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2020-12-24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吳懟懟(ID:esnql520)作者:吳懟懟

從一個煽情視角切入的話,描繪知乎十年應該冠之以節點性的回顧和社區產品成長之路。

但這顯然不符合知乎氣質。更何況,以知乎答主一以貫之的邏輯來看,知乎的十年於內容社區史不過是短暫的一截。如果和中文網際網路的宏大維度比起來,知乎也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

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敘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網際網路,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

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內容平臺,有時新的前沿科技問答,也有老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呈現。而故事,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到是鏡像問題裡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遠到是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投射。

內容產品前兩屏的故事

中文網際網路能活過十年的產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佔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

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

在具體論述這個價值前,可能還是得把時間線往回拉十年。

是的,2010年,傳說中的平民話語權發軔之年,這一年除了3Q大戰震驚中文網際網路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比如社交媒體的崛起、三網融合下的媒介革新。直到2011年初,知乎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這之前,網際網路即使做內容產品也帶有很重的功能屬性,大家著眼點在技術,而非用戶,但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初步誕生,網際網路作為媒體和傳播的整體調性,開始轉向「人」本身。也就是說,關注個體發聲、分享和互動,成為這個時代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底色,而從業者也開始更加關注作為主體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個人化內容在虛擬空間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人與人之間構築起社交關係網,而每個網絡節點間的互動也開始成倍增加。

在同樣的時間裡,知乎在幹什麼,它承接了網際網路哪一部分的需求,又進化出什麼樣的內容社區?

事實上,知乎的解法並不討巧。在2010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知乎在普世大眾的空間裡沒有顯示出更強的存在感,小眾、圈層感,極高的認知門檻,這是知乎早年最大的烙印。但這並不意味著,知乎就此走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相反,基於知乎問答社區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及獨特的長內容沉澱,社區影響力反而呈現厚積薄發的態勢,

知乎在用戶發問、解答、評論、互動裡,延展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內容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知乎的唯一性。

舉個例子,對於當代用戶來說,單純的動態分享發在哪個平臺都可以,但具象到某種人生決策與選擇時,你一定不願意接受算法的推送,而是更願意主動檢索。但大多數平臺的內容都是散在的,並不具備系統性。而知乎不一樣,同一個問題下,有上百個回答,用戶甚至不必全部看完,就能從排列在前的高贊中,總結出最不出錯的那個選擇。

我們人生一定有無數個這樣的時刻,大到高考擇校、大學選專業,小到買個電子產品。

所以,開頭的提問就有回答了。知乎的價值與唯一性,其實就在我們的「好奇心」裡。

價值三重奏

知乎誕生的前兩年是邀請制。大V們在封閉社區裡開荒拓土,不用偽飾就拉開了精英階層的競技場。「剛下飛機,人在紐約」是知乎最初的「傲慢與偏見」

但最近幾年,知乎的謎面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

六年前,時值知乎結束封閉測試第一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接受「愛範兒」採訪。他說,希望知乎成為基礎設施級的產品,像搜索一樣滿足了人的普遍基礎需求,最終形態會是一個知識中樞,把各種需求和各種人在一個問題上連接了起來,形式上非常高效。

六年後的今天,知乎做到了嗎?一份知乎十年百問榜單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2011年,知乎用戶對手機APP的形態充滿好奇,2012年,知乎用戶對音樂付費展開長足探討。而最近兩年,人們一邊關心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一邊對《流浪地球》裡的蚯蚓幹念念不忘。

回顧這一百個問題,輕易就會發現,十年時間於網絡世界是一瞬,於現實則是巨大的認知鴻溝,無論是來自行業內的技術大牛,或是幾十人關注的普通用戶,在知乎都有發問時刻,也都能獲得有價值的回答。

而從現在來看,如今的知乎,聚集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且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內容覆蓋範圍從網際網路領域向外延展。上至成年人實用的生活哲學,下至青年人極簡的人生建議,無數優秀創作者在這裡聚集、交流,話題數量、回答數量、評論數量也在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同時,它所呈現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是知乎和知乎用戶沉澱下來的虛擬資產。

不僅如此,對於知乎來說,這麼多年來沉澱的影響力,早就不止於知識社區領域了。在內容產業或明或暗的爭鬥中,知乎一直保持著自身的演化節奏,當底層內容建設有了一定厚度後,其他層面的建設也開始顯山露水。

比如,2014年舉辦的鹽Club,一個小眾的用戶聚會活動,在五年後的今天,已經演變為一個囊括文化、科技、經濟等各領域人才的行業盛會。上線一年的知乎鹽選會員,已經為用戶提供了超過5.7萬個知識服務產品:2000多場鹽選專欄,近1萬場知乎Live,3.4萬本優質電子書和講書,以及共計約1.1萬本國內外一線雜誌。

濃縮來看,這十年來,知乎所構建的內容價值,在於承上啟下。它既承接了網際網路早期的文化乾貨、知識啟蒙,也開啟了移動時代知識分享與消費的雛形。

這兩年,知乎則在問答社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單純的圖文,擴展到集短視頻、直播於一體的內容聚合平臺,同時兼具社區和媒體屬性,既是內容產品,也是公共輿論集散地,同時還是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策源地。

可以看到,知乎獨特的問答體系在奠定社區氣質的同時,正在醞釀更多可能性。

是理論地圖,也是告解之書

如何評價知乎?

答主們可能會給出這樣的回答:一個槓精出現頻率很高的內容社區,且對理性的聲音過於倚恃,以至於每個回答下註定要發生一場思想上的「交通事故」。

從用戶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可能過於習慣在知乎圍觀神仙打架、大V開掛了,甚至到了忽視其他高質內容的程度。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問答社區的稀缺物品是答主,或者說是知識,用戶認可它的專業性,因此社區才能藉此建立護城河。但事實上,知識只是社區的一部分,讓知識變得更有價值的,反而是普通用戶的問題。

這也是知乎此前能構成影響力的原因。人們更願意在這裡提問題,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提問題。

知乎十周年,上線了一項特別的企劃——知乎十年曆。在這個企劃裡,每個用戶都可以看到自己在知乎這十年來的數據,註冊時間、第一個關注的人、第一次贊同,以及整個2020的瀏覽數據。

無數人曬出自己今年的閱讀數據,有人相當於讀了13遍紅樓夢,有人相當於讀了兩遍哈利波特,還有人相當於讀了四本新華字典。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知乎十年,沉澱了,老了,但知乎十年曆的廣泛傳播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從這些閱讀日曆就可以看出,好奇與新知依然是知乎的底色,從PS5的上手體驗到賽博朋克2077的文化解讀,再次世代的問題,知乎都有答案,再具象化的腦洞,知乎答主都能一本正經地援引。而這些問題,你發在抖音、微博、朋友圈,都無法引起波瀾。

知乎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在於社區本身的兼容並包。舉個例子,你可能有一種既定印象,比如,小紅書是網紅種草的天下,微博是有名的星粉互動陣地,抖音、快手是殺時間利器。而知乎,入口很淺,但內容很深,你可以隨便刷刷逛逛,派遣時間,也可以很認真地汲取內容。

準確來說,知乎既有「鏡式認知」,也有「燈式認知」,人們可以在這裡尋找技術流回答,也可以獲得靈光啟示。前者代表著一種可以按圖索驥的知識內容,而後者則教會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

大多數內容平臺在做的,不過是短平快的熱點解讀,互動性雖強,但無法沉澱,甚至難以形成最基本的信息傳遞和互動,也就難以構成文化影響力,而知乎不同,它以「謝邀」而開啟的,是一種論證,是內容創作和解讀,且參與的人,是疊樓一樣在增長的,長久疊加後的文本厚度不亞於垂類書籍,甚至在觀點的多樣性與可讀性上要遠超某一類單體解答。

本質而言,現在的知乎在滿足用戶「問與答」兩方面的需求外,還承擔著通過問答實現信息傳播和輿論發酵的任務。它一方面像百科全書一樣,是一張不斷自我填充的理論地圖。另一方面,又記錄與折射著整個時代,從個人命運的微小轉折到整個社會的群體焦慮,知乎也是中文網際網路少有的告解之書。

所謂「知識造城」,不外如是。

下個十年,繼續好奇心

內容行業的進化和洗牌常常給人一種錯覺,仿佛中文網際網路時刻身處大變革的前夜。

但事實是,新故事並不多。即使到2020年,在中文網際網路說代際故事的也大多還是老面孔,短視頻算是很新了,至今也有四五年,遑論其他。

而就知乎而言,好奇心的故事遠未到終局,而今走過的,不過是內容長河一隅。

總的來說,知乎也好,其他平臺也好,做內容產品,最重要的是,要在洶湧的變化中保留基本的控盤能力,快一點或慢一點都沒關係,嘗試新的東西也很好,只是得明白,社區是內容、用戶、文化這三者來構成的。

這兩年,知乎的大眾化趨勢不停為一些人所詬病,但實際上,大眾本身並沒有消解其作為知識社區的角度。內容創作要論深度,仍以知乎為代表。只不過,隨著觸網用戶的增加,這一代人的內容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相比以往,如今的設問沒有那麼多既定的圖景了。

知乎為此也在打造新的知識網,從去年推出鹽選會員服務體系,到今年上線圖文轉視頻工具,一切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都還在迭代中。

以十年為刻度,丈量知乎,這個從問答社區壯大而來的內容平臺,如今正處在他新十年的關鍵節點。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知乎十年,當下就可以說的清
    從一個煽情視角切入的話,描繪知乎十年應該冠之以節點性的回顧和社區產品成長之路。 但這顯然不符合知乎氣質。更何況,以知乎答主一以貫之的邏輯來看,知乎的十年於內容社區史不過是短暫的一截。如果和中文網際網路的宏大維度比起來,知乎也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 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敘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網際網路,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
  • 內容啟示錄: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麼?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戶,過去十年,你在知乎創作了648個內容,被瀏覽了6642709次……」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悵。十年,有人說,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說,知乎變了。2011年 1月 ,知乎上線。
  • 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知乎都已經十年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知乎從最開始的垂直領域到現在的不斷轉變,內容越來越豐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知乎十年的歷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謝邀,人在中國,剛下地鐵。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
  • 知乎推出十周年系列盤點 記錄問答社區十年進化
    2011年-2020年是怎樣的十年?謝邀,這裡是知乎的答案。近日,知乎啟動「十周年特別企劃」,從大事記視頻、十年100問、十年十大盤點、十年軌跡、小藍星推薦榜、鹽選內容推薦等多個維度,回望十年間與用戶的共同記憶,以溫故知新的方式,迎接下一個十年的到來。
  • 知乎10年,一個獨特的內容社區是如何煉成的?
    2011年1月知乎正式上線時,人們或許很難預料,這個最初只有邀請註冊制的小眾問答社區,如今成長為了一個很難用單一標籤所定義,在中文網際網路諸多領域擁有關鍵話語權,並涉足直播、圈子、網文、視頻等板塊的龐大內容平臺。10年間,知乎沒有像其他早期內容社區一樣走向消亡,反而還在不斷拓展邊界。知乎的成長,顯然不止於「問答」。
  • 從「謝邀」到「知乎宇宙」,知乎公布十年十大盤點
    法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說,「社區」是通過人們意向、習慣、回憶等「本質意志」連接起來的。網際網路內容社區作為虛擬意義上的社區,同樣具備這一特徵。近日,內容社區知乎在十周年之際發布了一系列「十年十大」盤點,囊括了十大知乎梗、十大知乎腦洞、十大知乎故事、十大領域問答四個不同名單。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早在短片上線前,知乎官微就發布了一條帶有#知乎十周年特別企劃#關鍵詞的微博,不少人才驚聞「知乎原來十年了」。隨之而來則是更大的疑惑:十年之前,沒人認識知乎,而十年之後,認識知乎竟然越來越難了。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很快,新浪微博就帶著「圍觀改變中國」的光環出了圈,但人們真正認識到知乎的威力,還要等上幾年。現在,知乎積累了近 4400 萬個問題和 2.4 億個回答,成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原創內容策源地之一。十年間,中國從 PC 網際網路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內容產業蓬勃興起,網絡前所未見地深刻影響中國社會。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而近幾年,內容社區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塊。即使是「兩微一抖」的格局已經形成,大量的中腰部和尾部公司依然沒有放棄,對內容社區領域頻繁地發起試探。而知乎,以及知乎所代表的知識社區領域也越來越引起大眾的矚目。知乎無疑是知識社區中最閃耀的明星,靠著多年沉澱的用戶和內容,硬生生扛住了字節系的悟空、微博系的問答、果殼的分答等一眾後來者的挑戰,至今依然穩坐知識問答領域的頭把交椅。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針對社區內容,知乎相繼推出專門的治理策略,比如垃圾廣告信息、答非所問等對社區無正面意義的內容,知乎都會做出專項、定期的處理。這裡面,既有運營團隊的努力,也有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參與。除了外界對知乎社區內容的爭議之外,這個賽道也從不缺玩家來競爭。2011年知乎上線前後一年內,市場上最多的時候有至少40款叫的上名字的問答產品。
  • 上線十年後,知乎正變得越來越難以定義
    文|讀娛 指月12月10日,知乎官微發布了一條帶有#知乎十周年特別企劃#關鍵詞的微博,讓人驚覺「原來知乎誕生快十年了」。回想起2011年1月知乎正式上線後的早期歷程,或許誰也很難預料到知乎今天的變化。從那個邀請註冊制的高端問答內容平臺,發展到現在很難用標籤來概括的龐大社區,知乎這十年走過的路顯然並不簡單明了。
  • 知乎:搭建多元內容生態,助推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獲得收益
    其中,知乎榮獲「年度賦能創新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2020年,知乎通過好物推薦、會員專欄、付費諮詢等多方位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幫助創作者通過優質內容獲得收益,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扶持新個體經濟的優秀案例。
  • 知乎公布十年盤點:十大梗包含謝邀 剛下飛機等
    [PConline資訊]近日知乎在十周年之際發布了一系列「十年十大」盤點,包含十大知乎梗、十大知乎腦洞、十大知乎故事、十大領域問答四個不同名單。十年來,知乎聚集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內容遍布各領域和專業。
  • 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二、知乎圈子的布局為什麼在10年代末端20年代初的時間節點推出圈子?知乎圈子是平臺的產物,還是用戶的需求?可以從以下關鍵點來分析:1. 年輕態圈層的產物早期貼上「高知經營社區」社區標籤的知乎在運營幾年後,為了吸引流量和活躍用戶,犧牲內容的專業度換取來了用戶。
  •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十年大事記」視頻給你答案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有人用「措不及防」「痛惜」和「艱難」來做關鍵詞,但更多人選擇用「創造」「好奇」和「美好」來形容。12月14日,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
  • 知乎公布十年盤點:包含超4400萬問題和2.4億回答
    藍鯨TMT頻道12月16日訊,近日知乎在十周年之際發布了一系列「十年十大」盤點,包含十大知乎梗、十大知乎腦洞、十大知乎故事、十大領域問答四個不同名單。十年來,知乎聚集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內容遍布各領域和專業。其中,十大知乎梗包含謝邀、剛下飛機、實名反對、細思極恐、小透明、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鏡像問題、以上、如何評價、什麼體驗等流行語言和句式。2019年12月,「知乎宇宙」話題被用戶創建,目前已包括761個問題,已擁有全網熱度與知名度,成為了網友們喜聞樂見的知乎原生梗。
  • 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向上的答案
    「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十年見證 光榮與遺憾  「十年大事記」視頻從多角度記錄中國十年內的高光時刻,見證發展和進步。天宮一號、二號升空,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北鬥三號開通,天問一號發射成功;莫言、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中國女排再獲世界冠軍....。。
  • 知乎十年:有多少答案,穿越了時間?
    知乎也是憑藉專業、深度的社區內容開始為大眾所了解。 這個回答就此成為了知乎神話,被各個網站轉發,他的收益率可能會讓各種投資貼分析貼汗顏。 這個故事,想必不少人有所耳聞。 但這,只是這個故事為大眾所知的前半部分。 他其實還有後半部分。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以問答社區起家的知乎,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知識分享的生態體系。面對大眾化過程中高知流失、用戶下沉的現象,該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面對用戶付費轉換率不高的現象,該如何做到「先富帶動後富」?面對價值稀釋,信息噪音,該如何做到「有問題,上知乎,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