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驚心動魄!70後夫妻自駕破冰船無補給航行,抵達南極

2020-12-14 瀟湘晨報

2020年1月16日,歷經5年的籌備,張昕宇梁紅駕駛著「北京號」破冰船,由中國啟航,前往地球的最南端:南極羅斯海。在完成了三個月的無補給極限航行後,侶行夫婦帶領團隊終於克服了無數困難,抵達最遠的地方,並成功返回家鄉。

今晚21:20,這趟驚動人心的旅程終於要被搬上螢屏。節目的資深編導爵爺,將自己對侶行夫婦多年來的所知所感集結成一篇手記。這裡既有我們熟悉的故事,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節目即將開始,讓我們以此文回到侶行故事的開端……

1從南極到南極

又一次錯過南極 。

為什麼要說「又」呢?2013年第一次認識張昕宇、梁紅的時候,正趕上他們自駕帆船去南極中途回國辦籤證 。

我當時就澎湃了,舉手自薦說:「哥,船上缺人嗎?能吃苦會遊泳沒牽掛,捎帶上我吧?」

老張笑著禮貌推辭:「下回,下回。」

只能在視頻裡看著他們駕駛著一葉帆船,穿過「殺人西風帶」、穿過沉船墓地、穿過滔天的德雷克海峽,抵達南極,完成婚禮。那時,只能遠隔萬裡地在心裡默默送出白頭偕老的祝福。

這個事情的本身聽上去很浪漫很驚天動地,卻似乎與外人無關。

於小裡說,這只是個讓人豔羨的浪漫愛情故事,用驚天動地的遠航來陪君走天涯,醉笑三萬場;是多愁善感的女孩會為之落淚的橋段;是熱血男生看了會澎湃地幻想自己將來得有這麼一出。

那句「下回」,本只當是一句客氣婉拒,夢想之地南極,終究只是夢想。

沒想到幾年後,又有了可能。

2018年,一艘破冰船停靠在天津港,老張站在甲板上,說出了再去南極的計劃。

而這一次,從他的眼神裡我能讀出來,與上次的意義完全不一樣。與個人夢想無關,與小我無關。他有著更宏大的訴求,有著更普世的表達。

2我們的哥們兒270

我認識這個男人八年了。

和許多人一樣,在各種文章、視頻裡,聽過很多遍他和梁紅的故事。我們夢想中此生該活成的模樣,這個胖胖的北方男人都實現了。

他們兩口子離我們很遠。

縱馬槍林彈雨,揚帆驚濤駭浪,比翼憑虛馭雲,攜手仗劍天涯……這是我們還曾少年時,做過的江湖人生夢。

他們又離我們很近,沒有鮮衣怒馬出場自帶BGM,沒有傾城顏值站那兒就吸粉無數。素麵朝天,宛如平凡你我。

只在輕描淡寫間,他們做了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的所作所為、步步點點,又都是在代為映射我們夢想中的樣子啊。

我們在看著侶行,我們在看著他和她;也是他和她在侶行,在帶著我們一起,走進曾夢想過的生活場景裡,用視覺拉動觸覺,去觸摸那遠方世界,去感知未知人間的模樣,並維持夢想和熱血的溫度啊。

網際網路上、各種報導裡,有過他們的各種形象和定義。

作為朋友角度,我覺著自個兒對於他們,有著更為親近、切膚的理解,也能夠很忠實的表述出來。

3曾經的「後浪」

張昕宇生於1977年,那時正是近代史上第二波「後浪」自由奔湧的年代。(第一波是「五四」時期的民國,第三波是B站剛剛定義的時期。)

這個北京少年,成長期天時地利都不給力。剛成年就遇上車禍斷腿,影響至深的父親早逝,想參軍吧又早早退伍,白手起家掘到了第一桶金吧,很快就沒了像大夢一場。

在特殊歲月裡,起落之間,張昕宇汲取了那些伴隨他至今的性格特質:踏實、敢想、肯幹、認真、嚴謹……以及,仗義、性情。

這些特質,讓他和梁紅在世紀交接的當口,成了新時代的弄潮兒,成了世俗主義裡的成功人士。

然後就是超脫世俗的「十年之約」了,五年準備,五年出發。這才有了我們在視頻網站上看到的《地球之極·侶行》、《侶行》系列節目。

夫妻倆攜手闖天涯,散盡家財萬貫,換著各種交通工具,圍著地球轉,買個太陽不下山。

關於「侶行十年」,以及他們這十年的變遷,在這兒就不贅述,此前的一篇文章《「我這輩子太失敗了,居然沒有見過英雄」》裡,也還算詳盡的解讀。

在這兒,想更多的聊聊鏡頭之外的,生活裡的張昕宇、梁紅。他們一起做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兒,他們似乎並不當做什麼了不起的事兒。他們有很多英雄式浪漫主義的行徑,動機卻質樸得難以置信。

隨意地在路邊蹲下,聊起小時候拆車改裝、直升機掛鞭炮;

擼著串兒,就是索馬利亞一個來回、火山上下一個翻滾;

7個月顛簸兩萬公裡漂泊,就為結個婚,理由是小時候吹過的牛咱得實現;

烽火燎原卻執意穿越中東,只因為電視上沒說明白、書裡沒講清楚想去親眼目睹;

開隨時會掉鏈子的退伍飛機環球飛行,原因是環飛記錄裡,沒有中國人駕著中國飛機的名兒……

4普通市民張先生

到現在,掛在他們名字前面的名詞有很多,環球探險家、旅行家、偶像,甚至英雄。

這些身份毋需我再去過多著墨,我並不想在筆下把他們的形象描述得太過偉岸。

我們崇拜超級英雄、嚮往傳奇人生。可是,會得意小摩根愛你3000次的鋼鐵俠、和喜歡的女同學說話會緊張侷促的小蜘蛛,才是擊中大伙兒心弦的那一面啊。

圖片源於網絡

節目裡的幀幀畫面,上天入海、行遊四方的侶行夫婦,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形象。鏡頭之外的熱心市民張先生和愛笑梁女士,或許更能讓我們了解侶行的本質。

有人說每個人的人生是一本書,只是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精彩紛呈。好吧,他倆的人生得是好幾部精彩紛呈的書了,驚險、刺激、熱血、情感,正能量元素,一個不缺。

要拍電視劇的話,估計八季十六集不一定能夠完結,還保證內容硬、節奏緊、能量滿,還步步驚心。

這是在鏡頭前和舞臺上風雲輕淡、侃侃而談老張、梁紅,鏡頭下他們也曾疲憊無神,也曾想賴床不起,也曾崩潰痛哭,也曾想並肩安靜地在郊區看一場日出。

我見過硬漢張昕宇,在滔天海上抱著昏厥的梁紅痛哭的時候,也見過性格完美的梁紅,在隊員衝動造成危險的時候氣急敗壞的樣子。

張昕宇有在高談闊論,突然沉默的時候;梁紅也有孜孜攻讀、抓耳撓腮的時候。

喜歡熱鬧的張昕宇,有時候可能會希望除了球球外,真有一個人喊他爸爸;處事冷靜的梁紅,當然也會想除了露露外,能有個熊孩子來膝下承歡。

5被迫的強迫症

張昕宇的最大優點是,無論在多複雜的情況下都很冷靜;缺點是很多時候撐不住了依然在強撐。

梁紅的最大優點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很冷靜,缺點是沒有缺點。

因為心裡有底,以及責任,所以冷靜。

而怎麼做到心裡有底,就是大量準備工作的累積。十年來,他們能夠走這麼遠,雖屢有坎坷驚險,但總能平安歸來。這不是主角光環,雖然張昕宇說是因為「我們壞事做得不多,老天不收」。

實際是他們熬著做了無數的準備,把時間掰碎了使喚,每天睡了三個小時還嫌奢侈,步步慎微的答案。他們堅信和踐行,做好完全準備,才能平安走一段險途。

他們倆成了各種技能證書收集者。汽車、摩託、帆船、飛機等的各種駕照;潛水、攀登、戶外救援、機械修理、信號處理等技能儲備。

除了搞清楚帆船上的幾萬個接口線頭、破冰船和飛機上的上千個操控按鈕、線路外,他們還在心理上做著各種最直觀刺激的適應。

航海前看著各種海難、沉船事故備忘錄;自駕環球飛行前,每天都在睡前看幾部空難紀錄片。

愈真實,愈謹慎。

真實的事故從來不會讓人猶豫止步,只會讓後來人吸取經驗教訓,勇敢而踏實地沿著滿地殘骸再往前走一步。

6走不完的長路

破冰船南極行計劃開始後,這個龐然大物方方面面都在透支著張昕宇的心力。

曾經試過勸他,說要不歇一歇吧?在很多場合,有人說感謝張昕宇、梁紅,給他們帶來了侶行,帶來了地球之極,帶了遠方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和力量等等。

二位的答案一直未曾變過:不,是我們得感謝大伙兒,其實侶行的能量場是相互的,正是因為大伙兒的受到的積極影響,大伙兒的鼓勵和祝福,他們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

這大概是最純粹的「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吧?倒不是什麼利慾趨使,他們選擇了出走之後,體驗到了徵途萬象,看到了前方百態;再回頭看看身後已經是無數人的灼灼目光。

我心本狂野,世人願共赴,那麼他們就想全心驅馳。

他們的存在,讓我們收到了無數讓人感動的故事。除了他們遇到的鏡頭前的,還有在各地屏幕前的。

那些八十多歲渴望再去看看世界的老人,那些仍在學校對明天充滿期待的大學生,那些腆著肚腩繫著領帶落淚的中年人,那些身懷六甲仍興奮不已的孕婦,那些渴望遇到一個自己的270攜手闖天涯的女孩,那些普者黑山區小學裡那些渴望遠方的孩子,那些監獄裡開始反思曾經和規劃將來的囚犯……生活平淡渴望改變的普羅大眾。

在許多線下分享會現場,那些陌生人的面孔、神態和感受,我記憶尤深。

這些人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每一個在張昕宇、梁紅那裡所獲得的影響,都十分明顯地凸顯出來。

張昕宇、梁紅當然也能感受這來自五湖四海的赤誠。梁紅說:這可能就是侶行的意義吧。所以,咱們別歇了,不能停。

7

別散

從2008年動了念頭,開始著手準備,2012年出發,到2020年破冰船南極歸來,已經整十二年。

我偶爾能想起和寫下他們路上的一些片段,卻無法算出他們已經走了多遠,沒有留意他們多少次徹夜不眠,錯過了多少次老張也眉頭緊鎖、梁紅也斂住笑容的時候。

這些年裡,他們在自己人生履歷和記憶庫裡,存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瞬間,也給世人展現了許多聞所未聞、此生不一定得見的畫面。

但是在這些年裡,他們也在承載著無法安眠的長夜,腳欲靜卻心不止的糾結,身體極限叫喚著站住的不肯停歇,還有歲月催人不再年少,在和時間賽跑的決絕。

老張不老,老張會老。老張不老,老張在老。

男人心裡最軟的那個坎兒,是離別生死和歲月飛逝。

八年前《侶行》裡,那對兒穿著防彈衣坐在武裝車裡跑在摩加迪沙街頭的中國情侶,到如今站在中國第一艘民間破冰船甲板上的夫婦。

他依然如當年那麼胖,臉上的不服、倔強,變成了憔悴、滄桑,頭上也有了白髮;她依然時時刻刻笑著,以前利落的短髮已經長了被帽子蓋住,曾機靈的臉頰現在多顯穩重。

他依然能把摩託車當飛機開,但是言語之間再也不似當年對著鏡頭說「猜猜我在哪」那麼輕快。她依然嘻嘻哈哈地笑百事拿捏得剛好,但是經常笑著笑著眼淚就出來了。

幾秒鐘的快速切換展現出來的是幾年的飛逝時光。

十年過往,而那些畫面在重述時光的同時,也把無數的往事再推上心頭。

火山口的生死相託,帆船上的過命堅守,槍口下的攜手穿越,天空中的點頭意會……他們和我們,不知不覺已經一起走過了這麼多年。

到這個時候,愛上侶行,愛上張昕宇、梁紅,已經完全不因故事精彩與否,只因他們在替我們倔強行走。

他們依然沒有止步,仍在準備著下一步。既擔君憂,又莫勸君休。只願大家已經一起走了這麼遠,千萬別散。

8「教父」

在我的心裡,人的精神層面如此分級:小我,大我,苦行,普世。

現在想想,剛好和張昕宇、梁紅在《侶行》和《我們的侶行》之前五季的狀態相吻合。他們的關注層面和行動落腳點,已經到了最高的那個層面。

到《地球之極·侶行IV》,破冰船南極行,在普世的層面上,更是多了些大義和「教父」的味道。

所謂大義,以個人之力,助力家國科考之宏願。其實在三年前,張昕宇梁紅自駕國產運-12飛機完成環球飛行後,效當年常香玉大師,將飛機捐贈給中國航空博物館時,身形已然凜凜。

此次破冰船奔赴南極,助力科學家南極科考,更是一次個人大義的誠意表達。

「教父」這個詞是我說的,張昕宇說應該是老師或者導師。從他和梁紅兩個人的「侶行」,到所有人的「我們的侶行」,再到《地球之極·侶行》,他們一直很在乎這個概念,他們想讓那些腳步能同行的人,和目光、思想在同行的人知道,我們一直都是一起前行。

這一次的破冰船,終於有一些年輕人一同踏上了這艘「夢想方舟」。張昕宇的初衷,就是幫助這些人完成的夢想,也渴望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和侶行經驗、心得,能夠給到年輕人們積極的影響。就像師生傳承,由我及彼,至烽火繚繞。

其實,從有第一個追隨者開始,侶行就可以說是我們的侶行了。而從他們開始積極影響到第一個人開始,他們已經是英雄了。這是曾在「侶行十年」完成的節點,寫下的一段話。

有機會長時間與他們接觸,我個人也有著最設身處地的切膚之感。在我的觀感裡,我來自於偏遠的山區,摸爬滾打許多年後,才能和一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然而內心深處那種打小出身環境所攜帶的不自信感,始終如影隨形。一些事情上眼界的短淺,一些節點上胸懷的狹窄,讓人無處遁行。這種鴻溝是沒法否認也很難消弭的。

而張昕宇、梁紅和「侶行」的存在,他們打開的這個看世界的眼睛,正是能夠讓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和下一代的孩子們,不再局限於眼前方寸間,能識得天地遠,敢夢想更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影響,讓他們有機會來縮近,甚至跨越這道鴻溝,並升華一個原本不太可能的自我。

On The Road,To Be a Hero。

9在人間

一場疫情,我終於還是錯過了南極。而張昕宇、梁紅,在這個時代停滯、全球封鎖、以鄰為壑的節點,像艘末日孤艦一樣,依然倔強地往南極破冰而去。

99天的萬裡遠航,我甚至無法想像百日無法補給,張昕宇、梁紅是如何抵達南極,又成功將所有人安全帶回祖國的。

兩周前的侶行小院,跟張昕宇靜坐閒談,我說:「張哥,說說這一路吧。」

他停了一會兒,說:「我做到了。」

看著他滿臉疲倦的樣子,我沒有再多問。有記者來了,張昕宇喊了一聲梁紅,兩人收拾了一下表情,笑著坐到了攝影機前。

我靜立一旁看著採訪,他們依然如八年前一樣,輕描淡寫地講述著這趟困難重重的破冰船南極之旅。

那將又是一篇讓人激動的報導,他們倆又一次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的腦海裡那會兒也開始構思這篇文章,但是我腦海裡想到的,卻全是他們如你我脆弱、煩惱、掙扎,跌倒再倔強裡帶著堅持爬起來的時候的樣子。

前一段時間科比空難離世,舉世哀悼。曼巴精神之外,我想起的不是洛杉磯凌晨四點的樣子,是他退役前的那部紀錄片裡,他一次次跌倒的時候。

四年前,利物浦的傳奇隊長傑拉德退役,著名KOP、評論員詹俊動情地說道:「是的,傑拉德過往他曾經摔倒過,他曾經滑倒過,他曾經自擺烏龍,他曾經回傳失誤,你們可以嘲笑他,但,那些失誤,都是他從雲端跌落凡間的瞬間,大家看一看,看看傑拉德,想想自己,或許是這些跌落凡間的瞬間,讓傑拉德拉近了和我們這些凡人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覺得他是那麼的親近。」

今晚21:20,鎖定東南衛視《地球之極·侶行Ⅳ》破冰船南極行!我們一起侶行!

【來源:福建新聞廣播FM1036】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國首艘民間科考船從舟山首航南極,掌舵的是一對夫妻
    我國首艘民間科考船從舟山首航南極,掌舵的是一對夫妻 2020-01-16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乘風破浪、浩蕩萬裡,《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詮釋極致...
    而現實中,有這樣一群人在2020年用了99天,航行15300海裡、探索海洋極地,真正完成了一件乘風破浪的事兒。年初,東南衛視《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以下簡稱《破冰船南極行》)團隊吹響了啟程號角, 義無反顧地地破浪前行、一路向南;年中,經過節目組緊鑼密鼓的剪輯製作後,《破冰船南極行》正式與觀眾見面。
  • 為何科考隊去南極要乘破冰船,而不具備破冰能力的遊輪也能抵達?
    大陸人類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對於病毒,一方面只要給科學家充分的時間,可研製出相應的疫苗;另一方面冰川消融病毒復活並非朝夕之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也需自知創造條件去延緩這個過程的時間冰川3.為何科考隊去南極要乘破冰船,而不具備破冰能力的遊輪卻能輕鬆抵達?
  • 25000海裡,二戰中蘇聯無武裝破冰船竟在敵軍襲擾下完成環球航行
    此後,護航的軍艦們預祝破冰船和油輪有個"愉快的航行"後開始返航。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後,船隻開始停泊。之後蘇聯駐土耳其海軍武官海軍上校羅迪奧諾夫向土耳其方面通報了航行情況。告訴對方這是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決定,破冰船和油輪任務是突破封鎖到達賽普勒斯法馬古斯塔港(Famagusta)。到達那裡後,油輪將接受盟軍指揮部的調遣,破冰船則會駛向遠東。
  • 駕駛一艘破冰船,侶行夫婦五年花一億圓夢南極行
    從駕駛越野車、帆船、飛機、坦克全世界侶行,到這次自購自駕破冰船去南極,張昕宇、梁紅這對兒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牛戶外人物」的夫妻檔,出門的動靜是越來越大了。 從北極到南極,從承諾到夢想 2013年7月4日,上海關。 七八個朋友,拿著一瓶香檳,倒滿了各自手裡的一次性塑料杯,站在碼頭舉杯,為張昕宇、梁紅即將開啟的自駕帆船去南極的婚禮餞行。
  • 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後 我國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開赴南極洲
    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後 我國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開赴南極洲 2020年01月17日 11:09:53來源:舟山日報  昨天下午4時,我國首艘民間籌資購買的南極科考船「北京海洋領導者」輪在普陀臺貿物流中心碼頭完成食品補給後出發前往南極洲考察。
  • 南極漂遊33天後被拒絕靠岸,他是怎樣回到深圳的
    不久前,韓錦生乘坐破冰船去到南極,在漂遊33天後,計劃在阿根廷靠岸。然而受疫情影響,阿根廷宣布對外關閉國境,破冰船只能繼續北上尋找登陸點。而靠岸後,他還面臨口罩短缺、酒店停業、多國航班停飛的困境。即使已走遍全世界的他,向記者談起這段經歷時仍覺「驚心動魄」。
  • 夫妻賣掉北京10套房,環球旅行10年,如今又花1億買破冰船去南極
    然而,有一對夫妻卻偏偏做了所有人都想做的事,他們曾經是億萬富翁,但是卻拋棄自己手上的東西,開啟了自己的環遊世界之旅,這一「玩」就是10年。梁紅和張昕宇是一對青梅竹馬,高中畢業後,梁紅去上了大學,而張昕宇則去了部隊當兵。退伍後,張昕宇沒有選擇部隊分配的工作,而是拿著2萬的退伍費開始做起了小生意。兩人家境其實都不富裕,所以張昕宇對錢有較強的執念。他什麼生意都幹過,開過修理鋪,菜市場賣過菜,開過餐館。他們的第一桶金,是賣自己製作的豆腐機。
  • ...幾個億環遊世界的侶行夫婦來寧:一直在路上,重回南極助力民間科考
    2010年,她隨國際救援隊前往強震後的海地災區,在險象環生的廢墟中完成醫療救治任務。 侶行夫婦張昕宇、梁紅,在2015年更是率團隊自駕驅車重走絲路,沿途穿越了全球80%的戰爭國家。他們對戰爭與和平有著深刻的切膚體驗。
  • 獨步南極|中國青年探險家溫旭10日成功抵達南極點,刷新世界紀錄
    北京時間2020年1月10日凌晨1:50,中國探險協會會員、青年科學探險家溫旭成功抵達南極點,創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成為首位從南極海岸出發、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的探險者。這是世界極地探險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 花上億元購買破冰船,270吹響「侶行」集結號
    而就在270夫婦奔走世界各地的間隙,他們正在做著另外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花上億元購買一搜巨大的破冰船。斥巨資買的巨輪有何用途?他們能否駕馭這個龐然大物呢?今晚21:35,深圳衛視《環遊記·我們的侶行》第二季,將為您上演巨輪「馴服記」。
  •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白瀨」號南極科考船和少女們
    作為一型以南極科考觀測為主要任務的破冰船,新白瀨號採用了傾斜角為21°的高強度不鏽鋼破冰船首,可以以3節航速連續突破1.5m(含積雪)的冰層,達到了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頒布的《極地船級要求》中PC-5以上的抗破冰能力(相比較我國的雪龍號只勉強具備PC-6的破冰等級)。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出徵南極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70後夫妻賣掉所有資產,環球旅行10年,後來發現反掙了2億
    然而,偶然一次在網上看到一對70後夫妻,他們變賣自己所有的資產,開始了一段長達10年的環球旅行,回來後發現反而掙了2億。張昕宇和梁紅是一對70後夫妻,他們在汶川大地震後開始重新反思生活的意義,最終決定開始追尋夢想,首先夫妻二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各種生存技能,然後開始一段長達10年的環球探險之旅,讓無數人為之羨慕。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雪龍2號 魏福海:「我們今年是雪龍2號首航南極,是中國自己自主研發的破冰船首航南極,從我們南極考察的裝備實力方面,我們實現了兩艘破冰船一起到南極執行任務,這是對我們考察團的保障能力和大洋科學調查能力,是有很大的突破和提高的。」
  • 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開赴南極洲
    1月16日,我國首艘民間籌資購買的南極考察船「北京海洋領導者」輪在普陀臺貿物流中心碼頭完成食品補給後,出發前往南極洲考察。 據了解,南極考察船「北京海洋領導者」輪總裝載量1900噸,排水量5852噸,外廓長80.70米,內長70.71米,寬度17.22米,深度9.7米,吃水8.1米,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級別最高的破冰船之一
  • 國產萬噸破冰船駛入魔都核心水域,只為紀念這位偉大航海家
    總是在北極、南極等極地進行科考探險的「雪龍」2號破冰科考船這次駛入上海黃浦江水域,是為了參加7月11日中國航海日在國際客運碼頭舉行的開放活動,而中國航海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今年是鄭和下西洋第6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