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嘟,一個熱愛解讀和品評電影的見習影評人。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一言不合就吃小孩的故事,《小丑回魂》。
(本文涉及少量劇透)
電影改編自著名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在1986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死光》,這個故事早在1990年就被搬上了熒幕。
而27年後的2017年,拍攝過驚悚恐怖片《媽媽》的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對其進行了翻拍。
這部成本只有3500萬美元的R級小成本恐怖電影一上映便迅速火爆全球,最終票房達到7億美元,打破多項票房紀錄,並超越了經典恐怖電影《驅魔人》成為影史上最受歡迎的恐怖片,可謂是叫好又叫座。
影片講述了7個青春期的年輕夥伴和每隔27年就會出來作妖的小丑鬥智鬥勇的故事,簡介聽上去略顯俗套,但無論是劇情的跌宕起伏還是電影裡恐怖畫面的呈現,都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念念不忘。也或許是這個故事太過恐怖,就連原著作者史蒂芬金自己都表示,他再也不要寫這樣的東西了。
電影的英文名是《IT》,直譯成中文就是《它》,而電影裡的「它」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先簡要的回顧一下電影情節。
電影一開始,一個小男孩正在雨中奔跑,他穿著一件黃色的雨衣,與身後看起來陰森恐怖的小鎮格格不入,男孩跑到路邊,興奮的將哥哥做給自己的紙船放進路旁的排水溝裡,畫面一轉,紙船順著排水溝,一路漂進了下水道。
男孩想把紙船弄回來,當他看向下水道時,一個叫潘尼懷斯的小丑出現了。小丑用交朋友這樣的說辭加以引誘,當男孩慢慢放下警惕,走近排水溝時,小丑一口咬掉了他的胳膊,把他拖入了下水道。
這個片段估計是很多觀眾的夢魘了,男孩拖著斷臂在雨水中艱難地爬行,卻仍被小丑拖走的鏡頭,曾一度讓筆者在好幾個雨夜都嚇得睡不著覺。
電影的背景是1988年美國一個虛構的小鎮上,小男孩的哥哥比爾無法從失去弟弟的傷痛裡走出來,而他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卻似乎很快擺脫了痛苦,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故事,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平靜的氛圍中拉開了帷幕。
比爾有6個在旁人眼中有些「另類」的夥伴,他們中有的正遭遇著校園欺凌、有的因為肥胖和膚色倍受歧視、有的在強迫症母親的管教下變得暴躁和潔癖,還有的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被迫性早熟,7個人組成了一個「失敗者聯盟」,決定調查比爾弟弟失蹤的真相。
尋找真相的過程艱難並恐怖,小丑為了打亂他們的計劃,分別對每個人採取了攻勢,而作為觀眾,我也在此時終於明白了小丑所代表的「它」到底是什麼?
「它」,是源自於人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小丑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變成每個人心中最懼怕的東西。
(前方高能預警!)
比爾因自己製作的紙船導致弟弟失蹤而心懷愧疚,所以他見到了向他哭喊的弟弟。
唯一的女孩貝弗利,影片中多次暗示她差點被自己的父親性侵,所以她最害怕的是她的父親。
黑人邁克永遠忘不了他父母被燒死的那一幕,所以他在破舊的車庫裡看到了門後伸出的燒焦的手。
本害怕那個被斬首的人,理察害怕小丑滿嘴的尖牙,斯坦利害怕恐怖的油畫,而患有嚴重潔癖的艾迪,則看到了一個麻風病人。
小丑是每個人心中最深的恐懼,面對恐懼,小團體也想過退縮和放棄,但團隊的力量和夥伴們之間的理解和溫暖,讓他們在相互鼓勵中又重拾信心。
電影中有個可怕的設定,只有孩子才能看到小丑潘尼懷斯,成年人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孩子的無助和正在面臨的危險,他們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瘋了。
因為百年前的詛咒,每隔27年,小鎮上就會有兒童莫名失蹤或死亡,大人們卻都選擇了無動於衷,而那些經歷過恐懼卻長大的成年人,則會在這27年中逐漸忘記自己的過去,也忘記自己曾經面臨的危險和恐懼。
小丑曾對七位小主角說,你們可以逃離這裡,就不會再受到傷害。
但孩子們拒絕了,他們選擇戰鬥到底。
孩子們不再害怕小丑了嗎?
他們或許仍然懼怕,但在影片結尾,他們已擁有了直面自己內心的勇氣。
恐懼本身,來自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幻象。戰勝恐懼,也就是戰勝自己的內心。
而小丑所需要吸食的就是孩子們的恐懼,孩子們越害怕,它越喜歡。所以當比爾不再口吃,勇敢的說出自己的心中所想,大聲的告訴小丑不再怕它,小丑便失去了散播恐懼的力量。
雖然困擾城鎮的詛咒依然存在,小丑還會再次甦醒,但孩子們約定27年後無論自己身在何處,都一定會回到這個鎮上,再一次與小丑對抗。
今天的電影解析就分享到這裡啦,如果你看過這部經典的恐怖電影,請在評論區一起討論吧~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