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別稱「旌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
這裡的德陽孔廟位於德陽市中心南街,是祭拜孔子的廟宇,是我國西南地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孔廟。這裡的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這裡的落鳳坡,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的龐統祠旁約2公裡處,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此地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民風純樸,祠中的龐統墓是後人為紀念龐統而建,其真墓應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旁。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高節:
高節,字公秉,號竹亭,別好大鶴,四川羅江縣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欽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高節與其兄高簡、弟高第俱以文章馳名,人稱「三高」。嘉靖二十三年(1544),高節出任會試同考官。被捲入科場作弊案,發配充軍。此案實是嚴嵩藉機排除異己。高節後來遷居羅江,很早便去世了。李調元曾寫有《三高合傳》傳世。
李調元:
李調元,字羹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四川羅江縣(今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調元鎮)人。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與張問陶(張船山)、彭端淑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其中,張問陶成就最大,袁枚稱其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詩名不彰;李調元第三。嘉慶本《四川通志》認為李調元:「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認為:「其自著童山詩文集亦不甚警策,詞則更非所長。』』
張宗法:
張宗法,字師古,號未了翁。清代人,生於四川什邡徐家場(現師古鎮師古村)的一個小康之家。是一位長期生活在農村的知識分子,宗法從小好學,博聞強記,是當地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會作文,寫詩,還寫得一手好字,由於他的草書蒼勁古雅,所以人們能得到他的一條一幅,都能感到非常珍貴。宗法傲視豪門權貴,不圖功名富貴,卻與鄉間的「老農、耕父、牧童」交往隨和,關係密切,在家鄉父老的鼓勵支持下,他將主要精力用度在研究農業生產上,多年來埋頭著書立說,先後撰寫了《三農記》和《正情說》。
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禪宗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俗姓馬,又稱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馬祖鎮)人,諡號大寂禪師。
馬祖道一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
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極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識」之稱,法嗣139人,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其中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
秦宓:
秦宓,字子敕。廣漢郡綿竹縣(今四川德陽北)人。三國時期蜀漢時大臣、學者。
秦宓善舌辯。早年仕於益州牧劉璋麾下,後降劉備。劉備伐吳時,秦宓勸阻,劉備大怒,欲殺秦宓。因諸葛亮及時求情,才保住性命,僅被下獄,後被釋放,拜左中郎將、長水校尉。吳蜀同盟後,孫權派張溫至成都回訪。酒宴之上,秦宓與張溫舌戰,說得張溫無言以對。後官至大司農。
姜詩:
姜詩,字士遊,廣漢郡雒縣泛鄉(今四川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人。東漢時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湧泉躍鯉」主人公。
格外孝順,盡心侍奉母親。永平三年,舉孝廉,授郎中,出任江陽縣令,治理有方,人民安居樂業,卒於任上。
漢明帝下詔立祀,彰揚「一門三孝」,修建姜公祠。唐朝王勃和韓愈撰寫碑文。宋英宗治平元年,修建孝感廟。宋徽宗時期,追封至孝廣文王。
趙昌:
趙昌,生卒年不詳,字昌之,北宋畫家,廣漢劍南(今四川劍閣之南)人。工書法、繪畫,擅畫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蟲。初師滕昌祐,後來發展出自身畫風,沒骨花鳥自成一派,有徐熙、黃荃遺風。在北宋時期與宋徽宗趙佶齊名,是宋代花鳥畫壇的傑出畫家。
楊銳:
楊銳,字叔嶠,四川綿竹人,晚清維新變法時期幹將、「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立蜀學會,參與著名的戊戌變法。1898年被處斬於菜市口,年僅41歲。遺著有《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文及翁:
文及翁,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徙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寶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進士,為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景定三年(1262),以太學錄召試館職,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秘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鹹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國子司業,為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年末,以直華文閣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資政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元兵將至,棄官遁去。入元,累徵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傳。《全宋詞》據《錢塘遺事》卷一輯其詞一首。
張浚:
張浚,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縣(今四川省綿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闢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他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防禦,並謀求北伐。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謫居十餘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時再獲起用,奉命督師北伐。雖初戰告捷,但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病逝,累贈太師,諡號「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栻:
張栻,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嶽麓書院教事,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遷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衝祐觀。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從祀孔廟,後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蘇雲卿:
蘇雲卿,廣漢人,紹興年間來到豫章東湖,因為對待鄰居都很有禮物,因此所有人都尊其為「蘇翁」。他的布衣之交張浚當上宰相後,派人帶著書信和禮物給他,希望他能出仕,蘇雲卿拒絕後便雲遊四海,不知所蹤。個人作品有《還張德遠書幣題詩蔬圃壁間》:
多年別作一番風,誰料聲名達帝聰。
自有時人求富貴,莫將富貴汙蘇公。
黃繼光:
黃繼光,民族英雄。1931年生於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通訊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縣人民政府建立了黃繼光紀念館,朱德、董必武、劉伯承、郭沫若為之題詞。1982年紀念黃繼光英勇犧牲30周年時,鄧小平為黃繼光紀念館的黃繼光塑像座下的山巖石牆上題字:「特級英雄黃繼光」。
你還知道哪些德陽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