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王小波《黃金時代》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王小波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沒有組織,不混圈子,卻被譽為「文壇外的高手」,也被稱為「喬伊斯和卡夫卡」的結合體。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23年前的王小波,直到離世那一刻,都寂寂無名,無人問津。當時是1997年的一個深夜,王小波慘叫2聲,但沒有一個人回應,在痛苦和不甘中,一個天才孤獨離世。
為何說痛苦?因為他在彌留之際,突發心臟病,把頭磕破了,牆上白皮也咬下了幾塊,他的指甲裡還塞滿了牆屑,可是,身體疼痛沒有絲毫緩解,最後,他倒地死亡。據他的鄰居描述,王小波當時面頂南牆,身體呈弓形,渾身冰冷。
他姐姐說:他忍受多少悲痛,只有上天知道。
是的,他死亡時,身邊沒一個親人,當時妻子正好在英國訪問,和他遠隔重洋,對他的情況一無所知。
為何說不甘?如果是完成了使命,然後離開世界,生命還算圓滿,可是,王小波在離世那一刻,他前前後後寫了近20年才發行了6000冊的《黃金時代》還沒賣完!
《黃金時代》這本書,可以說耗費了王小波畢生的心血,王小波說:「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它是我的寵兒」。
01 性描寫太多編輯冒險出版
1991年,王小波的導師許倬雲向《聯合報》推薦了《黃金時代》,後來這本書獲得了第十三屆《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大獎,拿了25萬新臺幣獎金,還得以在臺灣出版發行。
雖然《黃金時代》得了獎,但在真正出版時,卻舉步維艱。了解過《黃金時代》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鋪天蓋地的性描寫,把情色描繪得像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這在現在看來,沒什麼,但在當時,卻遭到退稿等重重阻力。
當時香港出版社在出版這本書時,就特意把《黃金時代》改成了《王二風流史》。他們看到書裡大量的性描寫,覺得這是一本描寫「風月」的書。王小波很無奈,他文學中的性描寫都是為了情節服務。
後來在內地出版更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礙,首先是《人民文學》的朱偉編輯,他看完後,就把稿件退給了王小波。王小波不甘心,他到處找人推薦,可是,得到的答覆都是:你的小說很精彩,但現在不方便發!
華夏出版社的趙潔平說,她第一次讀,就極度興奮,書中大量直白的性描寫,讓她讀起來酣暢淋漓,而對人性的反思和對生存狀態的反抗,又讓她嘆為觀止。
她讀完後,決定了不管如何,都要把這本書出版。還趁總編外出的時候偷偷把《黃金時代》出版發行了。但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總編知道後,對趙潔平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她壓力山大,大病了一場。
直到1994年,《黃金時代》終於在內地出版,但是卻被限制不能進入正規發行渠道,不能打廣告。王小波不得不找整捆的書去找批發商,拜託他們幫忙賣書。
他還親自拿著一摞摞的書,走街串巷去推銷,但是,賣了3年,直到1997年王小波離世,6000冊的印數還沒賣完!
02 王小波死後4年大賣20萬冊
但神奇的是,1999年,在王小波離世第2年,卻出現了「王小波熱」,他的作品《黃金時代》也一下爆火,一下就把庫存清空了,還供不應求,一時間洛陽紙貴。趙潔平的堅持,王小波的奔波,終於得到上天的青睞了。
《黃金時代》究竟講了什麼呢,竟然受到重重阻撓,卻又受到萬千讀者的喜歡?
其實是一個荒誕不羈的情愛故事。
說《黃金時代》是一個愛情小說,一點都不錯。換另外一批名字也是完全可以的:我的知青生活;下鄉生活裡的女醫生;文化大革命與我的初戀;雲南往事;21歲那年的初戀;那遠去的女醫生等等。諸如此類吧。都挺好。擱現在放在網上,假以時日,指不定也會是一個大IP。
故事就發生在王二"下放"雲南的日子裡。那一年王二21歲。他想愛,想吃,還想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朵。他腰傷難忍,找到十五隊的美女醫生陳清揚看腰病。看完便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半個小時後以後陳清揚下來找他,跟她討論自己被人說成破鞋一事。
於是陳清揚為了驗證自己不是「破鞋」,就找「王二」給自己證明。可是,王二雖然長相奇醜,但人小鬼大,他反其道而行之:既然證明不了你是破鞋,那就證明你是破鞋。
王二擺出了偉大友誼的論述,陳清揚被偉大友誼的說法迷住了,也和他發生了「偉大友誼」,成了名副其實的「破鞋」,後面,隨著他們多次發生不可描述的關係,陳清揚還愛上了王二。
還陪著王二在僻靜的山上住了半年多。然後下山接受各種批鬥。文革結束,各自散去。二十年後他們重逢,再一次建立「偉大友誼」。從此,王二再也沒有見過她。
本來可以對他們所發生關係的場景和情節一筆帶過,就能省去很多爭議,可是,王小波卻劍走偏鋒,把陳清揚、王二的情愛場景,描寫得太過直白,甚至是可以用淋漓盡致來形容,這讓人一度認為這是一本「黃色小說」!
其實,王小波是想通過這種大膽的性描寫,揭開被壓抑的情愛欲望的遮羞布,從而對荒誕的現實進行批判和諷刺。但是這種觀念太過超前,人們難以接受,許多出版社也拒絕出版,直到後來人們看到它背後隱藏的深意時,才把它奉為「神作」,爭相搶購。
因為《黃金時代》大獲成功,出版社乘勝追擊,接連出版了王小波的《白銀時代》、《黑鐵時代》,與《黃金時代》合稱《時代三部曲》,銷售量也非常火爆;2001年,《時代三部曲》加印10次,印數20萬冊,一上市,就銷售一空,王小波從此火遍了大江南北。可惜的是,斯人已逝,再也無法看到這種盛況了!
03 為何那麼多人追捧王小波?
王小波之所以特別,是和他所處的年代和國家的語境相輔相成的,許多時候他說的只是常識,但因為在那個語境裡,使人更有回顧的興趣。
王小波的熱度非但沒有隨著他的去世的消退,反而成為後來青年追憶的對象。他的文字不僅出現在紀念日當中,也活躍於輿論場的公共事件,仿佛王小波沒有死去,依然用他的筆冷峻地劃開事件的謊言。
這是他和魯迅相似的地方,魯迅希望自己的雜文速朽,可他的雜文穿越百年,卻比當下的時評家還要一針見血。王小波亦然,他的文字雖不如魯迅般令人脊背發涼,但他自由底色的智性表達,和魯迅一樣直刺人性。
我們來看看大佬對王小波的評價:
王朔說:王小波要是活著,他比我厲害,但這不意味著我不好,我們交相輝映吧。高曉松說: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行第一,而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魯豫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詭異的力量,它有一種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癒合力,喚醒能力,改變了我的一生。
對於我而言,我一開始看《黃金時代》,也像很多人一樣,把它當做小黃書來看的,可是,看過第2遍之後,才了解性描寫的背後,是對荒誕現實的反叛和嘲諷,寫完這篇文,我覺得需要去讀第3遍,才能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魯迅和王小波的雜文不會速朽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分析不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追究到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習性、這個社會的組織結構,他們追究的是事情重複發生背後的必然原因,他們的筆觸也不為迎合熱點情緒負責,而是他們眼中的那個真相。正是這種對真的冷峻眼光,讓他們的雜文超越熱點的局限。
你在讀第1遍王小波時,你可能會大笑;讀第2遍你會大罵;讀第3遍你會大哭;讀第4遍時,你會大悟;讀第5遍……總之,好書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讀過的網友評價:王小波的文字有穿越時空的魔力,既超凡脫俗,又與我們聯繫緊密,既荒誕又真實,既汪洋恣意又收放自如,男女通吃又自成一體,既能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又能給我們帶來精神的啟迪,每個國人都應該讀一讀天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
你讀過幾遍了呢?還是現在還沒開始讀?如果是,可以買一套來讀一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