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模範戰例:2個營攻堅2個營浴血奮戰全殲頑敵

2021-01-13 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1962年10月16日,在忍無可忍之下,中央軍委決定對執行「前進政策」、步步蠶食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反擊。決心以西藏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段殲滅侵入「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並準備連續作戰,攻殲可能由縱深來援的印軍。中印邊界西段也要配合,以新疆軍區部隊掃除侵入傳統習慣線以東的一批印軍據點。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至此拉開了帷幕。

克節朗地區位於中印邊境東段的西端,西接不丹,東臨娘姆江曲,是一道從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谷,因流經其間的克節朗河而得名,面積約100平方公裡,有林中草場68個,是西藏自治區錯那縣勒村的夏季牧場。這片地區本來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印軍卻在1962年6月越過麥線,蠶食佔據此處,企圖繼續由此推進到麥線以北11公裡的拉則山脊,以達到改變麥線走向的目的。為制止印軍的侵略,西藏軍區邊防部隊奉命進至克節朗地區進行反蠶食鬥爭,與印軍形成了武裝對峙。然而印度尼赫魯政府錯估了形勢,認為中國軍隊不敢反擊,為了達到其想像中的「理想邊界」,竟然下令印軍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同時推進,要將他們認為的所謂「印度領土」上的中國邊防部隊「驅逐或清除」,在邊界上造成既成事實。印度人一再得寸進尺,終於把毛澤東惹急了,決心列印軍一下,要打狠打痛,要一仗「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


侵入克節朗地區的是印軍第7旅、阿薩姆步兵第5營和炮兵、工兵一部,共4個步兵營約3000餘人。其左翼的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及其以西地域兵力比較密集,並靠近第7旅旅部,布置了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及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旁遮普聯隊第9營、阿薩姆步兵第5營各一部。其中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成立於1823年,士兵多來自尼泊爾,從古代起就有善戰之名。該營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戰役,「曾在第三次卡西諾戰鬥中立下不朽的功勳」。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成立於1798年,士兵剽悍勇猛,戰鬥力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營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作過戰,頗有戰功。印軍前陸軍參謀長蒂邁亞上將曾誇讚說:「拉加普特人是印軍的驕傲,哪裡的任務最艱巨,哪裡就有拉加普特士兵。」 旁遮普聯隊第9營成立於18世紀中葉,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印度獨立後的印巴克什米爾戰爭。上述幾支印軍部隊歷史都比較悠久,部隊中有實戰經驗的老兵多,槍法準,只是年紀偏大,體力較差。


根據西藏軍區命令,步兵155團歸「藏字419部隊」(原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指揮,向入侵「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地區左翼的槍等、卡龍印軍實施主要突擊。該團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8軍52師155團,是52師中的老部隊,基礎好,能攻能守,作風勇猛,戰鬥力強,為軍、師第一主力團。在二野進軍大西南的戰役中,155團銜命直追,孤軍深入,打垮了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湘鄂邊區綏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領的殘部,配合友鄰部隊將宋希濂生俘,建功赫赫。1951年7月,第18軍奉中央軍委命令進軍西藏。全軍指戰員一路艱難穿越高山雪嶺,忍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0月26日進抵拉薩。隨後52師繼續向前推進,相繼進駐江孜、日喀則、亞東等地。155團在師序列中以無畏勇氣向「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進軍,於1952年1月23日進駐邊防要地山南地區隆孜宗,為悍衛祖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155團團長為劉廣桐,政委為喬學亭。這二人都是軍中悍將,又是老搭檔,17年後將再次攜手出徵越南。

                            老將劉廣桐


                           老將喬學亭


步兵155團奉命主攻克節朗印軍左翼重點部署之敵,是419部隊的主要突擊方向。任務是首先攻殲槍等、卡龍印軍,爾後攻殲扯冬、絨不丟印軍。待殲滅上述各地印軍後,再向色兄朗溝發展進攻,聚殲入侵該地的印軍。當面印軍依託高山設防,多以連或加強連為單位分散配置,構成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各據點均築有堅固的工事。其整體部署前重後輕,正面較寬,縱深較淺,點與點之間間隙較大。針對印軍的防禦特點,劉廣桐、喬學亭決心從中間突破,集中兵力同時攻擊槍等、卡龍之敵,撕開口子之後,再向縱深發展。在戰鬥部署上,以1營攻擊卡龍印軍;2營配屬8連攻擊槍等印軍;殲滅兩處之敵後,1、2營再協力攻殲扯冬、絨不丟印軍;3營(欠8連)為團預備隊,適時跟進,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根據印軍的布防態勢和陣地體系,419部隊指揮部預計155團將用3天完成戰鬥任務。


高原作戰自然環境惡劣,突發情況甚多。為此,劉廣桐、喬學亭號召全團「多手準備一舉成功」,把困難想在前頭,精心組織戰鬥準備工作。為了對付印軍地堡群,部隊準備了炸藥包、爆破筒、40火箭筒、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等多種攻堅火器,並設計了不同情況下的炸碉堡方法;為了做好連續作戰出現斷糧的準備,組織人員認真調查了戰區的各種植物,使部隊弄清了哪些野菜、野果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作為臨時食物;為進一步掌握地形、敵情,還組織了班長以上骨幹秘密抵近印軍陣地進行偵察,並就地開展軍事民主,研究打法。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得知後,感慨地說:「我打了多少年仗,還沒見過像你們這樣看地形的!」


1962年10月20日7時30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正式打響。419部隊由120迫擊炮、82迫擊炮各12門組成的輕便炮兵群和各團屬炮兵的82迫擊炮,對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目標實施了15分鐘火力急襲,將印軍的炮兵陣地和工事摧毀一部。7時45分,155團第一梯隊2個步兵營發起衝擊,迅速從卡龍、槍等之間渡過克節朗河,分向各自預定目標展開進攻。

1營直撲卡龍,這裡是一塊林間牧場,駐有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部帶4連共140餘人。其東側是扯冬牧場,駐有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2連和阿薩姆步兵第5營1個排共130餘人。其東南緊鄰絨不丟牧場,駐有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1個加強連共140餘人。印軍的三處據點成犄角之勢,能夠相互策應,火力配系較嚴密。

1營集中2、3連向卡龍印軍側背攻擊,因迂迴途中草深林密,3連1排與扯冬西南方向的印軍遭遇,雙方發生激戰。3連幹部果斷改變決心,向扯冬印軍發起攻擊。戰鬥中南側的絨不丟印軍居高臨下以火力向3連側射,威脅很大。為保障3連側翼安全,營指命令營預備隊1連迅速前出阻擊絨不丟印軍。而穿插到位攻打卡龍印軍的就只剩下了2連。這樣,戰鬥未久,形成了1營3個連各列印軍1個連支撐點的態勢。由於1營各方向兵力都不佔優勢,印軍又憑藉堅固碉堡群頑強抵抗,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


2連(欠3排7、8班,誤插至扯冬加入3連方向戰鬥)攻打卡龍時,2排長帥全興率領5、6班並肩向前猛插,僅用3分鐘就突破了印軍前沿陣地,爾後逐個摧毀印軍碉堡。在連火力掩護下,5、6班連克印軍18座碉堡,自身無一傷亡。2連連長高有貴決心乘勝發展進攻,全殲卡龍之敵,遂令各排向敵縱深猛插。衝擊中6班班長陽廷安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率領全班8人猛打猛衝,直逼印軍營指揮所。在守敵的瘋狂抵抗下,陽廷安不幸中彈犧牲。副班長曾禪智立即接替指揮,不久曾禪智重傷後犧牲,戰士楊秀洲、李世國繼續帶隊衝鋒。全班英勇奮戰,前僕後繼,最後只剩下新戰士劉漢斌一人,又主動加入5班繼續戰鬥。在5班的配合下,6班先後攻克印軍碉堡27個,殲敵55人,繳獲火炮2門、輕重機槍4挺、90火箭筒2具、各種槍枝55支。戰後,6班被西藏軍區記集體一等功,並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



 2營攻打的槍等也是位於山坡上的一處林間牧場,駐有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3連、旁遮普聯隊第9營4連和阿薩姆步兵第5營1個加強排,總兵力270人,分為東西兩處據點進行防守。2營採取了避開正面、攻敵側後、集中兵力多路進攻、各個殲滅的戰法。以4連、5連、8連迅速實施穿插迂迴,從三面包圍了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3連(加強1個重機槍排)防守的槍等第一據點,爾後分多路向印軍發起攻擊。為防止第二據點印軍逃跑,2營同時令6連隱蔽迂迴,與4連協同對旁遮普聯隊第9營4連駐守的第二據點形成包圍。2營主力方向的戰鬥打得很利索,5連擔任主攻,一個碉堡一個碉堡攻打,逐點清除,在8連一部配合下,用了一個半小時就將第一據點印軍殲滅。先後打掉碉堡56個,殲滅印軍140多人,其中俘敵20餘人,包括1名中校和1名少校。其後,2營將營預備隊8連主力投入戰鬥,與4連、6連協同從三面向第二據點印軍發起攻擊。經過一個小時戰鬥就殲滅了守敵,擊斃旁遮普聯隊第9營4連少校連長。在第二據點西側1000米處警戒陣地防守的阿薩姆步兵第5營1個加強排也遭到攻擊,損失慘重,後與槍等部分殘敵棄陣北逃。6連1個排迅速追擊逃敵,在炮兵分隊協同將這股印軍全部殲滅。


2營只用了3個多小時就將槍等印軍全殲,打得非常漂亮。共擊斃印軍228人,俘敵42人,攻克地堡112個。2營在戰鬥中傷亡55人。


因2營方向戰鬥進展順利,劉廣桐果斷決定將團預備隊3營(欠8連)投入1營方向,加快戰鬥進程。在此期間2連各分隊繼續勇猛追殲殘敵。3排只有9班插到卡龍,於1、2排之間加入戰鬥向印軍營指揮所衝擊。在連續打掉印軍5個碉堡後,9班遭到印軍營指揮所核心碉堡密集火力封鎖。戰士曾文付前出進行爆破,運動時中彈犧牲。班長謝道銀隨即拿著手榴彈向印軍碉堡接近。這時擔任掩護的機槍發生故障,火力中斷,從正面接近受阻。謝道銀急中生智,拾起曾文付遺留的炸藥包,迅速繞到印軍碉堡背後,一舉爆破成功,自己也身負重傷。9班戰士劉世元立即率領其他戰士衝向印軍碉堡,俘虜印軍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長瑞克中校以下軍官5人。他們命令印軍軍官喊話,迫使殘餘印軍全部繳械投降。當3營趕到卡龍時,2連經過艱苦奮戰已基本將卡龍印軍殲滅,戰鬥即將結束。劉廣桐接報後,改令3營繼續向扯冬和印軍7旅旅部方向攻擊前進。



經過3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2連全殲了卡龍印軍,以傷亡55人的代價擊斃印軍92人,俘敵51人,攻克碉堡64個,獨立完成了原定全營的戰鬥任務。戰後,2連榮立集體一等功。


3連攻打扯冬印軍也非常艱苦,為防敵逃跑,副連長帶1排插到扯冬東南側斷敵退路,連長張國品率2排進至扯冬西南側,2個排加強3排7班同時攻擊守敵。印軍依託碉堡群堅守,交叉火力非常猛烈。激戰中,連長張國品犧牲,指導員張少松負傷,全連傷亡接近三分之一,2排打到只能編為1個班。在2連殲滅卡龍之敵後,劉廣桐率團指揮所部分人員前移到扯冬附近繼續指揮戰鬥。觀察到3連的戰況後,劉廣桐命令3連3排長帶7班分組攻擊,先集中火力將印軍封鎖住,爾後居高臨下從後面向前打,連續攻克印軍3個碉堡,自己無一傷亡。3連各部不顧傷亡,越戰越勇,打到11時終於消滅了殘餘印軍。戰鬥中共殲滅印軍133人,3連傷亡36人。1連進入戰鬥較晚,同時展開3個排向絨不丟印軍發起多路攻擊。因地形複雜,1連未能對守敵達成合圍。各排勇猛攻擊,哪裡有槍聲向哪裡衝殺,連克印軍碉堡20餘個,並與反衝擊的印軍拼開了刺刀,堅決將其打垮。在3連攻殲了扯冬之敵40分鐘後,1連也攻佔絨不丟,殲滅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1個加強連大部,擊斃印軍80人,俘敵32人,繳獲各種迫擊炮6門、各種槍枝83支(挺、具)和電臺5部。1連在戰鬥中傷亡47人。


1營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敢於獨立作戰,孤膽作戰,僅用4個多小時就攻殲了卡龍、扯冬、絨不丟印軍1個營部帶3個連另1個排共360餘人,俘獲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長瑞克中校和第4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為全殲克節朗地區印軍做出了重要貢獻。1營在這場戰鬥中啃的是硬骨頭,攻堅打得很艱苦,全營共傷亡138人,敵我交換比為2.6:1。「藏字419部隊」 司令員柴洪泉接到1營的戰報後,高興地說:「勝利者不受裁判。」


這樣,原來預計3天的戰鬥任務,155團僅用了4個多小時就完成了。與此同時,154團攻殲了克節朗印軍右翼的沙則地區之敵,157團1營迂迴到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指揮、補給中心章多。419部隊第一天作戰即大獲全勝,為殲滅印軍第7旅、收復達旺河以北地區奠定了重要基礎。取得克節朗大捷後,中央軍委來電嘉獎了參戰部隊,電文中說:「這次對印度侵略軍的反擊作戰,我參戰部隊的指戰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善戰,乾脆地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初戰的偉大勝利。捷報頻傳,中央軍委極為高興。」據說,最後面那句話是毛澤東主席親自加上去的。





相關焦點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從阿克賽欽到瓦弄,風捲殘雲的對印自衛反擊戰
    印度總理尼赫魯於是,印度開始在大國霸權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印軍不斷越過中印爭議領土實際控制線,妄圖繼承英國殖民者測量的非法邊境。丁盛將軍在用重炮轟擊中國部隊後,印軍4個營發起大規模進攻,均被我軍打退、隨後第130師發起大規模反擊,130師是原四野主力師,如今讓印度軍隊見識了一把秋風掃落葉,10小時不到就全殲印軍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清除了侵入中國境內的印軍據點37個。在中國軍隊節節勝利的時候,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並命令東線反擊作戰部隊停止追擊。
  • 攻無不克英雄營
    該營先後參加四平攻堅戰、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鬥,以及1998年抗洪搶險、1999年國慶閱兵、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2009年國慶閱兵、2015年抗戰勝利日閱兵、2016年「7·19」安陽抗洪搶險救援、第15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第5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等重大任務。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01引言葉宏亮是親歷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位老兵,1959年參軍,入伍之後,他所在的隊伍在青海駐紮。1962年10月底,他正在青海湖邊的一個農場收割小麥,忽然聽到前線說,他所在的五十五師正準備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
  •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印軍1俘虜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張國華將軍曾說:「印軍士兵拼刺刀還可以,但印軍指揮官不行。」而一位被俘的印軍士兵則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這兩句話流傳都不是很廣,但如今回想起來卻耐人尋味。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很短,只有1個月,解放軍取得完勝。我們先說印軍指揮官。
  • 中印邊境爭端,中國噴火兵一往無前;用生命守衛祖國邊疆
    班公洛(如今稱斯潘古爾)地處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側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1962年自衛反擊戰打響前,這裡是入侵印軍的一處重要前進基地。在這裡,印軍修築了6處工事,其中有3處分布於山脊之間,可以藉此控制周邊地域。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國人對於印度的形象,總離不開那些個閱兵疊羅漢、航母造摩託、人海扒火車,甚至是戲稱「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
  • 中越戰爭一次經典反狙擊戰鬥:解放軍一個營反敗為勝打垮越軍
    1979年2月28日深夜,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在進行。在西線雲南方向,解放軍成都軍區第50軍149師冒雨向戰場開進,以步兵446團2營為前衛營,沿峽谷公路直插4號橋地區,準備從友軍打開的突破口進入戰鬥。越軍的交叉火力正好籠罩了2營主力隊形,由於猝不及防,加上地形不利,2營在公路上的隊伍當即發生較大傷亡,營指揮所也被打散,造成指揮中斷。然而2營畢竟是在中印戰爭中建立過功勳的英雄營,官兵素質好,反應迅速。尖兵5連最先行動,立即向右側東北無名高地上的敵人發動反攻。中間的4連雖然傷亡較大,但連長帶頭,也向右側高地撲去。
  • 「對越自衛反擊戰」五個焦點問題大詮釋!
    197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下令對越南的侵略進行自衛反擊。中國軍隊從雲南和廣西兩個方向發兵打擊越寇的囂張氣焰。雲南邊境參戰的官兵,統一由熟悉越軍兵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邊境的作戰,由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因「阿克賽欽」而起
    印度軍官在拉達克邊境上一處堡壘視察「阿克賽欽」源於古突厥語Aksai Chin,意為「中國的白石灘」,aksai指「白石灘」,突厥語稱中國為秦Chin。消息一出,印度立刻向中國表示抗議,並開始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中方一再呼籲雙方坐下來,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但印度要求中國全面撤出「阿克賽欽」才能夠與中方談判。1958年印度宣布「阿克賽欽」為印度領土。8月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幾個哨所發生衝突。與此同時,叛亂的陰雲正在西藏上空醞釀。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佔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此後,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態度,印方明目張胆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佔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 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國是如何大獲全勝?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2,000公裡,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又以東段由藏南地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中國在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最終,中國收復了中印西線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取得勝利!這場戰爭給印度國內局勢與國際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1962年10月,張國華指揮對印自衛反擊戰,大勝,斃、俘印軍7000多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戰則邊境平靜幾十年,「地主」張國華功不可沒。 (四)54軍軍長丁盛PK印度第11旅旅長席爾瓦
  • 中印邊境上的中國水兵,一支駐守在祖國最西部的「西海艦隊」
    班公湖位於我國西藏日土縣與印控克什米爾邊境,這裡海拔4242米,東西長約160公裡,是有名的高山界湖。湖泊總面積604平方公裡,其中2/3部分在我國阿里境內,有1/3部分流向了克什米爾。有趣的是我國控制部分是淡水和半鹹水,這裡水草豐美,鳥類雲集。
  • 班公洛之戰,號稱「南亞猛虎」的印廓爾喀營,被解放軍普通連全殲
    導讀:班公洛之戰,號稱「南亞猛虎」的印廓爾喀營,被解放軍普通連全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志願軍出動了九個軍,軍長分別是誰?有幾個軍長成...
    1979年在越南方面的一再挑釁下,我國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終於自衛還擊,從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中國軍隊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作戰任務。
  • 1962中印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誰?是什麼軍銜和職務?
    解放軍11師33團3營經過7天5夜的連續行軍,於18日攻佔邦迪拉主峰,19日拂曉進佔邦迪拉,發現敵人已南逃,團命3營留1個連的兵力對邦迪拉以東山梁之敵進行警戒。
  • 看70年中印雙方邊境駐軍數量變化
    營、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7、第14營和傑特聯隊第5營)分散在600公裡邊境線上,有1300餘人分布在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中,第70旅的庫馬昂聯隊第13營和傑特聯隊第3營的1600人在其後方的列城、楚舒勒地區,,東線從2個師增至4個師共計15個步兵營(阿薩姆步兵部隊第2、第5、第9、第11營、旁遮普聯隊第9營、近衛聯隊第4營、錫克聯隊第1營、錫克聯隊第4營。
  •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兵臨越南首都,因這3個原因不得不撤軍!
    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而此前北越時期則明確表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