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二戰中,日軍共計有六個總軍,其中五個為陸軍,也被稱為二戰日本陸軍「五大集團」,另外一個為航空總軍,這六個總軍中,3個總軍中的多數士兵成了炮灰,還有一個總軍被美軍實施了「斬首」行動。
詞語解釋:總軍
總軍是二戰中,日軍部隊中的最高編制,一般統轄一個戰略方向的全部兵力,司令官一般為大將軍銜,下設方面軍、軍師團編制,人數從數十萬到百萬人不等,最早出現在1939年9月,「中國派遣軍」為第一支總軍編制,總軍編制在日本投降後撤銷。
3個總軍成炮灰:關東軍、南方軍、中國派遣軍
首支總軍:中國派遣軍。1939年9月成立的「中國派遣軍」,負責指揮除關東軍外的全部侵華日軍,成立時,擁有兵力23個師團加17個旅團約85萬人;到投降時,全部兵力約有110萬人。
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在正面會戰及敵後戰線不斷殺傷日軍,日軍總計傷亡達到150萬人,戰後日本統計的日軍死亡為44萬(不算被蘇軍消滅的關東軍和印緬死亡人數),這些亡魂最終都成為了侵略者覆滅的炮灰。
「慘遭放棄」:南方軍。1941年11月5日,日本南方軍正式成立,主要負責日軍對於東南亞地區的侵略行動和佔領區統治,成立時大約有42萬人、700多架飛機,甚至擁有9個坦克聯隊(當時日本一共只有15個坦克聯隊),其兵力大多是抽調自中國戰場。
南方軍是日軍企圖掠奪東南亞地區豐富資源的急先鋒,在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對於菲律賓、馬來半島等地區的侵略佔領行動。
捧著骨灰盒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爭的中後期,由於美軍「團滅」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海上聯繫被切斷,南方軍補給中斷「孤懸在外」,最終在盟軍的反攻行動下許多士兵成了炮灰,也有在著名的英帕爾戰役中,被日軍指揮官自己「坑」死的日軍士兵,最終,南方軍共有74萬人投降。
「下克上」「幫倒忙」的總軍:關東軍。關東軍升格為總軍較晚,1942年10月才升格,是日軍三大海外總軍的最後一個,巔峰期的關東軍擁有150萬人,到蘇軍發動進攻時仍有70多萬人,不過此時的關東軍已經戰鬥力大減,且軍心渙散,另外關東軍的「黑歷史」也很多。
捧著骨灰盒的日軍
關東軍的兩次重大軍事行動都是「下克上」實施的,攻佔東北和挑起日蘇之間的軍事衝突,尤其是後者,由於關東軍蓄意挑戰蘇軍,卻成了蘇軍強大的裝甲力量的「試驗品」,最終促使日軍決定南下「單挑」當時世界經濟和工業第一的美國,這是個典型私自做主卻「幫倒忙」的行為。
最終,曾經驕傲自大的關東軍,在戰敗之際仍想割據滿洲地區,被蘇軍一路平推,死亡8.3萬人,近60萬人被俘,其中10餘萬人去了寒冷的西伯利亞「搞建設」。
捧著骨灰盒的日軍
成立4個月就被「斬首」行動:第二總軍
除去上述三個總軍在海外,日軍另外三個總軍在1945年4月7日確定成立後,第一總軍和航空總軍都在東京,而第二總軍總部設在廣島(是的,就是那個廣島)。
其中第二總軍司令部,僅僅成立不到4個月後,就在1945年8月6日,被美國陸軍航空隊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投下的「小男孩」直接夷為平地,其司令官畑俊六當時在火車站倖免於死,相當於等現代軍事行動中的「斬首行動」,只是方法更加粗暴一些。
最終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就日本軍隊歷史至此終結,日本的六個總軍編制全部撤銷,僅剩第一總軍變成了復員司令部,處理戰後的日本軍隊善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