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貝拉唱響大學校園

2021-01-09 中山網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不打香波樂團在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之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十大歌手大賽決賽中勇奪一等獎。

「緣分讓我們相遇亂世以外,命運卻要我們危難中相愛,也許未來遙遠在光年之外,我願守候未知裡為你等待。」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大學生活動中心,時常會響起這樣一段美妙的歌聲,雖然曲調、歌詞都是人們熟悉的《光年之外》,但仔細聽一聽,卻發現有些不同——它是由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演繹。

2018年8月,出於對阿卡貝拉的共同熱愛,中山學院10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在校學生正式組成了不打香波人聲樂團,他們致力於用人聲演繹各種曲風的歌曲,融合當下流行音樂及電子音樂元素。成立至今,這個樂團多次參加校內外演出及比賽,還曾獲得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之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十大歌手大賽決賽一等獎。近期,記者對樂團核心成員進行採訪,了解了他們與阿卡貝拉之間的故事。

《光年之外》勇奪樂團「首金」

今年大三的羅聖澤擔任不打香波人聲樂團的隊長,他向記者講述了樂團名字的由來。「不打香波就是no shampoo,不用一點兒洗髮劑,散發純天然的魅力,寓意返璞歸真。因為樂團主要演唱阿卡貝拉音樂。這是一種不用任何樂器,靠人聲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方式。」

其實,羅聖澤本人所學的專業和音樂沒有太大關係,但他自小就對音樂充滿興趣,大一時他就加入了校合唱聲樂隊。大一下學期,又隨師兄師姐參加了中山市第一屆校園阿卡貝拉音樂節比賽。他由此發現,純人聲居然也能演繹出這麼飽滿的音樂。

2018年8月成立樂團之前,羅聖澤和師姐宿耀文花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他們憑著已有的聲樂知識,一點一點地把《光年之外》阿卡貝拉歌譜「摳」了出來。「所有阿卡貝拉的譜子都很難找,更別說是中文的。」羅聖澤對《光年之外》情有獨鍾,為此,他和師姐將一小段音樂反覆聽上了幾十遍。這首歌曲後來也作為樂團參賽曲目之一,贏得了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之第十三屆廣東大中專學生校園十大歌手大賽決賽一等獎。

「人聲就是最好的樂器」

不打香波人聲樂團共分7個聲部,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以及人聲打擊樂。要將這麼多聲音完美融合,需要樂團成員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反覆的練習和糾錯。

宿耀文和何泳嵐都屬於樂團的女低聲部,她們說:「人聲就是最好的樂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人聲樂器演奏和諧。」宿耀文說。「成員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磨合,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才能形成一種默契感。」何泳嵐說。

在樂團成立初期,樂團經常會遇到音色和諧的難題。一開始他們有些崩潰,自覺個人獨唱都挺不錯,為何配合出來的效果會不盡人意?通過積極向老師和同行學習,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排練,他們逐步提升,逐漸壯大,現已能夠熟練演繹出12首阿卡貝拉曲目。成員們希望,今後能推出一些原創作品,將阿卡貝拉發揚光大。

李鑫

文章來源:中山日報
責任編輯:龍慧

相關焦點

  • 第四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昨日在滬落幕阿卡貝拉:象牙塔外,路還很...
    7月23日,開展到第四年的阿卡貝拉訓練營首次舉行論壇,全國各地的團隊代表分別交流了這一無伴奏風潮在自己所屬地區的情況。從論壇交流的情況來看,各地的阿卡貝拉的普及面和團隊水準都有明顯提升,東南沿海地區的阿卡貝拉已經從起初完全的校園土壤向社會延伸,中西部地區的樂團從最初的學習技術逐漸向開拓自身個性上發展。但同樣的,缺乏交流、孤軍作戰,以及缺少系統的訓練體系依據也是各方所存在的共同困惑。
  • 2020阿卡貝拉音樂會杭州站,阿卡貝拉了解一下
    2020阿卡貝拉音樂會杭州站,各位愛好音樂的小夥伴們,可知中國現在已經有一股阿卡貝拉風流行了哦!怎麼你還不知道阿卡貝拉是什麼嗎?哦,那怎麼行哦,快來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首先說起阿卡貝拉,你了解這種音樂表達方式嗎?先讓小編跟你簡單介紹一下,阿卡貝拉是一種起源於西方的純人聲合唱音樂形式,它以傳統合唱藝術為基礎,結合現代音樂、樂器模仿、音響技術、肢體及舞臺表現,已成為一項受到全年齡層歡迎的綜合性藝術。伴隨音響科技的進步,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陸續進入音樂舞臺,最典型的當屬搖滾樂和流行音樂。
  • 上海阿卡貝拉音樂大賽 暢享阿卡貝拉人聲魅力
    中國大陸地區首個阿卡貝拉推廣聯盟、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與Vocal Asia 上海阿卡貝拉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組建的「上海阿卡貝拉聯盟」在這裡正式成立!中國大陸地區首個阿卡貝拉推廣聯盟、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與Vocal Asia 上海阿卡貝拉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組建的「上海阿卡貝拉聯盟」在這裡閃亮登場、正式成立!「上海阿卡貝拉聯盟」旨在從專業師資、交流空間等各方面為團隊提供更多支持,期望成為上海阿卡貝拉團隊的堅實後盾,持續推廣扶植團隊成長,廣邀上海市與周邊地區團隊加入,成為華東地區阿卡貝拉最重要推手,讓阿卡貝拉人聲音樂成為上海文化特色。
  • 童聲阿卡貝拉演繹《青花瓷》,告訴你阿卡貝拉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他們用阿卡貝拉的形式來演繹中國風歌曲,既是中西方藝術的融合,又使這首歌曲煥發出了新的光彩。而他們那天籟般的純美歌聲帶給聽眾的更是無與倫比的聽覺盛宴。阿卡貝拉(Acappella)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僅由人聲來哼唱出旋律與節奏,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交響樂以及巴洛克時期的協奏風格,層次感極強,常見的音樂風格為15和16世紀的教堂音樂,亦有無伴奏樂團利用這種形式來重新編排流行音樂。
  • 「上海阿卡貝拉聯盟」落地徐匯
    5月29日,由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上海阿卡貝拉中心共同組建的「上海阿卡貝拉聯盟」,正式落地徐匯區,旨在從專業師資、演出平臺、交流空間等方面,為上海的阿卡貝拉團隊提供堅實後盾。上海阿卡貝拉中心成立於2010年,先後舉辦過阿卡貝拉音樂營、阿卡貝拉全國大賽、Vocal Asia Festival等有影響力的音樂活動。
  • 阿卡貝拉|直擊靈魂,第一聲就讓人失去抵抗力
    強大的編曲、即興創作、多變的曲風、過硬的唱功,再加上阿卡貝拉歌唱形式的加持,PTX用人聲涉足流行樂壇,打破阿卡貝拉固有的傳統,曾獲得《The Sing-Off》第三季的總冠軍,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對阿卡貝拉的關注。阿卡貝拉即無伴奏合唱,它跟單純的清唱並不能完全劃等號。
  • 舊曲新唱,阿卡貝拉將這些老歌唱出了新花樣
    2017年5月,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聯合上海阿卡貝拉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中國大陸首個阿卡貝拉推廣聯盟,旨在從專業師資、演出平臺、交流空間等方面,為上海的阿卡貝拉團隊提供堅實後盾。哆唻樂人聲樂團除了每年舉辦一次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定期舉辦大師班與特色課程,上海阿卡貝拉聯盟還會在年終歲末舉辦交流音樂會,給旗下團隊以登臺表演的機會。
  • 探訪阿卡貝拉「節奏部落」(圖)
    探訪阿卡貝拉「節奏部落」機場路小學 高昕妤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真是個好天氣。我們要去唐山大劇院音樂廳採訪阿卡貝拉純人聲樂團——「節奏部落」。這是中國首支純人聲樂團,完全憑口技的音樂表演,不依賴任何樂器。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記者的採訪活動,我早早來到活動地點。哇!
  • 阿卡貝拉的魅力 這些音樂愛好者都找到了
    在今晚舉行的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頒獎典禮上,自強藝術團現場表演了《奉獻》,13個人齊心協力,完美展現了阿卡貝拉獨特的魅力。  阿卡貝拉的意思就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經過多年的推廣,受到越來越多上海市民的歡迎,團隊已經從十幾組增加到百餘組。
  • 戰疫公益歌曲:原創阿卡貝拉《海霞紅》
    洞頭作家施立松、洞頭文藝工作者陳衛聯合臺灣阿卡貝拉鼻祖朱元雷共同創作阿卡貝拉《海霞紅》,用音樂致敬疫情裡最美麗的堅守,用歌聲為中國加油!阿卡貝拉曲譜阿卡貝拉是純人聲的無伴奏合唱,洞頭憶海阿卡貝拉合唱隊,由30餘名業餘愛好者組成。
  • 21首天籟級阿卡貝拉歌單
    原創 雙雙 印客美學什麼是阿卡貝拉?阿卡貝拉(Acappella),即無伴奏合唱。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並不應用樂器。14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的阿卡貝拉作品以牧歌(Madrigal)最具代表性。17世紀後,受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之影響,西方樂器發展迅速,無伴奏合唱進入了一個消退期。20世紀初,人們開始懷念和諧的純人聲合唱,阿卡貝拉重新流行起來,並發展出近現代的版本。
  • 廣州阿卡貝拉年輕樂團 夢想是唱「經典」
    「不少國際上知名的阿卡貝拉團體都曾經到廣州大劇院進行演出。我平時接觸得比較多。」團長鄭小瑜說,當時想著玩點新鮮才藝,便主動到各個部門尋找唱歌達人,希望組成一個阿卡貝拉樂團。徵集令發出後,演出中心、舞臺技術中心和營銷中心幾位年輕人聚在一起,成立了GOH人聲樂團。雖然人數不多,但也有了男低音、男中音、女中音、女高音的基本配置。
  • 阿卡貝拉在上海生根發芽:「組一個沒有樂器的樂隊並不難」
    6月2日、3日,2018年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星舞臺登場,30支老中青團隊同臺競技,團隊數量與參賽人次較往年大幅提升。與此同時,2日晚,寶山大場鎮文化中心的劇場裡還上演了一場「民歌·純聲」阿卡貝拉專場音樂會,寶山胖可丁人聲樂團用阿卡貝拉的形式演唱了民謠《趕牛歌》,尤其奪人眼球。這個周末,申城屬於阿卡貝拉。
  • 第七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大賽開啟 用人聲唱響青春
    Vocal Asia積極推廣阿卡貝拉音樂,從2011年正式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暨第一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大賽,讓許多樂迷爭相參與;之後與深圳衛視合作,錄製風靡全球的阿卡貝拉選秀節目《The Sing-off清唱團》,一舉將許多職業級的團隊展現在眾人面前。
  • 華中地區首支少兒阿卡貝拉MV《自己》震撼發布
    清唱團以阿卡貝拉為載體,將無伴奏純人聲的聽覺感受與創新的表現形式融為一體,同時也將致力於打造武漢少兒阿卡貝拉文化品牌,助力阿卡貝拉文化在武漢的蓬勃發展。SACC特約講師 壹起音樂 T-music流行鍵盤班講師 凱瑞老師的話: (向上滑動瀏覽) 從接觸阿卡貝拉到今天,已經7年有餘,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常常在思考,孩子們是否可以像我一樣唱阿卡貝拉呢?
  • 記小記者與阿卡貝拉「節奏部落」互動交流會
    記小記者與阿卡貝拉「節奏部落」互動交流會幸福小學三(1)班 李潤佶  「媽媽,阿卡貝拉是什麼?」  「阿卡貝拉是一種音樂形式,就是純人聲無伴奏的一種合唱方式!」……  12月17日,我作為唐山勞動日報社小記者中的一名新成員,與其他小夥伴們一起,迎來了我國首支阿卡貝拉樂隊「節奏部落」的到來,很高興能在樂隊唐山首場跨年演唱會前夕,通過這個形式,與這些阿卡貝拉老師們有一個近距離的交流,了解這種音樂形式,深刻體會他們的堅持與付出!  這支樂隊真是太特別了,老師們一上場就演唱了一首《打虎上山》,哇!這個版本的我可沒聽過,眼睛都看直了!
  • 阿卡貝拉——「人聲才是最好的樂器」
    「最美的聲音是人聲,而最美的人聲是合唱」阿卡貝拉,義大利文稱:Acappella ,意為無伴奏合唱(即不使用樂器伴奏的合唱)。起源於中世紀教會音樂,約出現於公元十世紀。它沒有各種繁瑣的樂器,也沒有特定的伴奏,只用奇妙的和聲和美妙的旋律來演繹豐富多彩的世界,就能給觀眾帶來無限的驚喜,呈現出一種最純淨、最和諧的音樂之美,這就是阿卡貝拉。而提到阿卡貝拉,就不得不與一個特殊的團體聯繫起來,那就是開創無伴奏人聲風潮的始祖天團——史格溫無伴奏合唱團!
  • 當阿卡貝拉遇上《海闊天空》《陽光宅男》...一開嗓就讓你靈魂著迷
    阿卡貝拉不只是清唱、合唱那麼簡單,一個「阿卡貝拉」團隊裡會有自己的貝斯手和打擊樂手,但所有伴奏和聲部均通過口技、B-BOX和麥克風的應用來實現。無論是搖滾、流行、爵士還是小清新,各種曲風「阿卡貝拉」都可以無障礙地表達。
  • 魏小童打造最強阿卡貝拉組合「節奏部落」
    魏小童打造最強阿卡貝拉組合「節奏部落」  13年前,當人們還不知道阿卡貝拉是什麼的時候,作為音樂製作人的魏小童便為愛戴製作了完美融合阿卡貝拉的《彩雲追月》,並一舉成為愛戴的成名曲而這種以人聲作為配樂形式的演奏方式,叫阿卡貝拉。那時的國內大部分人還並不知道這種人聲伴奏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在悠揚婉轉的歌聲中,配上和諧靈動的人聲伴奏,顯得格外恰如其分。在沉醉於歌曲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首歌的音樂製作人是何許人也,可以在那個年代,便玩轉如此新潮的音樂風格?這個人便是著名的音樂製作人——魏小童,一個可以駕馭各類音樂風格的「音樂魔法師」。
  • 新生力量生根發芽 上海阿卡貝拉音樂節開啟夏季歡歌
    6月15日、16日,2019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星舞臺舉辦,由此拉開了2019上海阿卡貝拉音樂節的序幕。阿卡貝拉以傳統合唱藝術為基礎,結合現代音樂、樂器模仿、音響技術、肢體及舞臺表現,已成為一項受到全年齡層歡迎的綜合性藝術。在今年上海市民阿卡貝拉大賽上,參賽隊伍的自選歌曲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團隊開始自行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