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2021-01-14 西風原上

國人對於印度的形象,總離不開那些個閱兵疊羅漢、航母造摩託、人海扒火車,甚至是戲稱「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

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

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

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

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政治上,中國在國際上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與蘇聯交惡之後,中國被撤掉所有援助,兩國之間的關係基本破裂。而以美、英為包圍圈的西方列強從未停止瓜分中國利益的企圖。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為敵,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與中國反目成仇的局面。東有美國、北有蘇聯、南面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國民黨蔣介石,彼時的中國稍有不平衡,便是四面楚歌聲,一遭亂世起。

經濟上,中國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農業生產下降、物價上漲、市場緊張,各項政策都還在摸索的初期,再加上蘇聯撤資,對中國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國在當時的經濟上,處於絕對的劣勢。

反觀此時的印度,他們認為自己擁有一隻「裝備強大、所向披靡」的特種部隊,而中國在軍事上不過是「三流邊防部隊」。印度對於自己的軍隊,有十足十的信心。

印度的信心還要從被英國殖民統治開始講起,印度一直是被譽為維多利亞女皇的皇冠,因為英國在印度這塊兒殖民地上吃到的甜頭實在太多了,於是非常看重印度的發展潛質。

等到英國撤出了自己在印度的統治時,給印度本土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底子,促使印度整個社會發展都有了質的提升。

1947年,印度獨立後,開創了不結盟運動,開始拉攏周遭的亞非拉國家。第三方國家的良好印象,使印度成為整個全球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家,獲得了亞非拉許多國家的支持。

亞非拉的發達程度並不高,政治加上經濟,印度在這之間已經屬於一等一的大國,俗稱亞非拉的「小霸王」。

美國和蘇聯見印度的影響力在亞非國家中如此之大,也開始有意無意「招惹」印度,予以各種誘惑。一下子「翻身農奴把家唱」的印度,開始自鳴得意,目中無人。

中印的邊境爭端從英國還在殖民統治印度的時候就有,中國對於領土的完整問題從來不會後退半步。但印度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中國一直將印度定義為友邦,當友邦開始對中國進犯時,中國的第一反應是容忍了下來。

而這樣的態度在印度眼裡,成了軟弱無能的象徵,於是,印度開始一次又一次對中國的試探。一開始印度只是小打小鬧,誰都不想撕破臉,但逐漸地,印度的動作越來越過火,直到最終,尼赫魯向中國索要長達12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樣的狼子野心傳到了首都,得知印度試圖侵犯中國領土完整性時,中國的領導人紛紛陷入了沉思,實在是想不明白,是怎樣的勇氣使他們作出這樣的舉動。

中國本著大國的氣度,試圖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關於邊防線的問題,周總理親自抵達印度談判,更是帶去了非常豐厚的條件。然而印度認為能直接撕下中國這隻「兔子」,拒絕了這次談判,周總理無奈,只得返回中國。

中國數次容忍印度的挑釁,但這反而增長了印度領導人的氣勢,認為中國確實是大勢已去,虎落平陽。

此時的印度傳承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迷之自信」,認為中國在此時絕無勇氣一戰,自己可以從中國這塊大餅上撕下一大塊兒來。

印度肆無忌憚地越過邊界線,在中國境內設下高達43個軍事據點之後,中國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展現一下大國的實力,不再任由其為非作歹、肆意妄為。

1962年10月18日,國家領導人正式確定了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戰的決策,這個決策還來不及振奮人心,這場戰役就在11月打完了,中國取得了毫無意外的勝利。

這場戰爭在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因為地勢險峻,打起來難度非常大。但中國僅憑4萬解放軍就擊潰了30萬印度軍隊,更為好笑的是,印度一個旅的兵力,被我們人民解放軍24小時解決了。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向全世界表明了國家的態度: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中國在獲得勝利後更是保留大國風度,主動撤軍,依然堅持和平談判的一貫立場。中國的大度令印度此舉宛如跳梁小丑一般,而這場戰爭,也給印度本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陰影。

失敗的滋味不好受

細數中印戰爭對印度本土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他的家庭顯赫,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印度人民心中,是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即使是他的名字,也寓意著運河的寶石。只是這次「運河」的寶石,並沒有熠熠生輝。

曾有言論說,周總理少數的外交失誤,便是印度的尼赫魯,並將尼赫魯比喻成政治論壇上的「二愣子」,比起寶石,更像是印度人民錯把魚目混作珍珠。

這場戰爭印度的失敗尼赫魯有不可推脫的罪過,即使是站在印度的角度上看,不過是三種結局:戰勝、戰敗、僵持。即使印度戰敗,美國和蘇聯也會出手,挽救印度於危難之間,所以尼赫魯無論怎麼想,都覺得這是百分百勝算的一仗,必須打!

但是尼赫魯沒有想過,中國有了這三種結果之外的第四種:戰勝印度之後立刻撤兵,讓印度啞巴吃黃連。

尼赫魯明顯是錯估了中國的實力,又夜郎自大,造成的這場不必要戰爭的失敗。為什麼說是不必要的戰爭,因為當時即使不打這場仗,印度也坐穩了「小霸王」的位置,可印度偏偏愛沒事找事。

在戰敗之後,尼赫魯迅速甩鍋中國,認為中國早有準備,不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

為此,他開始聯合美國和蘇聯,分別結盟,並籤訂了一系列的條約,讓蘇聯保證當中印發生戰爭時,蘇聯必須堅定不移站在自己這一邊。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不結盟運動,尼赫魯便是創始人。可見與中國這一戰確實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但印度人民不是傻子,怨言很快將他淹沒,東西方的媒體都在為他的所作所為表示迷惑,更是對這場戰爭的結果覺得搞笑,尼赫魯在多方壓力下,鬱鬱寡歡,1964年1月,突發中風,導致身體左側癱瘓,四個月後,心臟病發作,與世長辭。

尼赫魯之死不可說跟中印自衛戰毫無聯繫,甚至多方猜測,他真的就是被「氣死」的。尼赫魯確實在中印戰爭中國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但不妨礙他真的對印度的獨立運動做出了貢獻。

其次是對印度本國的打擊。在中印戰爭沒有打響之前,印度一直做著超越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大國的美夢,即使不是第一,也想通過這場戰爭來成為可以跟中國平起平坐的關係。然而在自衛戰之後,以印度媒體的說法是:我們現在只能跟巴基斯坦比較了。

而細品印度跟巴基斯坦的「前塵舊恨」,這句話不可謂不心酸,然而以當時印度整體的環境,確實只能讓印度媒體恨鐵不成鋼了。

而在國際輿論上,中國在戰後果斷撤兵,並將俘虜與沒收的武器、大炮、汽車全部歸還給了印度,以此來證明中國想跟印度重返和平的決心。

這對於印度來說:「實際上是對印度軍隊的一種侮辱。中國人交還的大量印軍武器只能表明印度遭受了多麼慘痛的失敗」。

但這讓中國在國際上得到了很大的輿論支持,很多國家被中國的大國風度折服,進而選擇了中國。原本有多達53個亞非拉國家是支持印度的,但最終只剩下了兩家。

當時的總理尼赫魯不忍一場戰爭便將整個印度拖入地獄,於是拼命遊說這些亞非拉國家,最終,只有18個國家公開表示對印度的「同情」。

印度面對這「奇恥大辱」,開始了自己想成為軍事大國的「夢」,他們認為只有擁有像美國一樣的裝備,才有可能打敗中國的軍隊。於是印度開始實施軍隊現代化,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以及軍事儲備。

印度非常執著於擴充自己的國防,兩年時間內國防預算增加了整整一倍,與蘇聯結盟後,從蘇聯本國購入大量軍火,即使在人均GDP已經遠遠拖了後腿的情況下,依然每年花費3%的的GDP維持國防開支。

而這筆龐大的開銷也為後來印度的經濟困難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總有一天會將戰爭蔓延到印度,即使他們都知道中國從未發動過任何一場戰爭,並且一直是倡導和平談判的國際形象。但印度一直堅持著增加自己的國防實力,為的就是有一天,即使中國不打過來,印度有實力了,也可以打過去。

他們想著,總有一天要用鮮血洗淨喜馬拉雅山下的中國人所賦予的「恥辱「。

眼中釘、肉中刺

中印戰爭的受益者不得不提的是巴基斯坦,印度獨立後,曾統治印度這片土地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並不甘心,於是將印度一分為二,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

兩個國家的邊界混亂難言,在後面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一直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爭端。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中印戰爭之後,才穩定下來。而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功勞。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中,巴基斯坦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並被印度吞下大量土地,損失慘重。而在中印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審時度勢,並很快摸清了時勢,向中國示好。中國自然樂於交友,兩國很快籤訂邊界協議,並成為和睦友好、互惠互利的關係。

兩年後,時值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發戰爭,中國向巴基斯坦輸送大量軍事設備以及參謀人員,直接將印度打得節節敗退,更是拿回了巴基斯坦被搶走的大量土地。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誼自此結下,中國成了巴基斯坦「老大哥」一樣的存在,而在印度眼中,中國自此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而中印自衛戰對於印度來說,卻並非只有壞處。印度自獨立以來,其實並未實現真正的統一,它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四分五裂的,

小國林立,各自為王,誰也不服氣誰。但中印戰爭打完之後,也許是太過於恥辱了,印度人民對於中國的態度達到了空前的統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幾千年留下來的分歧問題。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幾千年內都各不進犯、友好相處,沒有發生過戰爭,然而這一切在1962年被打破。中印自衛戰對彼時的印度是恥辱、是名聲大跌、是損傷慘重。但將時間維度拉長,如今來看,確是好壞參半。

不再做著亞洲第一的美夢,而是武裝自己,變得更強。這是印度從這場戰爭中學到的刻骨銘心的教訓。

「讓我們拿起槍,打向中國」——這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歷史留給他們的教訓,他們似乎並沒有謹記。2020年6月15日,印度再次違背邊界共識,越過實控線向中方挑釁。

此時的印度認為自己已經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如今的中國,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國了。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風雲莫測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互利共贏,永遠是最正確的相處模式。戰爭除了贏得領土,還需潑灑鮮血。凡是流過血的國家,都應當謹記:

中國一直以來的處世態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相關焦點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戰爭前,中國政府再次通知印方,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但印度依舊拒絕。此時的印度,信心已經膨脹,根本不理會中國的提議。1962年10月10日,印度軍隊又以百餘人向解放軍駐克節朗河對岸的部隊發起攻擊。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01引言葉宏亮是親歷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位老兵,1959年參軍,入伍之後,他所在的隊伍在青海駐紮。1962年10月底,他正在青海湖邊的一個農場收割小麥,忽然聽到前線說,他所在的五十五師正準備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因「阿克賽欽」而起
    印度軍官在拉達克邊境上一處堡壘視察「阿克賽欽」源於古突厥語Aksai Chin,意為「中國的白石灘」,aksai指「白石灘」,突厥語稱中國為秦Chin。1956年4月,新藏公路開始修建,公路經過「阿克賽欽」地區,於1957年10月5日建成通車。消息一出,印度立刻向中國表示抗議,並開始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中方一再呼籲雙方坐下來,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但印度要求中國全面撤出「阿克賽欽」才能夠與中方談判。
  • 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戰士們攻下印軍倉庫,穿印度軍裝吃印度罐頭
    ▲中印戰爭路線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年那場短暫但影響深遠的交鋒。另外,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延續到1956年。蔣氏在東南沿海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張國華(1914~1972),江西永新人。
  • 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國是如何大獲全勝?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2,000公裡,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又以東段由藏南地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中國在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最終,中國收復了中印西線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取得勝利!這場戰爭給印度國內局勢與國際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 1962年印度為啥這麼狂: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中印之戰
    不過印度這麼幹也不是頭一次了,早在上個世紀,印度和我國就因為邊境問題引發了軍事衝突,也就是著名的中印之戰。  下面筆者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當時印度會如此狂妄,在印度狂妄的態度後又隱藏著哪些原因,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原本與我們關係還不錯的印度有了如此大的轉變。也算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場中印之戰。
  • 中印戰爭之後印度竟差點滅亡?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軍隊在中印疆域區域對侵入中國國土的印度隊伍實行的自衛反攻交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歲月都很有限的疆域交戰。
  •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印軍1俘虜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張國華將軍曾說:「印軍士兵拼刺刀還可以,但印軍指揮官不行。」而一位被俘的印軍士兵則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這兩句話流傳都不是很廣,但如今回想起來卻耐人尋味。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很短,只有1個月,解放軍取得完勝。我們先說印軍指揮官。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衝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 從阿克賽欽到瓦弄,風捲殘雲的對印自衛反擊戰
    月26日,中國在昆明通過國際紅十字會釋放了在自衛反擊戰中被俘的印度士兵。印度總理尼赫魯於是,印度開始在大國霸權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印軍不斷越過中印爭議領土實際控制線,妄圖繼承英國殖民者測量的非法邊境。
  • 1962年中印作戰,我軍犧牲的最高級指揮官,令印度軍方汗顏
    1962年中印開戰前半個月,尼赫魯就叫囂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兩天後,其國防部長揚言: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咬牙切齒,磨刀霍霍。 印度人與生俱來的「自信」在軍中也體現的尤為明顯,印度軍方早年間就放話,印度士兵與中國士兵作戰可以以一當十。但韓戰時,他們的軍官去前線考察後,回來就改變了看法:不對,可以以一當六。 對於囂張驕橫、咄咄逼人的對手,唯有打一仗!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我國大獲全勝,毛主席為何下令:停火後撤
    圖|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示意圖然而中方並沒有這樣做。在很多整天念叨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人心中,這場戰爭的結局實在是過於憋屈了。不過在筆者看來,這種觀點極端錯誤,甚至說句實在的,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也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但是,自從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就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邊疆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多年來,印度在某大國的支持下,屢屢蠶食我邊界領土,頻繁挑起邊界糾紛。印方長期在邊界挑起武裝衝突,打死打傷中國軍民,並在中國境內設立哨所,侵佔中國領土達到了數千平方公裡。我國都一直是愛好和平的國家。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
  • 解放軍給印軍播放《我在東北玩泥巴》,1962年也曾播放過相似歌曲
    恨啊~~~~挨餓~~~~多冷的隆冬噠噠噠多冷啊我在東北玩泥巴雖然東北不大我在大連沒有家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模範戰例:2個營攻堅2個營浴血奮戰全殲頑敵
    決心以西藏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段殲滅侵入「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並準備連續作戰,攻殲可能由縱深來援的印軍。中印邊界西段也要配合,以新疆軍區部隊掃除侵入傳統習慣線以東的一批印軍據點。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至此拉開了帷幕。
  • 對印自衛反擊戰:「敵人不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軍還擊」
    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公開下令炮擊中國邊防部隊,10月20日,中方軍委下令還擊,於是雙方正式開戰,不過這場戰爭僅一個月就結束了,中方大獲全勝之後「激流勇退」,印度「偷雞不成蝕把米」,有人評價印度因為此戰國力垮了至少三十年。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對印自衛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