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於印度的形象,總離不開那些個閱兵疊羅漢、航母造摩託、人海扒火車,甚至是戲稱「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
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
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
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
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政治上,中國在國際上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與蘇聯交惡之後,中國被撤掉所有援助,兩國之間的關係基本破裂。而以美、英為包圍圈的西方列強從未停止瓜分中國利益的企圖。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為敵,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與中國反目成仇的局面。東有美國、北有蘇聯、南面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國民黨蔣介石,彼時的中國稍有不平衡,便是四面楚歌聲,一遭亂世起。
經濟上,中國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農業生產下降、物價上漲、市場緊張,各項政策都還在摸索的初期,再加上蘇聯撤資,對中國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國在當時的經濟上,處於絕對的劣勢。
反觀此時的印度,他們認為自己擁有一隻「裝備強大、所向披靡」的特種部隊,而中國在軍事上不過是「三流邊防部隊」。印度對於自己的軍隊,有十足十的信心。
印度的信心還要從被英國殖民統治開始講起,印度一直是被譽為維多利亞女皇的皇冠,因為英國在印度這塊兒殖民地上吃到的甜頭實在太多了,於是非常看重印度的發展潛質。
等到英國撤出了自己在印度的統治時,給印度本土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底子,促使印度整個社會發展都有了質的提升。
1947年,印度獨立後,開創了不結盟運動,開始拉攏周遭的亞非拉國家。第三方國家的良好印象,使印度成為整個全球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家,獲得了亞非拉許多國家的支持。
亞非拉的發達程度並不高,政治加上經濟,印度在這之間已經屬於一等一的大國,俗稱亞非拉的「小霸王」。
美國和蘇聯見印度的影響力在亞非國家中如此之大,也開始有意無意「招惹」印度,予以各種誘惑。一下子「翻身農奴把家唱」的印度,開始自鳴得意,目中無人。
中印的邊境爭端從英國還在殖民統治印度的時候就有,中國對於領土的完整問題從來不會後退半步。但印度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中國一直將印度定義為友邦,當友邦開始對中國進犯時,中國的第一反應是容忍了下來。
而這樣的態度在印度眼裡,成了軟弱無能的象徵,於是,印度開始一次又一次對中國的試探。一開始印度只是小打小鬧,誰都不想撕破臉,但逐漸地,印度的動作越來越過火,直到最終,尼赫魯向中國索要長達12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樣的狼子野心傳到了首都,得知印度試圖侵犯中國領土完整性時,中國的領導人紛紛陷入了沉思,實在是想不明白,是怎樣的勇氣使他們作出這樣的舉動。
中國本著大國的氣度,試圖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關於邊防線的問題,周總理親自抵達印度談判,更是帶去了非常豐厚的條件。然而印度認為能直接撕下中國這隻「兔子」,拒絕了這次談判,周總理無奈,只得返回中國。
中國數次容忍印度的挑釁,但這反而增長了印度領導人的氣勢,認為中國確實是大勢已去,虎落平陽。
此時的印度傳承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迷之自信」,認為中國在此時絕無勇氣一戰,自己可以從中國這塊大餅上撕下一大塊兒來。
印度肆無忌憚地越過邊界線,在中國境內設下高達43個軍事據點之後,中國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展現一下大國的實力,不再任由其為非作歹、肆意妄為。
1962年10月18日,國家領導人正式確定了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戰的決策,這個決策還來不及振奮人心,這場戰役就在11月打完了,中國取得了毫無意外的勝利。
這場戰爭在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因為地勢險峻,打起來難度非常大。但中國僅憑4萬解放軍就擊潰了30萬印度軍隊,更為好笑的是,印度一個旅的兵力,被我們人民解放軍24小時解決了。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向全世界表明了國家的態度: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中國在獲得勝利後更是保留大國風度,主動撤軍,依然堅持和平談判的一貫立場。中國的大度令印度此舉宛如跳梁小丑一般,而這場戰爭,也給印度本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陰影。
失敗的滋味不好受
細數中印戰爭對印度本土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他的家庭顯赫,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印度人民心中,是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即使是他的名字,也寓意著運河的寶石。只是這次「運河」的寶石,並沒有熠熠生輝。
曾有言論說,周總理少數的外交失誤,便是印度的尼赫魯,並將尼赫魯比喻成政治論壇上的「二愣子」,比起寶石,更像是印度人民錯把魚目混作珍珠。
這場戰爭印度的失敗尼赫魯有不可推脫的罪過,即使是站在印度的角度上看,不過是三種結局:戰勝、戰敗、僵持。即使印度戰敗,美國和蘇聯也會出手,挽救印度於危難之間,所以尼赫魯無論怎麼想,都覺得這是百分百勝算的一仗,必須打!
但是尼赫魯沒有想過,中國有了這三種結果之外的第四種:戰勝印度之後立刻撤兵,讓印度啞巴吃黃連。
尼赫魯明顯是錯估了中國的實力,又夜郎自大,造成的這場不必要戰爭的失敗。為什麼說是不必要的戰爭,因為當時即使不打這場仗,印度也坐穩了「小霸王」的位置,可印度偏偏愛沒事找事。
在戰敗之後,尼赫魯迅速甩鍋中國,認為中國早有準備,不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
為此,他開始聯合美國和蘇聯,分別結盟,並籤訂了一系列的條約,讓蘇聯保證當中印發生戰爭時,蘇聯必須堅定不移站在自己這一邊。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不結盟運動,尼赫魯便是創始人。可見與中國這一戰確實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但印度人民不是傻子,怨言很快將他淹沒,東西方的媒體都在為他的所作所為表示迷惑,更是對這場戰爭的結果覺得搞笑,尼赫魯在多方壓力下,鬱鬱寡歡,1964年1月,突發中風,導致身體左側癱瘓,四個月後,心臟病發作,與世長辭。
尼赫魯之死不可說跟中印自衛戰毫無聯繫,甚至多方猜測,他真的就是被「氣死」的。尼赫魯確實在中印戰爭中國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但不妨礙他真的對印度的獨立運動做出了貢獻。
其次是對印度本國的打擊。在中印戰爭沒有打響之前,印度一直做著超越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大國的美夢,即使不是第一,也想通過這場戰爭來成為可以跟中國平起平坐的關係。然而在自衛戰之後,以印度媒體的說法是:我們現在只能跟巴基斯坦比較了。
而細品印度跟巴基斯坦的「前塵舊恨」,這句話不可謂不心酸,然而以當時印度整體的環境,確實只能讓印度媒體恨鐵不成鋼了。
而在國際輿論上,中國在戰後果斷撤兵,並將俘虜與沒收的武器、大炮、汽車全部歸還給了印度,以此來證明中國想跟印度重返和平的決心。
這對於印度來說:「實際上是對印度軍隊的一種侮辱。中國人交還的大量印軍武器只能表明印度遭受了多麼慘痛的失敗」。
但這讓中國在國際上得到了很大的輿論支持,很多國家被中國的大國風度折服,進而選擇了中國。原本有多達53個亞非拉國家是支持印度的,但最終只剩下了兩家。
當時的總理尼赫魯不忍一場戰爭便將整個印度拖入地獄,於是拼命遊說這些亞非拉國家,最終,只有18個國家公開表示對印度的「同情」。
印度面對這「奇恥大辱」,開始了自己想成為軍事大國的「夢」,他們認為只有擁有像美國一樣的裝備,才有可能打敗中國的軍隊。於是印度開始實施軍隊現代化,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以及軍事儲備。
印度非常執著於擴充自己的國防,兩年時間內國防預算增加了整整一倍,與蘇聯結盟後,從蘇聯本國購入大量軍火,即使在人均GDP已經遠遠拖了後腿的情況下,依然每年花費3%的的GDP維持國防開支。
而這筆龐大的開銷也為後來印度的經濟困難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總有一天會將戰爭蔓延到印度,即使他們都知道中國從未發動過任何一場戰爭,並且一直是倡導和平談判的國際形象。但印度一直堅持著增加自己的國防實力,為的就是有一天,即使中國不打過來,印度有實力了,也可以打過去。
他們想著,總有一天要用鮮血洗淨喜馬拉雅山下的中國人所賦予的「恥辱「。
眼中釘、肉中刺
中印戰爭的受益者不得不提的是巴基斯坦,印度獨立後,曾統治印度這片土地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並不甘心,於是將印度一分為二,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
兩個國家的邊界混亂難言,在後面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一直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爭端。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中印戰爭之後,才穩定下來。而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功勞。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中,巴基斯坦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並被印度吞下大量土地,損失慘重。而在中印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審時度勢,並很快摸清了時勢,向中國示好。中國自然樂於交友,兩國很快籤訂邊界協議,並成為和睦友好、互惠互利的關係。
兩年後,時值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發戰爭,中國向巴基斯坦輸送大量軍事設備以及參謀人員,直接將印度打得節節敗退,更是拿回了巴基斯坦被搶走的大量土地。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誼自此結下,中國成了巴基斯坦「老大哥」一樣的存在,而在印度眼中,中國自此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而中印自衛戰對於印度來說,卻並非只有壞處。印度自獨立以來,其實並未實現真正的統一,它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四分五裂的,
小國林立,各自為王,誰也不服氣誰。但中印戰爭打完之後,也許是太過於恥辱了,印度人民對於中國的態度達到了空前的統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幾千年留下來的分歧問題。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幾千年內都各不進犯、友好相處,沒有發生過戰爭,然而這一切在1962年被打破。中印自衛戰對彼時的印度是恥辱、是名聲大跌、是損傷慘重。但將時間維度拉長,如今來看,確是好壞參半。
不再做著亞洲第一的美夢,而是武裝自己,變得更強。這是印度從這場戰爭中學到的刻骨銘心的教訓。
「讓我們拿起槍,打向中國」——這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歷史留給他們的教訓,他們似乎並沒有謹記。2020年6月15日,印度再次違背邊界共識,越過實控線向中方挑釁。
此時的印度認為自己已經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如今的中國,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國了。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風雲莫測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互利共贏,永遠是最正確的相處模式。戰爭除了贏得領土,還需潑灑鮮血。凡是流過血的國家,都應當謹記:
中國一直以來的處世態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