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1個排打掉印軍1個營,殲敵241人,自身無一犧牲

2020-12-07 騰訊網

多龍橋位於邦迪拉東南約30公裡處,是兩條公路的交叉點,向南的公路經鷹巢山口通往米莎馬裡,向東南的公路經賈明通往查道。這座橋架在坦加帕尼河上,河寬約8米,水深約1米,部分地段可以徒涉通過。多龍橋附近的谷地較為寬闊,南北兩面都是山林地形,樹林不算茂密,坡度相對較緩,有的地段可以攀登。

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1營(欠第4連),原本在邦迪拉東山擔任防禦任務。當邦迪拉主峰陣地被解放軍11師33團於11月18日18時奪取之後,該營失去了防守信心,於當天晚上放棄陣地,趁著夜色的掩護,沿著山間小道翻山越嶺向南逃跑,經過兩天多的晝夜跋涉,其先頭於11月21日9時許,逃到了多龍橋附近。

11月20日,11師31團2營(歸33團指揮)奉命在多龍橋的卡其皮地區擔任對賈明方向的防禦任務,以保障主力的左翼安全。營指揮所率4連3班(5人)、82迫擊炮1個排(炮3門,15人)、重機槍1個班( 7人),位於多龍橋東南約700米處,其餘分隊都配置在營部以東3公裡的卡其皮地區。

11月21日9時40分,隨2營行動的團司令部作訓參謀康德心,帶著1名通信員,到多龍橋附近勘察地形,途中發現印軍的先頭分隊正在過橋,後面還有幾百人沿橋北的山溝跟進。康德心立即命令通信員原地監視敵人的行動,自己迅速跑步返回營指報告。營指獲悉這一敵情後,根據印軍來的方向,判斷該敵是要向南逃跑,於是決心圍殲這股敵人。

為了抓住戰機,營指一面調動6連速來參戰,一面命令防化連指導員王文保、4連副連長史洪信、炮排班長馮長喜等3人攜帶56式衝鋒鎗1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走捷徑直插橋南佔領陣地,堵截敵人;以4連3班5人沿北面山腰迅速迂迴到印軍主力的側後方,搶佔有利地形,斷敵退路;抽調炮排4人沿公路右側由東向西側擊敵人;部署迫擊炮排、重機槍班在營指揮所附近佔領發射陣地,以火力遲滯敵人前進,同時支援各班、組戰鬥。

王文保等3人受領任務之後,於10時5分出發,以7分鐘的時間跑步前進1000多米,爬上了橋南的小山坡,先於印軍搶佔了有利地形。10時12分,和已經過橋的敵人打響。位於橋北的印軍指揮官發現其逃路已被截斷,隨即發出信號,命令已過橋的30餘名敵人發起衝擊,企圖奪路南逃。王文保等3人不懼敵人兵力遠遠超過自己,以頑強阻擊連續打退印軍3次衝擊,並且將敵人2挺機槍的射手擊斃。橋南印軍失去火力支援,被迫停止衝擊,雙方形成對峙。

這個時候,正由邦迪拉向鷹巢山運送物資的33團2、3營的7名戰士聽到了傳來的槍聲,他們立刻沿公路趕向戰場。2營機炮連副班長李開生等3人率先趕到,於10時15分在橋北西側公路上和敵人交火。與此同時,31團2營炮排的4人也在橋北東側公路投入戰鬥,頓時對印軍形成了三面夾擊的有利態勢,迫使敵人處於被動局面。

印軍見奪橋逃跑的企圖已經落空,同時發現橋北東西兩側對其實施攻擊的解放軍兵力不多,於是向李開生等3人猛烈反撲。李開生他們沉著應戰,當即斃傷敵10餘名,緊接著,33團3營炊事班長夏明武等4人也趕到戰場加入了戰鬥。

面對印軍的反撲,英勇果敢的李開生並沒有一直選擇防禦,而是將7人編為3個戰鬥小組對敵發起衝擊。他們不顧敵眾我寡的懸殊態勢,冒著敵人的火力衝向橋頭,斃敵4名。當戰士任永福衝上橋頭時,又遇敵5名,他臨危不懼,以衝鋒鎗向敵猛掃,斃傷敵各1名後,又與另1名敵人展開格鬥。夏明武很快趕來支援,將敵擊斃,佔領了橋頭。

隨後,李開生迅速率領1個組衝過橋去,匍匐前進至印軍1挺機槍的側後,用手榴彈將其消滅,隨即又揀起敵人投過來的兩枚手榴彈扔向敵群,並趁勢發起衝擊。佔領橋南小山坡的王文保等3人與李開生等7人協同作戰,迅速全殲了已經過橋的34名印軍(擊斃16人,俘虜18人) ,並牢牢控制了多龍橋。

印軍主力見橋南的兵力被我軍殲滅,便調頭向北逃跑。此時,4連3班從山腰將敵攔腰截斷,把百餘名敵人從山上壓了下來,印軍見勢不妙,便回頭向北面山林內逃竄。炮排4人見敵人已處於混亂狀態,於是在機槍、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主動配合4連3班向被圍之敵發起衝擊,打得印軍首尾不能相顧,暈頭轉向,亂作一團。

隨2營行動的團政治處保衛股長賈富寬,見印軍已經陷於崩潰,抓住時機展開政治攻勢,將前一天俘虜的2名少尉軍官帶來,向被圍的印軍喊話招降。絕望的印軍營長首先投降,賈富寬接著又令該營長派人以他的名義進行招降,被圍之敵突圍無望,又收到長官的指令,走投無路之下,只得陸續放下了武器。

此次戰鬥,我軍以36人攻擊印軍一個營,取得了殲敵241人的重大戰果(其餘之敵潰散入山林),其中斃敵少校副營長以下35名,俘虜88名(含傷俘12名),迫使敵中校營長以下118名投降,繳獲步槍171支、機槍7挺、衝鋒鎗18支、手槍14支、火箭筒2具、各種子彈13999發,手榴彈84枚、步談機3部。我軍無一犧牲,僅負傷3名,創造了敵我損失比80: 1的光輝戰例!

這一仗,儘管敵我兵力對比極為懸殊,我軍即使面對10倍以上的印軍,仍然毫無懼色地實施攻擊,戰鬥作風是何等的積極主動、英勇頑強!攻擊發起後,採取攔頭、截尾、擊腰的戰鬥部署,打得印軍進退失據,亂作一團,戰術運用是何等的機動靈活、堅決果敢!讓我們牢記主席的教導:「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相關焦點

  • 對越反擊戰中,殲敵最多的1個師,戰績超過了6個軍
    1979年初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歷時28天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這是一次熱帶山嶽叢林地形上的進攻戰役,陸軍步兵師作為戰鬥的核心力量,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勝利作出了最大的貢獻。此次作戰,解放軍共有29個陸軍師參戰,其中野戰軍下轄陸軍師27個,省級軍區獨立師2個。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模範戰例:2個營攻堅2個營浴血奮戰全殲頑敵
    在連火力掩護下,5、6班連克印軍18座碉堡,自身無一傷亡。2連連長高有貴決心乘勝發展進攻,全殲卡龍之敵,遂令各排向敵縱深猛插。衝擊中6班班長陽廷安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率領全班8人猛打猛衝,直逼印軍營指揮所。在守敵的瘋狂抵抗下,陽廷安不幸中彈犧牲。副班長曾禪智立即接替指揮,不久曾禪智重傷後犧牲,戰士楊秀洲、李世國繼續帶隊衝鋒。
  • 南京軍區第1軍的老山輪戰回憶錄,一個步兵團殲敵2600人
    在1984年至1989年曆時5年多的老山輪戰中,解放軍先後組織多軍區部隊赴雲南前線進行輪換作戰,包括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第11軍,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濟南軍區陸軍第67軍,蘭州軍區陸軍第47集團軍,北京軍區陸軍第27集團軍,成都軍區陸軍第13集團軍步兵第37師,以及加強上述軍、師的各軍兵種部隊(含炮兵、高炮、工兵、防化、通信、汽車等兵種,15個偵察大隊,空軍航空兵
  •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印軍1俘虜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張國華將軍曾說:「印軍士兵拼刺刀還可以,但印軍指揮官不行。」而一位被俘的印軍士兵則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這兩句話流傳都不是很廣,但如今回想起來卻耐人尋味。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很短,只有1個月,解放軍取得完勝。我們先說印軍指揮官。
  • 解放軍39軍與國民黨新六軍在東北戰場一次硬碰硬的戰鬥,是怎麼樣的...
    在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二縱是東北野戰軍中殲敵數量最多、表現最出色的縱隊,在黑土地上以善於打大仗、硬仗、惡仗著稱,尤其是該縱的五師在東野36個主力師中堪稱最佳,因為二縱具有出色的作戰能力,因此深受林彪的青睞和依賴,逢戰必用二縱。 1948年11月,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在天津戰役中,率先攻破天津城防進入市區。
  • 解放軍10名戰士堅決守住陣地,打退越軍1個連斃敵51人
    越軍策劃已久的「北光計劃」突然發動,6個團萬餘名步兵乘凌晨黑暗秘密進入清水河北岸地區集結,以特工和工兵排除地雷開闢道路,悄然摸進到我軍陣地前沿,於5時許發起全面猛攻。越軍將6個團分成八路,以營為單位,由特工引導,向解放軍昆明軍區第14軍40師防守的老山、松毛嶺、那拉、八裡河東山正面防線發動輪番衝擊。
  • 1962年中印作戰,我軍犧牲的最高級指揮官,令印度軍方汗顏
    但韓戰時,他們的軍官去前線考察後,回來就改變了看法:不對,可以以一當六。 對於囂張驕橫、咄咄逼人的對手,唯有打一仗!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解放軍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短短一個多月就殲敵3個旅,打殘3個旅,共消滅敵人近萬人。
  • 果斷後撤,留下一個軍打阻擊,擋住美軍4個師,殲敵1.5萬餘人
    1951年4月21日,志願軍鑑於第3、第19兵團、以及休整完畢的第9兵團陸續抵達前線,兵力上佔據優勢,因此聯合朝鮮人民軍共同發起五次戰役,殲敵8萬餘人,不過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美軍總指揮李奇微上任後,採取了「磁性戰術」,重點針對我後勤不足的缺點進行進攻,導致了志願軍的傷亡也非常大
  • 班公洛之戰,號稱「南亞猛虎」的印廓爾喀營,被解放軍普通連全殲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班公洛之戰,號稱「南亞猛虎」的印廓爾喀營,被解放軍普通連全殲說到印度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您必須提及古爾卡士兵。這些來自尼泊爾的士兵堅強,能夠戰鬥和不守規矩!在19世紀英國遠徵軍對尼泊爾的徵服期間,廓爾喀族的戰士赤腳行進並襲擊了英軍的主要力量。只有10,000人的Gurkha戰士不怕生死,逃避了裝備精良的30,000名英軍。 !
  • 1962中印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誰?是什麼軍銜和職務?
    解放軍發起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戰役後,印軍第67旅的兩個營於11月18日由米莎馬裡出發,向邦迪拉方向實施增援,其先頭克什米爾聯隊第3營於19日11時進至登嘎威利西側3公裡處,與由邦迪拉南逃的印軍相遇,得知邦迪拉已經被我軍佔領,這股敵人於是就地集結,休息做飯,同時向邦迪拉方向派出警戒,伺機繼續前進或組織後退。
  • 志願軍排長殲滅215個美軍,全排無一人犧牲,秘訣是人手一把鐵鍬
    後有李長林帶91團從包圍圈中無一損傷撤退,打了一個漂亮的突擊戰,前有郭忠田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轟炸下打了一場令各國軍人肅然起敬的阻擊戰。 而337團分成了兩路,其中擔任團左前衛的1營1連將尖刀排的重任交給了郭忠田帶領的2排。11月27日,郭忠田帶著全排戰士出發。
  • 解放軍第14軍老山輪戰4個月,擊敗越軍精銳部隊4個步兵師
    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解放軍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一舉收復雲南邊境重要騎線點老山地區,攻佔大小60多個陣地,重創越軍步兵313師122團,殲敵1300餘人,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
  • 國民黨王牌軍新6軍有多強,東野7個團圍攻其1個團,居然沒打過
    1944年5月,國民黨為加強中緬印戰區的軍事力量,合編組成的新編第6軍,由廖耀湘任軍長。這個軍被稱為國民黨的王牌軍,戰鬥力非常強悍,東北野戰軍曾經用7個團圍攻其1個團,居然都沒有打過。
  • 42軍1個團苦戰美軍1個團,最後1個排打垮美軍三個排,扭轉戰局
    11月25日,我軍對已經深入我包圍圈的敵軍主力突然發起全線猛攻,我38軍和42軍作為西線兵團的攻擊矛頭,分別將攻擊重點轉向南朝鮮軍第7和第8師團,在我軍的強大攻勢面前,這2個南朝鮮師團很快崩潰,隨後我2個軍的主力插入敵軍縱深,準備包圍西線的美第9軍。
  • 拔除印軍據點,工兵戰士捨身滾雷區開路,光榮犧牲
    班公洛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宗的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南與印度在克什米爾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印軍同時還聲稱這一地區是"保衛"克什米爾重鎮列城的屏障(印軍喜馬拉雅3師師部和第114旅旅部都駐在列城)。
  • 戰史丨解放軍火海戰術,越軍有些團幾乎全滅
    在16個炮兵營的強大火力支援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的步兵指戰員們憑藉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依託既設工事,頑強堅守前沿陣地,從大霧瀰漫的清晨一直打到黑夜降臨的傍晚,經過整整14個小時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殲滅越軍3000餘人的輝煌戰果,乾脆利落地粉碎了敵人對老山地區一個加強師規模的進攻,這是歷時十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最大的一場勝仗,民間俗稱為松毛嶺大戰。
  • 對越反擊戰,解放軍作戰總結評價越軍,進攻有四個特點
    經過3600多個日日夜夜的生死較量,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解放軍積累了同越軍作戰的豐富經驗,在內部總結中對越軍的作戰特點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越軍的進攻作戰特點是總結的重中之重。營(連)一般從二至三個方向(其中有一個主要方向)上發起衝擊。通常以少部分兵力正面牽制,主力則對我側後實施主要攻擊。進攻中普遍採用小群多路、多方向的衝擊隊形,當進至適當的距離時,每個方向上又分為數路,每路又以班、組散開隊形,形成多路衝擊。通常每組3至5人,組與組之間相距約10米,組內單兵相距3至5米。
  • 志願軍鐵血二人組:8小時殲敵150人,美軍1個營寸步未進
    238高地的山腳處有著之前工事的殘垣斷壁以及小片叢林,非常便於美軍大部隊的展開和機動,志願軍所能依託的守備工事只有高地頂部附近的環形戰壕以及臨時修建的數十個簡易掩體,是一處易攻難守的險要地點。  正在運輸彈藥的志願軍士兵
  • 西段加勒萬河谷,中印士兵賽跑,印軍如驚弓之鳥,體力不支被俘
    此時,他們在加勒萬河谷一帶與不斷入侵蠶食的印軍武裝對峙了3個月之久,早已憋著一股勁。他們對面最險要的據點是「加印-14」號(即加勒萬河谷方向印軍第14號陣地),該處據點位於加勒萬河谷底,此地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且河水湍急,印軍據險固守,並頻繁出擊騷擾我邊防戰士,氣焰極為囂張。
  • 邊防部隊裝備新款裝甲突擊車:可在高原馳騁,印軍輕武器無法打穿
    它一次可以運載10名戰鬥兵員,過去巡邏1小時的路程,現在縮短至10餘分鐘。這就意味著,解放軍未來在高原可以實現快速機動,無論是武器彈藥補給還是糧食藥品運輸,效率都能成倍提高。更為關鍵的是,按照每個班配備2輛以上載具的裝備量,10餘人的班組分乘火力組,突擊組和指揮組。火力組成員3~5人,在一輛CSK-181裝甲突擊車上不但要操縱車頂的大口徑機槍或者榴彈發射器,還會攜帶迫擊炮下車對目標實施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