25 東條英機(1940年—1944年)

侵華日軍甲級戰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罪犯之一。東條英機是昭和的手下,因獨斷專行、兇狠殘暴,在關東軍中有「剃刀將軍」之稱。

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絞刑;12月23日執行。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亞洲的首要戰爭罪犯之一。

TOP、26 阿南惟幾(1945年—1945年)

屬於陸軍中比較笨的那一類人,考了4次才考上陸大。做為11軍司令指揮了兩次長沙作戰,一勝一敗。後任鈴木貫太郎內閣陸軍大臣,日本戰敗時任陸軍大臣,於日本投降時切腹自殺,死時拒絕介錯。

TOP、27 東久邇宮稔彥王(1945年——1945年)

東久邇宮稔彥王,日本皇族,陸軍大將,唯一的皇族首相。久邇宮朝彥親王第九子,昭和天皇的叔叔。作為第二軍司令官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後來成為日本本土防衛軍總司令。

1945年8月15日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後,由於他的皇族地位加上他的陸軍大將銜,能夠控制住當時日本的局勢,因此東久邇宮便成了日本第一位皇族首相。他在54天的任期內迅速平穩的解除了700萬日本海陸軍的武裝,也算創造了一個紀錄。

TOP、28 下村定(1945年—1945年)

舊日本帝國最後一個陸軍大臣,1936年9月27曰後取代石原莞爾出任第一部長,第一個提出杭州灣登陸計劃。日本投降後,阿南惟幾陸相自殺,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8月23日任命他陸士的同學下村定為陸軍大臣兼教育總監。1946年2月因戰犯嫌疑被拘留,翌年5月釋放。

舊日本時代,陸軍大臣作為最有實權的職位之一,卻因為各種原因,換人比換內閣還快,這或許也是日本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吧;幾乎每個新上臺的陸軍大臣,都有自己的想法,估計當時中國軍隊也很茫然,對面的傢伙幹嘛?打著打著突然撤退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非常強悍,為啥他們卻互相瞧不起
    我們知道,二戰時日軍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不僅陸軍在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橫衝直撞來去自如。日本海軍更是十分了得,太平洋戰爭初期連強大的英美海軍都招架不住。 不過日本最終戰敗了,究其原因,除了美軍的強大,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內鬥,也是加速其敗亡的原因。
  • 二戰時日本最悲催的大將,本是陸軍三巨頭之一,被俘待遇如同小兵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中有三個最高職位,它們分別是: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教育總監,統稱為「陸軍三巨頭」。在整個二戰時期,擔任過這三個職務的日本高級將領寥寥無幾,但有一個人卻十分特殊,他擔任教育總監的時間是所有將領中最長的,整整有五年之久,但隨著東條英機的下臺,他也隨即遭人取代,打發去了「偽滿洲國」。後來戰爭結束,他被蘇軍俘虜,隨即被押往蘇聯,此人就是末任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山田乙三,日本長野縣人,早年曾先後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參加過日俄戰爭。
  • 揭秘: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怪異內鬥,陸軍竟進攻海軍總部
    陸海軍地位改變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強大,開始對外侵略。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海軍打敗了實力比較強的中國北洋艦隊。1905年,薩摩人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又打敗了沙俄波羅的海艦隊。日本陸軍和海軍在軍費的爭奪中更是不遺餘力,陸軍要多少,海軍就要多少,誰都不會比誰少。軍國主義盛行下的日本,政府的權利很小,他們兩邊都不敢得罪,於是,日本的軍費開支越來越龐大,甚至一度達到了日本國民經濟的三分之二。
  • 全面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共歷任五個陸軍大臣,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在這三個職位中,陸軍大臣是陸軍最高領導機關陸軍省的長官,簡稱「陸相」,根據當時日本《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規定,陸軍大臣必須由現役陸軍中將、大將出任,並且只對天皇負責,因而表面上作為內閣成員,實際上卻獨立於內閣之外,並且反倒對內閣有操縱作用。今天咱們就一起了解下從七七事變爆發一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段時間內擔任過陸軍大臣的五個日軍將領,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 日本投降前,叫囂本土決戰的陸軍三長官分別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1940年,海軍代表人物米內光政組閣,在是否和德、意結盟的問題上,米內選擇了拒絕,隨即立馬遭到了陸軍大臣畑俊六的逼迫。由於想搞垮米內光政,畑俊六辭職後並沒有指派自己的接班人,反而還告誡陸軍同僚,不得在米內內閣中擔任職務,而奉命組閣的米內光政在找不到陸軍大臣接班人的情況下,只得被迫解散了自己的內閣。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陸軍不止在戰場上飛揚跋扈,就連在國內的最高權力機構裡都能無法無天。
  • 以前的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的矛盾是怎麼回事,是被誇大了嗎
    二戰及二戰以前,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沒有誇大,他們之間的矛盾早就有了,還比較深。他們的矛盾交織著利益之爭、國家戰略方向和戰爭發展方式之爭,還夾雜著政治勢力與藩鎮派系之爭,非常複雜。這些矛盾在日俄戰爭後就表面化了,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使陸軍和海軍在不少方面時常發生爭吵。
  • 二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最大的敵人是誰?答:日本陸軍。
    日本在軍隊建設上雖然極盡全力地學習西方模式,但日本陸軍的構成在起初幾乎全部來自武士階層,完全繼承了以武士道為核心的一系列日本文化,這無論與法國軍事還是德國軍事都是格格不入的。而海軍則在沒有經歷帆船時代的情況下,突然獲得了以蒸汽機為核心的工業文明和它們的艦船武器等等,這使得海軍相較於陸軍能夠更快速的徹底的吸收西方文化。
  • 二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最大的敵人是誰?答:日本陸軍
    分歧也嚴重影響了1907年後國防方針1905年以前,日本陸軍一直把俄國作為軍事上最大的威脅,並將其樹立為頭號假想敵。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後,陸軍為防備,俄國再次挑起戰爭,仍是俄國為最大的威脅。而海軍則認為甲午戰爭中清王朝海軍被消滅殆盡,日俄戰爭中俄國艦隊也是損失慘重,因此中國和俄國都不能作為海軍的假想敵國,最終還決定把美國作為其假想敵國,並強調美國將會在未來成為日本最大的威脅,在假想敵上的分歧也嚴重影響了1907年後帝國國防方針的制定。
  • 二戰時期死在中國戰場上的6名日本大將,實在是罪有應得!
    後來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強大,並主導了日本的走向,最終與德國和義大利一起走向了瘋狂的瓜分世界的道路,而在日本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上,受傷最嚴重的就是中國了。整個二戰時期,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 二戰軸心國三兄弟:為什麼日本連發動閃電戰的能力都沒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就是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為核心的軸心國。然而這三個國家的力量差異非常巨大。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的閃電戰,讓其在一兩年內就幾乎佔領整個西歐,甚至連蘇聯都被德國差點打敗。而在東亞的日本,雖然對許多國家發動了侵略,但是這建立這建立在跟周圍國家巨大的軍事實力差異上。至於義大利,基本上相當於打醬油的角色。
  • 歷代帝王之最
    歷代中國祚最長時間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 歷代中國祚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還有那些小政權)。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長的是清朝,從1644年至公元1911年滅亡,歷267年,傳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 日本軍人腦子裡裝了什麼?侵略成性的背後,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
    早在該書發行的前兩年,就有一個叫朝日平吾的人,刺殺了大財閥安田善次郎,在他提前寄給北一輝的遺書中表示,他誅殺奸富的目的,是實現日本繁榮昌盛的手段,是給達官顯貴們的一種警示。北一輝發表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被他的弟子西田稅印製成冊,在軍隊裡散發,被青年軍官們奉為經典,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一字不改地實現改造法案上的主張。
  • 永田鐵山:「日本陸軍第一大腦」為何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
    日軍陸軍中將永田鐵山被譽為「日本陸軍第一大腦」,曾與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並稱日本陸軍「三羽鳥」,他在陸軍省軍務局長任上,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軍務局長在陸軍省是僅次於陸軍大臣和陸軍次官的第三號人物,在日本陸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死於「七七事變」之前,對中國來說可謂是一件幸事,因為永田鐵山也是策劃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始作俑者。
  • 二戰日本六個總軍:3個成炮灰,1個被「斬首行動」
    【話說軍世】二戰中,日軍共計有六個總軍,其中五個為陸軍,也被稱為二戰日本陸軍「五大集團」,另外一個為航空總軍,這六個總軍中,3個總軍中的多數士兵成了炮灰,還有一個總軍被美軍實施了「斬首」行動。
  • 二戰日本海軍為何斷油?不是資源不足,山本五十六:都怪陸軍混蛋
    二戰正式打響後的日本,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情景,他們國內的陸軍不但有造船廠,而且陸軍所有的船舶總噸位數甚至還超過了日本海軍!這種情況的發生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二戰,日本有個軍官,美國人為什麼要抓回中國受審?
    二戰時期,日軍以及日軍將領,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因此在日本宣布投降後,對這些罪惡滔天的日軍戰犯,開始了算總帳的時候。不過我們所熟知的是,出於對維護日本穩定的考慮,在戰犯的清算上,美國一直曲意回護,儘量為他們值得利用的日本戰犯開脫。其中裕仁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 1945年戰敗後,他回憶戰敗教訓,最後一條就是:日本沒有明治時期那樣的有力而明智的大臣。 這句話是在說大臣,實際上是在否定自己。
  • 二戰日本海軍為何斷油?不是資源不足,山本五十六:都怪陸軍
    在日本的軍隊都被解除武力之前,日本的海陸兩軍之間好似有深仇大恨。二者的不和最初還只是體現在不配合作戰,後來甚至發展到老死都不相往來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便以軍隊規模、戰鬥力或戰爭結果為切入點來分析, 舊日本帝國海軍對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
  • 二戰期間,日軍有一種軍旗,盟軍、國軍、共軍卻連一面都未能繳獲
    二戰中,日軍並不是每支部隊都有自己的軍旗,只有建制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才能擁有,並且由天皇親自授予,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軍隊中具有的崇高地位以及絕對影響力。而一般的大隊或旅團/師團都是沒有軍旗的,工兵,輜重兵聯隊也不授予軍旗。日本當時的軍旗有一長串節,在長節上縫有寫上日本部隊番號的旭日旗。但旗面不是軍旗,這串節穗才是真正的軍旗。
  • 二戰時,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飛春讀傳近半年來一直在連讀日本戰犯的傳記,從中抽出幾個他們自己認為失敗的關鍵因素吧:1.天皇無能明治天皇是日本崛起的根本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