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印軍據點,工兵戰士捨身滾雷區開路,光榮犧牲

2020-12-24 騰訊網

在中印邊界東段反擊作戰順利進展之際,新疆軍區部隊也在邊界西段展開了第二階段的攻擊,以掃除尚存在中國境內班公洛地區的6個印軍據點。班公洛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宗的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南與印度在克什米爾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印軍同時還聲稱這一地區是"保衛"克什米爾重鎮列城的屏障(印軍喜馬拉雅3師師部和第114旅旅部都駐在列城)。

印軍在第一階段失敗後,在班公洛地區增加守兵,特別是在當地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建立了據點,並構築了工事。這些據點居高臨下,對西藏阿里邊防分隊的哨卡和阿里縱深地區都構成威脅。印軍還以這些據點為觀察點,引導其炮兵不斷對中國境內縱深射擊。因此,新疆軍區決定以步兵第10、第11團各一部和騎兵團、阿里支隊等部,總計約1個團的兵力,攻佔當地的印軍據點,掃除班公洛地區的印軍。

11月18日,中印邊界西段第二階段的反擊作戰開始。因印軍據點居高臨下,火力射界開闊,而人民解放軍又缺乏支援的重型火炮,為減少傷亡,攻擊時仍採取第一階段時攻擊據點的戰法,利用夜暗接近印軍,天明時即發起攻擊。這時當地夜間氣溫已降至零下40度,風雪交加,部隊接近敵人時又要翻越海拔達5200米的冰大坂,坡陡難行,部隊官兵還普遍出現血壓增高、心跳加快等高山反應。參戰部隊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各種困難,平均每人負重35公斤,按時進至出發陣地。

18日9時許,參戰部隊以連為單位,分別向熱瓊溝西側的印軍3個據點發起衝擊。步兵第10團9連連續作戰30分鐘,即摧毀印軍的半地下工事和21個地堡,攻克了印軍一個據點。步兵第11團8連的兩個班在攻擊5150高地時,表現得非常機智勇敢。他們機槍火力掩護,用手榴彈、炸藥包連續炸毀印軍8個地堡,消滅堡中的印軍35名,自已無一傷亡。

阿里支隊在攻擊印軍據點時,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雷器材用完的情況下為完成任務,捨身滾雷區開路,光榮犧牲,被國防部追授"戰鬥英雄"稱號。守衛班公洛地區的印軍精銳庫馬盎聯隊在其前沿工事的守兵被殲的情況下,於19日夜間全部逃入印度控制區境內,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根據不越過傳統習慣線的規定,未再進行追擊。

11月20日上午、中印邊界西段中國一側的印軍據點全部被掃除,西段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取得完全勝利。只是因印軍設在西段的據點多背靠印度控制區,便於逃竄,中國參戰部隊又受到不越過傳統習慣線的限制,難以對其縱深實施包抄迂迴,所以只殲滅印軍160多人。

至11月20日,中印邊界東西兩段的大規模戰鬥以印軍主力的潰散和敗退而基本結束。考慮到懲罰印軍入侵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於11月21日下達了"停止反擊作戰"的命令。此後,第一線部隊奉命停止追擊,就地組織防禦,監視印軍動向。

相關焦點

  • 噴火兵火燒印軍,帶隊參謀成中將,永難忘懷戰友生死相託
    戰士們在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戰士們面對種種困難,沒有一個人叫苦,他們展現出軍人鋼鐵般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戰士們正是憑著這樣的意志和精神,取得了勝利。 不久,指揮所下達指令:防化連一、二排配屬十團三營和十一團三營,必須在11月18日清除班公湖地區的印軍。鄒玉琪和二排負責拿下班公湖的16號據點。
  • 西段加勒萬河谷,中印士兵賽跑,印軍如驚弓之鳥,體力不支被俘
    5號,31號,17號(即天文點印軍第5、31、17號據點)等6個有班級規模士兵駐守的小據點。此時,他們在加勒萬河谷一帶與不斷入侵蠶食的印軍武裝對峙了3個月之久,早已憋著一股勁。他們對面最險要的據點是「加印-14」號(即加勒萬河谷方向印軍第14號陣地),該處據點位於加勒萬河谷底,此地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且河水湍急,印軍據險固守,並頻繁出擊騷擾我邊防戰士,氣焰極為囂張。
  • 印軍越線鳴槍的神炮山,因何得名?1962年,英雄神炮排橫刀立馬
    這兩個據點被設置在熱欽山頂附近的一條長山脊上,與北面的6,7號據點遙相呼應,向西扼守著從列城通往楚舒勒的唯一公路。可以說,我軍一旦拿下這兩個據點,不僅一舉斬斷印軍在這一線的防禦,還會直接威脅到楚舒勒地區的補給安全。印軍114旅庫馬盎聯隊第13營1個加強連下屬的兩個排,約40餘人在此駐守,而該加強連的連部設置在8,9號據點之間的5150高地,可見印軍對此地的重視程度。
  • 對印自衛反擊戰群英譜——氣壯山河羅光燮,以身滾雷真雄傑!
    文臣武將、風雲人物可以稱之為雄傑,足堪這一稱謂的,也可以是我軍湧現出的英勇無比的戰士!羅光燮跟周天喜一樣也是四川人,他於1960年8月應徵入伍,被分配到邊防某工兵連當了一名戰士。對印自衛反擊戰開始後,在雙手兩度被凍傷的情況下,熱血鼎沸的羅光燮仍主動請纓赴前沿作戰。1962.10.18日,羅光燮所在部隊向印軍發起攻擊,孰料運動途中遇到地雷群,不得已停止前進等待工兵排雷,此時卻暴露在敵頑炮火之下,形勢萬分危急。
  • 1962年印軍一般人學不了,睡覺能夢到據點已丟,被我軍炊事員俘虜
    但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期間,有這麼一支印軍「精銳」,居然在戰爭期間白天睡覺,而且睡到連據點有沒有在自己手裡都不知道,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葩。▲印軍在機場上丟棄的運輸機和大批軍火1962年7月17日,印軍以直升機機降的形式在我班公湖南岸設立了3個據點,分別編號為阿印1號至3號,每個據點都構築了地堡、機槍陣地、炮兵陣地、單人掩體以及塹壕等工事
  • 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善待俘虜,我國唯一被俘戰士被印軍當肉盾!
    回顧那場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簡直是一邊倒,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了中印邊境幾十年的和平。甚至最後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我軍僅一名戰士被俘,還是因為受傷昏迷被俘,可惜這位勇敢的戰士最後光榮地犧牲了!反觀中國軍人對待印軍俘虜,我軍共計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一貫秉持著我軍優待俘虜的優良傳統,給他們提供吃穿住,甚至還有娛樂活動,最後部分印軍俘虜眼含熱淚,都捨不得回國了。
  • 對印反擊戰,解放軍用6分鐘解決敵人,班長犧牲,獲戰鬥英雄稱號
    印軍114旅第7營1個加強班16人,於1961年12月10日侵入該地建立據點(我方編為阿印10號),以控制甲崗至東堤的道路,觀察我方縱深情況,保障其侵佔的我國巴裡加斯地區各據點的翼側安全。
  • 對印作戰前,空軍接到一項絕密任務,飛越禁區,開闢死亡航線
    作者:銀燕飛翔我第一次聽說某個湖是許多年前和父親聊天,他說:「中印前哨犬牙交錯,印軍侵佔我們很多地方,我在湖上來回飛行,都看不到國境線到底在哪。」那裡不僅後勤艱難,且作戰是在雪山之上一個個拔除敵人地堡據點,10月開始下雪,山地崎嶇,空氣稀薄外加酷寒,部隊遭遇大批凍傷,攻堅時難以掃除雪下地雷,很多戰士血灑陣前,一個叫羅光夑的湖南籍戰士用身體滾進雷區,炸掉了腿繼續滾,又炸掉胳膊還是繼續滾,連續引爆多個地雷直至犧牲。空軍方面和地面一樣,大部隊去了東線,緊張的空投空運為勝利做出重大後勤保障。
  • 1988年9月14日,老山前線,16軍偵察大隊捕俘行動失利的慘痛教訓
    在為期一年多的偵察作戰中,第13偵察大隊總共犧牲了3人,受傷了6人,而僅在這次戰鬥中就犧牲了3人:副連長張建剛、戰士宋春哲和姜根權;重傷了4人:副營級作戰參謀曹均華、戰士周棟寧、刁希龍和周國民。 尤其是副連長張建剛的犧牲,作為偵察連威望極高的靈魂人物,張建剛的犧牲給全連打擊很大......
  • 戰場上勇往直前 他們用犧牲為勝利開路
    戰鬥中,首先看首長的排兵布陣和軍官的具體指揮,只有敢於帶頭衝鋒的軍官,才有敢於為勝利犧牲的戰士。在蘭州戰役沈家嶺攻堅戰中,身為四軍第十一師三十團政委的李錫貴和三十二團副團長的馬克忠,不僅根據戰鬥形勢果斷改變指揮策略,還帶領戰士衝鋒在戰鬥第一線,最終都倒在了血泊中。他們用犧牲為勝利開路。犧牲時,李錫貴32歲,馬克忠30歲。
  • 越軍趁夜偷襲,卻踏上了解放軍的地雷陣,結果被炸得人仰馬翻
    因此,是越軍和我軍爭奪的一個重要制高點。 陸軍第128師步兵第384團8連於2月28日全殲該高地守敵後,根據上級指示就地轉入防禦。第二天,越軍就多次進行反撲,企圖奪回陣地,但是未能得逞。為了粉碎敵人的再次反撲,增強防禦陣地的穩定性, 保障師主力的翼側安全,團指揮所命令特務連工兵排在8連陣地前沿布設防步兵地雷。
  • 不是印軍不努力,而是對面工兵真的有高達:全地形挖掘機
    所以,印軍高層正式做出決定,學習中國化身基建狂魔。在邊境地區瘋狂修路,上演修路雄心。只可惜,基建狂魔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的不是說中國人能在青藏高原上把天路修通,你印度人就能在喜馬拉雅山南邊,把死地變成活路。只可惜,一直到上手修路的時候,印度人才意識到自己錯的多離譜。印度人修建公路,基本上靠的就是真·人海戰術。
  • 1987中印嚴重衝突,印軍叫囂「全面進攻拉薩」,中方:進行核試驗
    20多年前,這裡曾是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爆發點之一,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並且很敏感的地區。當巡邏隊來到塔格拉山脊的時候,赫然發現:印度軍隊剛剛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據點。據點的位置經過精心挑選,佔據著山脊的一個制高點。
  • 拉達克暴雪現場,印軍後勤車隊堵車寸步難行:9萬印軍要餓肚子了
    印度工兵的推土機每天都在公路上鏟雪,但是,運輸車還是堵車堵成長龍,一天也動彈不了幾步。特別困難的是左吉拉山口,這裡非常陡峭,幾乎都是45度以上陡峭山崖。 印度投入大量工兵鏟雪,也無法開通道路。一直到最近才打通部分道路。很多運輸車輛已經等待2個星期無法前進。這下子印度在拉達克的9萬軍隊急需的燃料,被服和糧食運輸不進去,可就要餓肚子了。
  • 孤膽英雄巖龍:斃敵56名孤軍奮戰4小時,犧牲時年僅19歲的傣族戰士
    1979年2月25日,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防雲南的14軍40師120團65分隊戰士巖龍,在搜索殘敵的戰鬥中光榮犧牲。巖(傣語讀作ai)龍是著名的戰鬥英雄,曾被中央軍委追授「孤膽英雄」的榮譽稱號。
  •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兩名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對越反擊中,湧現出很多英雄,他們中間有的負傷,有的甚至光榮犧牲。在這些英模人物中間有兩位女英雄,她們為了祖國的安寧,犧牲了年輕的生命。對越戰爭我們是以優勢兵力教訓越南,女戰士並沒有上一線戰場,她們主要做一些護送傷員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是戰爭畢竟是在越南境內進行,危險時時處處都有,兩位女英雄為運輸傷員和保障後勤物資,壯烈犧牲。這兩位英雄的名字分別是郭蓉蓉和黃金霞。
  • 對越反擊戰,面對沒有軍銜的解放軍,越軍是怎麼確定目標的?
    就在這個時候,從越軍陣地飛來一顆子彈,隨著一聲清脆的槍響,孔令華的左胸被擊中,當場犧牲。 據4連抓獲的一名越軍供稱:在2月17日的早晨,當中國軍隊炮擊之後,我們進入陣地,按照命令我們等中國兵接近到100米才準開火。忽然從弄平嶺方向,有一個身材高大的中國軍官,帶著電臺朝我們陣地跑來,當時我們判斷他是個團級軍官。
  • 解放軍1個排打掉印軍1個營,殲敵241人,自身無一犧牲
    王文保等3人受領任務之後,於10時5分出發,以7分鐘的時間跑步前進1000多米,爬上了橋南的小山坡,先於印軍搶佔了有利地形。10時12分,和已經過橋的敵人打響。位於橋北的印軍指揮官發現其逃路已被截斷,隨即發出信號,命令已過橋的30餘名敵人發起衝擊,企圖奪路南逃。王文保等3人不懼敵人兵力遠遠超過自己,以頑強阻擊連續打退印軍3次衝擊,並且將敵人2挺機槍的射手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