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將至,敬頌冬綏。今年的冬天來得似乎格外早洩,清晨的浦江縣街頭人跡罕至,煙霧繚繞中充斥著機動車的鳴笛聲,和三兩臃腫蜷縮的背影。然而在潘周家村,卻是煙火氣息濃鬱,這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未曾驚豔了時光,卻靠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手工面,治癒了整個冬季。
來到潘周家村,你會驚奇地發現,這個看似千篇一律的江南小鎮,家家戶戶都「身懷絕技」,那就是會做面。都說想要徵服一個人的心,首先得徵服他的胃,面作為一種司空見慣的食物,深受北方人喜愛,但是我們南方人做面的本領也毫無遜色,尤其是在潘周家村,面不僅是一份食物,還是一項功夫活兒,這裡的面不僅可以用來吃,還能跳繩!
食物是情感的載體。如今我們市面上見到的面,大多是機器批量生產而成,高效的機器替代傳統繁雜的手工工序,的確大大壓縮了時間成本,但是卻很難吃出情感。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更多是講究製作的過程和品嘗的氛圍,被賦予情感的食物,不再僅僅是食物本身,它會表達,會傳遞。
慢工出細活。在潘周家一根面,一直保留著手工拉麵的傳統,這裡的手工面又稱長壽麵,一斤麵粉可以拉一百多米,寓意長長久久,表達美好的祝福。因此無論你的碗多大,一根面便足以裝滿。
此次來到潘周家一根面,有幸目睹了一根面的製作過程,工序繁雜,需經過反覆拉麵、掛晾,面才能久煮不爛、Q彈順滑,並且絲毫不粘牙。當千絲萬縷的麵條映入眼帘時,瞬間耳目一新,一根根粗細均勻的麵條不僅表達了長久的祝福,更融入了製作者的百年匠心。
作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根面早在清朝時便遠近聞名,成為潘周家村著名文人周璠的待客之寶,享譽江南。時隔幾百年,潘周家村早已舊貌換新顏,而「一根面」文化卻源遠流長,在時光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潘周家一根面除了麵條本身順滑Q彈,澆頭更是無比豐富,有雞蛋絲、肉末、鹹菜、蔥花等,湯汁濃鬱,讓人回味無窮。
冬日,圍坐在潘周家一根面麵館,安安靜靜等待一碗鮮香的手工面,時光被麵條拉得很長很長,仿佛一個轉身,就能穿越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