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重,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比我們更懂。
他們所看到的悲歡離合、所經歷的生死一線,遠遠超過普通人,他們就是醫生。
他們總是憑藉著一己之力與死神抗衡,遊走於「救人危難」「扭轉乾坤」的邊緣。
今天,是國際醫師節。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騰訊新聞聯合丁香園、丁香醫生致敬白衣天使們,為你講述 8 位普通醫生的故事。
通過這些縮影,帶你走進這個群體的真實世界。
01
9 小時,我與你一起和生命賽跑
主刀醫生於亮亮,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
從早上 9 點開始做消化道腫瘤內鏡下挖除術,一直到下午 5 點半沒下臺。
他已經保持這種狀態,長達近 9 小時——沒時間上廁所,也來不及吃飯、喝水,他卻說「這是醫生的常態。」
在手術空隙時間,護士買來麵包,趕緊餵了他幾口,這畫面令人感到暖心又心酸。
最終,於亮亮成功克服了生理極限,順利完成手術。然而這樣的生理極限,下一次又會很快到來。
長達九小時的手術間隙,護士給醫生餵麵包
02
為百歲老人「抱式麻醉」
別害怕有我呢
「別害怕,有我呢,你放心吧!」
這句話,是王達醫生說的。
同事們打趣,這儼然已經成為了他的「名人名言」。
哈爾濱一名 102 歲的老人,因為骨折需要手術。但因為老人行動不便,坐不穩。
協助手術的王達醫生,決定全程親自抱著老人實施麻醉,口中還念著「別害怕,有我呢。」
他全程如懷抱著嬰兒那般的溫柔,懷抱著一個陌生的母親。
這樣的醫生,想必會讓所有人都感到安心。
王達醫生為老人進行「抱式麻醉」
03
你看這個漫畫有趣嗎?
一名聾啞病人,即將手術。但他為將要到來的一切,感到未知和恐懼。
麻醉醫師邱飛龍為了讓他安心,就做了一個分外活:專門把手術中的每一個步驟和注意事項都畫了出來,做成了一份暖心的「攻略」送給聾啞病人。
並沒有系統學習過繪畫的他,卻在此刻畫出了對於病人而言最美的畫。
04
身後是懸崖
但我只聽到了身前的呼救
趙粉豔醫生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一張「恐怖」照片火了——
在高速公路橋面上,紅色大貨車的車頭撞上護欄導致嚴重變形。
120 急救車趕到車禍現場,隨行的趙醫生看情況危急,懸空踩在橋外側欄杆上,全然不顧身後的萬丈深淵,將卡在車裡的患者救了出來。
她勇敢嗎?
當然,宛若一名刀鋒上的舞者,但她只是認為自己做了應該做的事。
醫生趙粉豔,不顧自身安危懸空救人
05
我的生命在倒計時
但我的手還可以為別人續時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從醫 75 年,從死神手裡救回近 16000 名病人。
而他自己,也正在與死神搏鬥。
96 歲高齡的他,現在依然堅持每周至少做 2 臺手術——能夠支撐他如此奉獻的,唯有「責任感」。
當記者前去慰問他時,他的眼裡卻依然閃著職業奉獻的光輝。
堅持要把自己熱愛的職業傳承下去,為更多的人創造幸福。
「我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可以,我要帶年輕人、教年輕人。」
由於長期為病人進行手術,吳孟超的右手食指已變形
06
硬漢醫生的眼淚
值班急診的主刀醫生——李偉亮接到了一例新急診,在大部分醫生都覺得保住眼球無望時力排眾議,堅持為眼球被啄傷的孩子手術。
此時,眾人都沉默不言。
因為大家知道,李偉亮準備把責任一肩擔下。
最終,在得知治療效果好於預期後,一貫沉著冷靜的他熱淚盈眶,一顆擔憂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手術效果達到預期,李偉亮喜極而泣
07
即便合上雙眼,耳朵也在待命
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 ICU 裡,接滿監護設備的病人床邊支著一張陪護椅。
年輕的住院醫生段善州和衣而臥,以備隨時應對患者病情的突發狀況。
其實,並沒有哪一條規章制度要求醫生一定要像這樣陪在患者身邊。
他只是擔心而已,正如同所有愛你的人一樣。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給病人多一份安心、多一份希望。
醫生段善州陪床,守護患者
08
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蘭,一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
她是中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的母親,也是「感動中國」2013 年度人物。
1938 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大學醫學部,1944 年畢業。
1986 年,70 歲的胡佩蘭,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
但她不願就此離開崗位。她堅持發揮餘熱,轉戰職工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這裡,她每周出診 6 天,連續 20 年風雨無阻。98 歲逝世的她,留給世人最後一句話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蘭醫生不顧高齡,堅持親自接診開藥
醫者仁心蘇萬物,懸壺濟世救眾生。
醫生選擇的不只是一份職業,也是一份責任,一份堅守。
他們建議你充足睡眠,自己卻經常連續熬夜;建議你健康飲食,自己卻只有時間吃泡麵;逢人就囑咐:放輕鬆、多運動,自己卻精神持續緊繃十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夜以繼日
他們背負著無數人的信任與期盼,與病患一起穿越生死,向厄運宣戰。
文章圖片來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