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麥哲倫,半道上被人砍死了,挺尷尬的。
很多人都知道麥哲倫死在菲律賓土著人之手,但具體情況可能不了解。今天,我們就說說麥哲倫死因的兩個版本。
首先,我們還原一下麥哲倫被砍死的經過吧。
親自參與了這場戰鬥的皮加費塔,是麥哲倫艦隊的書記官,他詳細描述了當天的情形。1521年4月27日黎明時分,麥哲倫已經帶著隊伍來到了菲律賓麥克坦島附近。大船擔心擱淺,所以停在很遠的地方,麥哲倫帶領四十多名船員,劃大艇登島。
在距離岸邊大概2000英尺的地方,麥哲倫命令所有人涉水前進——大船上的其他水手,以及土著盟友軍隊,則遠遠地在一旁觀戰,麥哲倫命令他們不可以參與戰鬥。
登上小島的船員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忽然看到一群土著戰士從樹林裡衝了出來,大約1500人兵分三路,擋住了麥哲倫的去路。當時,雙方並沒有短兵相接,土著人使用標槍和弓箭攻擊,而麥哲倫命令火槍手和弓弩手反擊。
火槍手射擊了大約半個小時,基本沒有對土著人造成威脅。當時火槍手裝彈速度慢,射程近精度也差,按照記載子彈只能穿透土著人薄木板製成的盾牌,基本傷不了他們。
土著人眼看麥哲倫的火槍只能嚇唬人,也就完全不怕了,弓箭標槍雨點般砸過去,雖然歐洲人有厚厚的鎧甲防護,但把他們嚇走應該問題不大吧?結果,麥哲倫反而被激怒了,他帶領水手衝到了岸邊的一處村莊,下令點火燒房子。
這下算是把土著人也激怒了,他們不再躲藏,而是手持武器衝了出來。現在,雙方陷入了混戰之中——冷兵器時代,就算你的護甲再強大,也奈何不了一大群人的圍毆。再加上水手的護甲不可能覆蓋全身,腿部、頸部、臉部,土著人發現了很多可以攻擊的點。
於是,水手開始有傷亡。麥哲倫一看情況不對:土著人一旦殺死了一個歐洲水手,就明白了對方也是人,也可以被弄死,就如潮水般湧了過來。
麥哲倫趕緊下令撤退,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他們和土著人糾纏在一起,跑得快的水手已經回到了小艇旁邊——麥哲倫和幾個跑得慢的,則被土著人圍住了。
當天,麥哲倫穿著鋥光瓦亮的盔甲,頭盔上還有鮮豔的羽毛,老遠一看就知道是指揮官。所以,土著人的標槍專門瞄著麥哲倫扔——麥哲倫臉部首先受傷,然後手臂被長矛扎傷,之後左腿被彎刀砍傷。對方一擁而上,亂刀把麥哲倫砍死了。
麥哲倫就這麼死了,水手們連他的屍體都沒搶回來,就匆匆逃走了。
那麼問題來了,麥哲倫怎麼就來招惹土著人了呢?
主流版本來自皮加費塔的記載,1521年4月7日,也就是麥哲倫被砍死20天之前,艦隊剛剛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宿霧島。
這座島上有眾多的土著人居住,島上的國王見識了麥哲倫艦隊的大炮之後,表示心甘情願的與麥哲倫「義結金蘭」。宿霧島的國王名叫胡馬邦,他很明白那些火槍和大炮的威力,也明白伺候好了麥哲倫,自己也會有好處的。
於是,胡馬邦給麥哲倫的水手送來了很多食物,並且表示可以讓臣民皈依基督教。麥哲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信我,早期殖民者對於傳播基督教熱情如火。麥哲倫能輕鬆讓島民接受基督教,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總之,麥哲倫忽然間不著急去尋找香料群島,而是安安穩穩在這裡住下了。胡馬邦把這群歐洲人伺候的很好,麥哲倫如「太上皇」一樣過著瀟灑的生活,並且試圖去附近的小島傳播基督教。
很明顯,並不是所有的菲律賓土著都能輕鬆接受別的信仰,麥哲倫的傳教活動沒這麼順利。比如不遠處的麥克坦島,就遇到了麻煩。
麥克坦島上有兩個部落,其中一個部落的酋長蘇拉,願意跟著麥哲倫混,而且還派了自己的兒子,給麥哲倫送來了禮物。但是另一個部落,酋長名叫拉普拉普,就不願意皈依基督教。而且更關鍵的是,酋長蘇拉向麥哲倫告狀,說拉普拉普欺人太甚,阻止自己投靠麥哲倫……
麥哲倫一聽很生氣啊,怎麼會有這麼不聽話的酋長?
蘇拉酋長接著表示,如果麥哲倫想要教訓拉普拉普,自己可以把軍隊交給麥哲倫指揮。正享受著「太上皇」待遇的麥哲倫勃然大怒,當即表示要去徵討麥克坦島,而且不需要土著援軍——「看看西班牙勇士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如何英勇作戰」。
於是,就發生了文章最開始的那一幕。
這是皮加費塔提供的版本,意思是麥克坦島上的兩個部落本身就有矛盾,蘇拉酋長趁機讓麥哲倫為自己打敗對手,而自信滿滿的麥哲倫就這麼同意了。
實際上,關於麥哲倫為什麼要去麥克坦島,還有另一個版本。
同樣參與了麥克坦島之戰的水手希內斯·德·馬弗拉表示,麥哲倫曾經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許諾,可以永久的擁有某些發現的島嶼——所以,麥哲倫並非是參與了土著部落之間的矛盾,而是想永久性的佔領一些島嶼。
也就是說,麥哲倫在宿霧島停留、傳教,以及試圖徵服附近的島嶼,完全是為了自己以後的利益。
不管是哪個版本吧,麥哲倫最終決定踏上麥克坦島,把自己的命留在了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