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探索什麼,而是控訴。
福貴本來可以平平淡淡的活著,起碼吃得起飯,一家老小相依為命,但沒有,一個個離開了他,而每個人的離開,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將一個個厄運強行加給了福貴,他躲不開,也避不掉。
那些動蕩的年月,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還是能夠飢一頓飽一頓的活著的,真正不能讓人活的,不是饃饃,這讓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要深刻。
不要探尋這樣活著的意義了,這樣活著,就沒有任何意義,起碼的尊嚴,健全的人格,都被打的稀碎,剩下的還有什麼,我們在哀嘆福貴的悲慘的同時,更要思考一些什麼,怎麼能夠避免這樣的悲劇繼續發生,怎麼活的真正有意義。
苟延殘喘的人生,絕不是我們需要的,也不必學習福貴,逆來順受,將家人的生命交給魔鬼,一點點的抗爭,一點點的努力,就會改變一些什麼,這句話,餘華沒有說,但他的字裡行間,都是血淚,都是憤怒,儘管,寫的那麼平鋪直敘。
餘華提到了寫作的動機,是一部電影,一部描寫黑奴的電影,他要說的話,沒有說完,其實,描寫黑奴的小說之後,就有了巨大變化,一部湯姆叔叔的小屋,引發了黑奴的解放運動,而一部活著,並沒有讓我們有所啟發,思考尊嚴和權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更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