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天長鎮王家大院,天長鎮保存最好的明清時期古庭院建築,就連康熙都曾住過
[2020年10月6日(周二)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北關村]
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
井陘民居以牢固著稱,民居文化極具地方特色,歷代形成的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建築風格不同,上房高於廂房,東房高於西房,有廳堂四合院、連鎖四合院、套進四合院、居高臨下的三截四合院之分,最為典型的是天長鎮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一處建築考究的古庭院,飛簷鬥拱,氣派非凡,是井陘縣現存最完整的古民居。據說,當年康熙皇帝西巡「駐跘井陘」時,就住此院。孫中山去山西路過井陘也曾在這裡居住。
明朝末年,山東博興知縣王漣在退休之後,回到了老家井陘,在天長建宅安居,頤養天年。王漣所建的就是最初的王家庭院。
後來經過清代、民國時期的不斷擴建,成為如今佔地面積15畝,內部房間160多間,由8個古院落、一處花園、一座1952年建成的小禮堂組成的大庭院。
王家大院,門首為遮屏式直柱暢簷大門樓,高暢明快,怡心悅目。進門後就是被南北(縱)方向的甬道與東西(橫)方向的小巷分割成的8個小院落,庭院處在居中的位置。
走入其中,廊柱引繞,房屋縱橫交錯,院中有院,院院相通,迴旋曲折,每院自成一體,如同迷宮一般,布局非常的精緻巧妙,均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風格。據說從空中俯瞰,房院巧妙地構成了一個「囍」字圖樣。
正房石階高臺,青磚碧瓦,古樸壯麗,門窗欞格,玲瓏剔透。
下圖就是條縱向甬道,右側是進院的大門,左側是進南院的小門,門兩側有「磚雕」,門前有「百壽圖」磚雕。甬道的盡頭是北院。
100個篆體「壽」字,兩側有對聯「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據這裡的老人說:「王家大院」原本為郝家大院,始建於明末。郝家後人因吸食大煙,致使家道中落,將這座宅邸出售。後幾易其主。每一次更替,都在原有府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拆除和擴增。這也是這座府邸建築中西合璧、建築特點多樣化的原因。
民國時期,井陘王家已經成為天長鎮一帶的巨富,王漣的十一世孫王景嶽就住在保留至今的這座大院裡。
王景嶽原名王孟鵬,是井陘頭號地主兼資本家,早在1935年王家已成為巨豪,擁有土地1500餘畝,宅院20多處,並有商號300多處,遍布京、津、保、石、陽泉、太原、西安等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景嶽投靠了日本侵略者,1937年10月任井陘縣維持會會長,1938年2月任井陘縣偽縣長,直至日本投降。
王景嶽效忠日本侵略者,充當偽縣長八年之久。在這八年中,王景嶽用井陘人民的生命、財產贏得了日本侵略者的歡心和信任,1943年被華北日偽最高司令部嘉獎為「模範縣長」。
日本投降後,王景嶽不但沒有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把保安團一千一百餘人和其他偽組織人員改編為國民黨先遣軍第八旅,自任旅長。
後來,由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王景嶽被國民黨軍統局逮捕,關押兩年多後獲釋。王景嶽被釋放後,深知自己血債纍纍,便潛居在北平。
1949年1月底北平解放後他如同喪家之犬,開始了流亡生涯。1951年9月17日,王景嶽在甘肅天水被捕,第二年3月執行槍決。就這樣,大漢奸王景嶽走完了他罪惡的一生。
至今,王家大院還有一條400多米長得黑漆漆冷颼颼的地道,這個地道直通到王景嶽在城中偽縣長的辦公室。據說當年王景嶽逃避追捕,就是靠著這條地道逃出了井陘。
從1947年開始,王宅就成為井陘縣委辦公處。解放後,井陘縣人民政府也在王家大院辦公,一直到1958年縣政府遷到了微水鎮,天長鎮才告別了井縣的政治中心,王家大院便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囂,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