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這兩天大家也都知道了,最近在我國和印度在邊境有又發生了一些衝突,起因是一名印度士兵擅自行動,從而導致雙方產生衝突,明明是印度方面的問題,但是他們非要將責任推卸到我國,非要讓我國來背這個黑鍋。
不過印度這麼幹也不是頭一次了,早在上個世紀,印度和我國就因為邊境問題引發了軍事衝突,也就是著名的中印之戰。
下面筆者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當時印度會如此狂妄,在印度狂妄的態度後又隱藏著哪些原因,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原本與我們關係還不錯的印度有了如此大的轉變。也算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場中印之戰。
中印之戰
印度發展時期
首先,印度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前殖民時期,英國統治時期,以及印度獨立時期。前殖民時期由於太過久遠,筆者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這裡我們主要講一下對印度影響極大的英國統治時期。
印度在1600年被英國侵入,1757年淪為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國佔領,1876年被英國全面統治。自從被英國統治後,印度被迫改變了稅制,將原本的收入稅改為了財產稅,農民因此叫苦連天。
同時殖民者也提倡自由貿易,支持建設鐵路,發展資本市場,固定匯率,但是在殖民時期印度是世界上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不僅工業落後,連農業也無法支持極速增長的人口。
英國殖民印度
殖民統治一直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根本原因,也極大的影響了後來印度的發展思想。當然了,凡事有利皆有弊,殖民統治也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印度的統一。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獨立後印度開始強調工業化,國家幹預勞工市場,監管商業活動等,經濟主要偏向保護主義,而且貧富差距極其嚴重,這一點知道現在也沒有改變。
不過印度的發展速度相比於亞洲其他國家,顯得極度緩慢,而且發展方向過於單一,這一點引起許多國家吐槽,甚至被一度諷刺為"印度式增長率"。
更不用去和當時的亞洲四小龍相比了,儘管增長速度不盡人意但是總體還是增長趨勢,不過在當時除了國內發展,蘇聯和美國也為印度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印度街道
國際局勢
分析完了印度的發展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國際局勢,1962年這個時間點非常奇特。
在對印度方面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少見地達成了一致,雙方對印度都保持友好的態度,在多個方面更是給予了印度大力支持,尤其是蘇聯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工業援助,在蘇聯鼎盛時期援助行為更是進一步擴大。
所以在這個時期印度是非常有底氣的,無論是自己國家的綜合國力,還是外來援助,印度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這樣一來印度在面對中國的時候顯得十分有底氣,態度更是囂張。
冷戰時期
因為在當時的印度看來這就是最好的機會,這其中也與中國當時的綜合國力有很大關係。中國與蘇聯在1958年鬧翻,之後蘇聯便於中國處於敵對立場,蘇聯也逐漸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
而失去了蘇聯的援助,中國的發展被迫出現了暫時的停滯,再加上臺灣也一直想反攻大陸,中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集中在沿海地區,以防臺灣反攻大陸,而印度就是看中了這一點,認準了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國不可能同自己對抗,所以在對待中國方面顯得十分蠻橫。
事實上中國當初也確實不想惹事,因為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並非一直是惡劣的,印度作為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對印度還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的。
中國與蘇聯
1951年印度饑荒,我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還是向印度援助了幾十萬噸的大米,在20世紀50年代更是籤署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這段時間點,中國和印度的關係非常之好,幾乎是達到了中印關係的頂峰。
但是好景不長,1954年後印度修改地圖佔領了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後續更是侵佔了中段的阿里地區和西段的巴裡加斯,到最後直接侵佔了中國高達12萬5千平方公裡的面積,兩國關係也就此陷入低谷。
雖然印度的做法非常惡劣且不講情面,完全不顧以往我們國家對他們的幫助,但是我國向來秉承著,"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原則,出於友好在關係非常惡劣的當時,周總理對印度也進行了外交訪問,但是印度的態度極其惡劣。
周總理
儘管總理當時已經做了很大的讓步,但是這不但沒有讓印度感受到我國的誠意,反而還增加了印度的自信心,認為我們是被迫退讓的,進一步認為我國不敢與印度開戰,加劇了印度想要侵佔中國的邊境決心。
所以當時我國與印度就根本無法交流,我估計總理和主席一輩子也沒見過這種國家,在中國接連退讓之下,印度依舊窮追不捨,甚至不給我們交流的機會。
中印之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正所謂是士忍孰不可忍,在印度的一再逼迫下,於是在1962年雙方爆發軍事衝突,也就是後來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開始在西山口戰役告捷,在隨後的幾場戰役中均取得了極大的戰果,繳獲對方大量資源,並且在戰鬥中將我軍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這場戰爭以印度的慘敗,我國的大勝而告終,這場戰役也捍衛了我國領土的主權,我國差點就打入了印度首都,這把印度人民嚇的整日憂心忡忡,擔心中國直接打進來。
當然我國也並沒有侵略別的國家的意思,在戰勝印度後很快就撤軍了,後來也還了繳獲印度的部分物資,彰顯大國風範。
西山口戰役
這場戰鬥一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我國一共集結了五個軍團總兵力在13000左右,印度方面則是一個軍部,總兵力在22000左右。
第二個階段在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我方集結了八個步兵團和三個炮團,總兵力在26000左右,印度方面則是兩個師加九個旅,以及炮兵和裝甲兵,總兵力在30000左右,不過無論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我國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最終我們戰勝了印度,中印邊境問題也就暫時告一段落。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在當時之所以敢於中國交火,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自身國力的提升,給了印度底氣。二、而蘇聯和美國的多方援助,增加了印度的底氣。三、中國當時內憂外患的處境,讓印度認為自己有了可乘之機。
中印之戰
在以上三者條件的加持下,印度才敢於挑釁中國,這就是之所以這麼狂妄的真正原因。
究其根本,可以說印度就是典型的"沒有帝國主義的命,卻有帝國主義的病",這都來源於當年被英國統治之後所留下來的防衛思想。因此印度在獨立後就有了幾個基本思想。
印度固執地認為整個東南亞的安全都與它有關,認為東南亞其他國家會對它構成威脅。並且印度雖然獨立了但是地圖板塊還得向當年的英屬印度看齊。而為防止當年被佔領的慘狀再次出現,印度便想在東部建立一個緩衝區,防止東部鄰國成為入侵印度的跳板。
這就是典型的"魚和熊掌想要兼得",而且印度做事前也不考慮當時的世界狀況和自身的國力,時代早已產生變化,但是印度執著的想要成為當年的英國,所以它當然會失敗。
周總理和尼赫魯
誰可知,當年印度為了自己的一番"春秋大夢",還還構築了一個所謂的"三層戰略疆界理論":由印度直接管轄的邊界;對印度有利的與鄰國接壤的邊界線和一道戰略緩衝邊界線。
說來也有趣,印度將自己與西藏之間的邊界線認為是第二條邊界線,而西藏與中國就成為他們所說的第三條邊界線。這樣一來印度就將西藏視為了自己的戰略緩衝區。這個戰略聽起來還挺合理。但是這中間有一個問題,西藏是中國的領土啊!
你印度公然將別國的領土當成自己的戰略緩衝區,而且還說得振振有詞,這種行為簡直是無恥,而且在解放軍入藏的時候,還想當地的抵抗分子提供了不少的武器和裝備,其中之險惡用心,自無需多言。
中印之戰
這件事一直到1954年周總理訪印才算是正式告一段落,不過沒過幾年就發生了上文所講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就筆者個人看來,印度這個國家就是過於追逐地位和權力,而忽略的自身發展,如果它不做出改變的話恐怕很難有大的發展,希望印度之後好自為之。努力提升自己國家的發展,不要總把眼睛投向別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