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自強藝術團表演《奉獻》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3日報導:「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愛人。」在今晚舉行的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頒獎典禮上,自強藝術團現場表演了《奉獻》,13個人齊心協力,完美展現了阿卡貝拉獨特的魅力。
阿卡貝拉的意思就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經過多年的推廣,受到越來越多上海市民的歡迎,團隊已經從十幾組增加到百餘組。6月2日至3日,由上海市民文化協會指導、徐匯區文化局與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主辦、徐匯區文化館及上海阿卡貝拉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18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舉行。
自2017年起,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將比賽組別分為樂齡組、中青年組與少年組。相較於去年21支隊伍參賽,今年大賽總計30支團隊報名參加,其中以中青年組報名最為火爆,多達23支隊伍參賽,最終共15支隊伍入選決賽。
「一個也不能少,我們是個團體」
15支隊伍中,由上海嘉定區殘疾人組成的自強藝術團最特別。2016年拿下上海市殘疾匯演一等獎,2017年代表上海參加全國的藝術匯演,獲聲樂類一等獎。此次他們走上群文的舞臺,第一次參加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
一般阿卡貝拉團隊在六個人左右,一個人擔任一個聲部。自強藝術團有13名成員,有的視力障礙,有的聽力障礙,有的是肢體障礙。兩個人或三個人擔任一個聲部,本身比較麻煩。擔任主唱的自強藝術團負責人潘慧強說:「一個也不能少,我們是個團體。」有聽力障礙的隊員,聽得見低沉的聲音,但是很容易聲音比較高,需要掌握跟其他人的和諧度,大家就一起慢慢調試聲音的位置、大小等。
「我對他們的要求與其他團隊是一樣的,不是來自娛自樂,是有追求的。他們的付出的要比正常人多的多。」嘉定區文化館輔導老師任冠英是自強藝術團的指導老師,看著他們一路走下來。「他們不僅要通過幫助互相彌補。一般人可以看到譜子就能開始練習和聲,他們要首先要把譜子一句句記在腦海裡,會唱以後再一起和。」6年來,自強藝術團每周一次的訓練雷打不動。任冠英希望以後有機會參加類似的比賽以及培訓,拓寬他們演唱的風格和類型。
圖片說明:KnowHow(儂好)人聲樂團演唱《吟遊詩人》
「阿卡貝拉讓我很認真地對待唱歌這件事」
成立兩年多的KnowHow(儂好)人聲樂團在頒獎典禮上帶來了《吟遊詩人》。成員都是出生或成長在上的「80後」、「90後」,立志為創造更好人聲而努力。在參加比賽前,每周一次的團練增加到兩次,力求將最好的表演呈獻給評委和觀眾。
「阿卡貝拉這種音樂形式,個人的唱功固然重要,但團隊才是核心。」成員之一的張藝原來是玩樂隊的,正式接觸阿拉貝拉只有一年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碰撞,才使得阿卡貝拉魅力特別大。就我個人而言,阿卡貝拉讓我很認真地對待唱歌這件事情,可能小到一個段落、一個音,音準要跟大家融合。可能一個人犯一個錯誤,整首歌都要重來。」張藝說。
上海阿卡貝拉文化交流中心執行長陳午明表示,當熟練的團隊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目前阿卡貝拉的發展已經進入下個階段。我們會鼓勵他們唱屬於中國自己的歌曲,比如民歌、民謠、小調,用阿卡貝拉的方式把屬於我們文化的歌曲改編、演繹,從而誕生出更多的好音樂和團隊,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承,分享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