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這是岡察洛夫說過的一句話,確實如此,善於觀察與總結經驗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能」!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抗戰時期,我軍一位將領率隊打遊擊,休息時無意之中發現了落在樹上的一隻小鳥,憑藉自己敏銳的洞察力與豐富的生活經驗, 他馬上判斷出周圍有日軍活動,然後立即下令士兵撤退,結果日軍煞費苦心布置下的陷阱就此「泡湯」!
這位聰明的將軍是誰呢?他又是如何知道附近有日軍的陷阱的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
這位將軍名叫許亨植,是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抗戰時期長期活動在松嫩平原,多次打破敵人將遊擊隊圍殲在根據地的陰謀,並率軍取得了高麗營子、拉拉屯、五道崗、十八層甸子等戰鬥的勝利。
1936年他又率隊遠徵,在北滿的林海雪原中冒著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打遊擊,期間多次重創敵軍,而在我軍遭到嚴重挫折,形勢急轉直下後,許亨植以莫大的勇氣與頑強的毅力活動在敵佔區,大力發動群眾,建立了許多抗日救國會組織,積蓄了新的抗日力量!
總而言之,許亨植將軍是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傑出的黨員,他為抗戰奮鬥終生,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然而如此偉大的一位無產階級戰士,竟然不是中國人
許亨植原名李熙山,朝鮮族,1909年出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李家原是朝鮮的名門望族,李熙山的曾祖父是李王朝的貴族,只是隨著李王朝的「日薄西山」以及日本帝國主義針對朝鮮的侵略,李家開始家道中落,等到了李亨植的父輩一代時,李家已經徹底沒落了。
然而李家雖然輝煌不再,骨氣仍在,李亨植的父親冒著生命危險參加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義兵運動」,失敗後被迫於1913年舉家流亡東北,當時的李熙山年僅四歲!
李家定居東北後,李熙山就改名許亨植,當時李家生活艱苦,依靠一個簡陋的藥鋪維持生活,無力負擔許亨植的學費,但許亨植天資聰穎,幹活之餘刻苦自學,到他十幾歲時,已經精通漢語和朝鮮文,這期間他還閱讀了很多進步書籍,思想日益開放,這成為他日後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礎!
1929年,我黨在東北成立北滿特委,領導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許亨植得知消息後毅然而然投身革命,因為表現出色,許亨植於1930年正式加入我黨,入黨之後,許亨植表現更加積極,策劃反動了「哈爾濱五一」反日遊行,結果被捕入獄,受盡折磨,但他咬緊牙關,不肯透露絲毫與我黨有關的信息!
總之,許亨植是一位信仰極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士,他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他對日本人的痛恨不亞於任何一個中國人,而且許亨植自幼長在中國,長大後又加入我黨,在他的心中,中國也是他的家鄉,他不允許日本人侵略自己的家鄉!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後,許亨植開始領軍作戰!
據《東北抗戰史》所載,「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北滿特委趁機救出了李亨植,隨後李亨植就開始組織抗日遊擊隊,領導反日鬥爭,他先後擔任了東北反日遊擊隊政治指導員、第1大隊大隊長、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政治部主任、第3軍新編3師師長、第3路軍總參謀長等職,這期間他屢立奇功,克敵制勝,威名遠揚,至今東北地區還流傳著許亨植「看鳥斷敵情」的故事!
話說許亨植率隊打遊擊時,經常是哪裡的山高,哪裡的林密,就往哪裡鑽,即便如此,日軍也對許亨植這支神出鬼沒,給他們造成重大損失的遊擊隊緊追不捨,經常封山進行大掃蕩,所以許亨植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在被日軍發現之前跳出包圍圈!
一次許亨植像往常一樣,在對日軍發動突襲後又率隊鑽入了深山,由於戰果比較大,遊擊隊的隊員們難免有些鬆懈,剛進山不久就生火做飯,殊不知附近正好有日軍駐紮,他們看到了遊擊隊做飯升起的炊煙,便派一支日軍前去查看。
當時許亨植正在吃飯,他雖然也很高興,但沒放鬆警惕,一直警戒著四周,突然一隻鳥落在了旁邊的樹枝上,他隨意瞥了一眼,卻發現這隻鳥大有古怪!原來樹枝上的鳥是一隻比較少見的品種,最起碼許亨植自幼長在農村也沒見過幾次,這次恰好就碰到,實在太過巧合,而且那隻鳥身上「油光水滑」,沒有一根雜毛,一看就是被人飼養的。
而在當時那種社會背景下,能有閒情逸緻養鳥的就只有日本人了,所以許亨植據此斷定附近必然有埋伏,於是他立即命令遊擊隊撤退,果不其然,就在遊擊隊撤退後不久,一支日軍包圍了遊擊隊生火做飯的地區,若是許亨植等人再晚撤退一會,他們就被日軍包圍了!
由這件小事我們就能看出,許亨植將軍之所以能夠屢立奇功,克敵制勝,所依靠的就是他敏銳的洞察力與豐富的經驗,可惜如此優秀的指戰員還是在1942年8月3日由於寡不敵眾,英勇犧牲了,當時他年僅33歲!
小結:
據《人民日報》報導:2014年9月1日,許亨植將軍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我們今天能有如此幸福的生活,正是因為有無數像許亨植將軍一樣的革命先輩,他們在抗戰中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鑄就了新中國的基礎!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一定要牢記他們的功勞,時刻緬懷於心!
此外,許亨植將軍細緻的觀察力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掌握事物之間的聯繫,就能無往而不利!
參考資料:《東北抗戰史》《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