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2020-12-22 瀟湘晨報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科研人員在這套地層的多個層位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劃分為70餘個形態類型,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通過鈾鉛法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植物群的絕對地質年代為4700萬年。

該植物群的不少種類如兔耳果屬、椿榆屬、金魚藻屬、臭椿屬等,均是這些類群在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一些種類如翼核果族,甚至是該類群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早化石記錄。這些化石類群的發現,表明青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周邊地區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源頭之一。

與同時期的植物群比較發現,青藏高原在中始新世與北半球其他地區具有相似的植物區系組成。其中,與美國綠河生物群的物種相似度最高,其次是德國麥瑟爾生物群,如兔耳果屬、臭椿屬、椿榆屬在三個植物群中同時出現,說明青藏高原與北半球的其他地區存在密切的區系交流。目前,僅發現臭椿屬可能經由印度次大陸傳播到青藏高原。因此,當時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陸之間的區系交流可能受到岡底斯山脈的阻擋。

研究利用氣候-葉片多變量分析程序,對化石植物群的古氣候定量重建結果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年均溫約為19度。研究利用熱力學原理重建了植物群的古海拔,表明當時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一個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東西向中央谷地,南北兩側分別是岡底斯山和羌塘山脈,這也得到了模型模擬結果的支持。結合古生態組前期發表的棕櫚化石證據,中央谷地在經歷了2000餘萬年之後,由於北向擠壓和剝蝕填充,到了中新世才逐漸形成現在的高原。

該研究為認識青藏高原主體在形成初期時的生物多樣性面貌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探討高原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今後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與古環境變化過程,需要考慮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差異性和複雜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為題,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為論文第一作者,蘇濤和研究員周浙昆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野外工作(班戈縣蔣浪植物群2號層位)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A) Lagokarpos tibetensis. (B and C) legume. (D) Koelreuteria (Sapindaceae). (E) Ceratophyllum (Ceratophyllaceae). (F) Stephania (Menispermaceae). (G) Unknown flower. (H) cf. Colocasia (Araceae). (I) Illigera (Hernandiaceae). (J) legume leaflet. (K) Vitaceae. (L) Asclepiadospermum 5 mm: B, G, I, J, P, Q; 2 mm: E, F, K, L, M.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形成過程示意圖

A.白堊紀中期,岡底斯山和羌塘山脈(唐古拉山脈)就已經形成;B.始新世中期,由於印度板塊向北俯衝,岡底斯山和羌塘山脈之間存在一個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中央谷地,此時的喜馬拉雅山脈海拔還很低;C.現今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原標題: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圖源:視覺中國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儘管經歷了幾十年的調查,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細節仍不清楚。  「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 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有樹林,說明3000多萬年前和政地區的氣候溫暖溼潤。也說明這個時期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包括我國的甘肅和政地區的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白堊紀至今的古高度變化
    造山帶的古高度研究一直是造山帶演化和古氣候研究中的重要內容。目前,常用的古高度計算方法是通過古生物化石記錄和穩定同位素,如古動物和古植物化石,碳酸鹽的氫-氧同位素或團簇同位素等。然而這兩種方法均依賴於沉積巖,因此難以獲得與古高度直接對應的年代學數據,且難以應用於前新生代的古老造山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挺進無人區,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 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作為地球上保存最完整的造山帶,這裡巖石出露良好,是科學家研究地球動力學的天然實驗室。
  • 基因指紋說出青藏高原的秘密:曾經,我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根據對現代動物骨骼的研究,發現不同種屬動物骨骼的形態特徵是有區別的。遵循「將今論古」的原理,即可通過對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形態學鑑定,揭示不同時代古人類利用動物的種類和組合特徵。青藏高原70%以上的新石器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在其東北部。
  • 兩項中國研究成果為人類起源研究填補「缺環」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0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Nina G.Jablongski共同主持的項目昭通新近紀中猴化石研究的成果,蘭州大學教授張冬菊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共同主導合作的在距今6萬年至1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DNA成果,共同入選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評選的
  •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展開幕,冰河世紀生命起點可能在世界屋脊
    今天上午,「雪山下的遠古世界——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我國三代古生物學家歷時半個多世紀、在青藏高原發現的精品化石,76件展品及21幅繪畫作品,呈現出高原壯麗恢弘的演化歷史,帶領觀眾穿過億萬年的時空,領略獨特的自然之奇與生命之美。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的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研究,發現和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的丹尼索瓦人,曾經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將他們抵達青藏高原的時間大幅度提前。曾經佔據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提到青藏高原,很多人都是對它既嚮往、又恐懼,因為青藏高原氣候環境惡劣,而且它由於海拔的高度,又被稱作「世界屋脊」,如今青藏高原地區受到高寒環境的影響,居民並不多,那麼,在遠古時期,這裡的古人類情況又如何呢?
  • 國際最新研究:人類3萬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
    Gandy)自然科研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人類在美洲居住的最早時間一直富有爭議,傳統觀點認為人類在約1.3萬年前首次抵達美洲。不過,國際最新考古學研究卻將這一時間點大大提前,認為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了。
  • 【藏北故事】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其間發生的大規模遷徙和交流而形成目前藏北獨特的野生動、植物科和地理區系,同時保留了古老野生動、植物的痕跡。  這裡,我們不妨嘗試描畫出從晚白堊世後期至今的生物演遞過程。  在距今約7000萬年以前,以至3000萬年前的漫長時間裡,藏北高原海拔不到幾百米,南部喜馬拉雅山脈還沒有隆起,印度洋的溼潤季風可以毫無阻擋地長驅直入。
  • 1500萬年前的棗被發現 「木乃伊」棗化石現世
    【1500萬年前的棗被發現】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長啥樣?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不同於傳統的化石形成方式,這些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通過乾枯、脫水的方式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