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旅遊成為時下旅遊界的熱點,各大平臺知名博主都推出自己南極之行的奇趣見聞,也為後來者規劃好了出行路線、話費標準以及旅行注意事項等。
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爆發、蝗災肆虐、火災水災沙塵等自然災害不斷,而前不久南極也測出超越20度高溫的歷史記錄。

隨著南極旅遊熱的興起,不少環保人士呼籲:難道連最後一片淨土都不留給子孫後代嗎?這種聲音是合理的,同時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有幾個問題我們必須得思考關注一下。

1.去南極科考或者旅遊是否會破壞環境?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南極公約》如何限制人的行動軌跡和活動方式,不管旅遊博主說的如何天花亂墜,只要人踏足一片未被開發的自然生態中,且不管你目的如何,無論科考或者旅遊勢必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

南極是一片陸地,與6大洲共同組成了地球的陸地板塊,在南極的科考探險無外乎三個方面:氣象觀測、生物研究和礦床探尋。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地區或者國家,所以進入南極的主體都是為自己爭取未來世界的發言權,當然也帶著一丟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2.南極冰川消融真的會釋放史前病毒嗎?
這種擔憂不是危言聳聽,但也不必過分擔憂。隨著南極20度高溫的出現,很多人擔心冰川消融會釋放史前病毒。長久冰封的病毒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並未可知,感染宿主、致病性等問題還有待研究。

人類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對於病毒,一方面只要給科學家充分的時間,可研製出相應的疫苗;另一方面冰川消融病毒復活並非朝夕之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也需自知創造條件去延緩這個過程的時間,已尋求更多的方法去應對病毒。

3.為何科考隊去南極要乘破冰船,而不具備破冰能力的遊輪卻能輕鬆抵達?
南極一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科學概念,南極是一個泛稱,而我們普通人對南極的印象只是一個南極點。南極可指:南極洲、南極大陸和南極點等,對此我們借用「沃勒斯坦世界體系」來理解南極這個概念,即「中心-板邊緣-邊緣」。

南緯66°33′以南即可成為南極,大多數人到達的僅是針對遊客開放的「邊緣」地帶,比如南極半島裸露的巖石、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塊並不全是冰川消融的結果,只是尚未抵達南極的「中心」地帶。而科考人員則要面對地形地勢更為複雜的區域,所以就需要設備齊全的破冰船甚至核動力破冰船了。


4.如果此生去不了南極你是否會覺得遺憾?
隨著人類活動更為頻繁,南極的生態環境將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普通遊客到達南極的條件將變得更為苛刻,甚至禁止遊客踏足。
亦或許南極環境遭到破壞,昔日風光不再,就如我國的九寨溝一樣,你有是否會覺得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