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把餘華著作的小說《活著》翻出來開始閱讀,嘴裡便經常念叨福貴、家珍、鳳霞、有慶,苦根、幾個人物的名字,偶爾像說笑話一樣提到書中的情節:有慶被抽乾血死掉了;苦根吃豆子撐死了……
我便藉此機會,與他說起我小時候物資匱乏,很多食物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事情。對於我小時候的事,兒子很喜歡聽,常常問得特別詳細,說完一個再讓說一個,聽這些的時候,他通常是笑嘻嘻的,偶爾還調侃一下:爸爸,那你現在多吃點。
這有違我的初衷,但回頭想想,這些事情他都沒經歷過,怎麼可能會有感觸,就像父輩說起他們小時候沒有吃的,吃樹皮吃花生殼的經歷,我們也想像不出,心想:那玩意,怎麼能吃?
想想,算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和記憶,我雖然曾經歷過那種苦日子,不也沒有為此後的學習增加動力嗎?現在不一樣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成績也沒有嗎?
待兒子讀完,我把書拿過來,開始讀第二遍,一年前讀過一遍,當時沒做筆記,想著這次一定要寫點讀書筆記,可是,一讀就陷入情節中,半天把整本書讀完了,一個字也沒記。
活著很容易讀,整個故事的敘述沒有用到一個生僻字詞,所以閱讀起來很順暢,不像有的小說經常因為不認識其中的一些詞語卡殼,不知道這是不是餘華寫作的特點,他的另一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也是如此。
這部小說,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語言出版,媒體的評價很高,也得過獎,很多讀者說,這兩部作品是餘華的巔峰之作,關於這點,我有不同觀點,雖然我沒讀過他的其它作品,但從一個人成長經歷來說,必定是站得越高,看到得越多,越懂得人性。
作者說,活著的創作是因為聽了一首外國歌曲,歌曲中述說一個男人經歷萬難,依然樂觀地活著,自己有感,創作了活著這部小說。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如歌曲中的男人一樣,多次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依然活著。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我在閱讀時,仿佛隨著福貴經歷了一件又一件悲慘的事,因為福貴的敘述不是陰鬱悲傷的,所以我並沒有感覺到悲傷,反而,時常會跳脫出來,冷冷地看著福貴,質問他:為何在被龍二騙,被抓去作壯丁,被醫生奪去女兒,兒子的命時,如此軟弱?
後來想想,在那個特殊時期,人或許就像一根生長在大海中的水草,只能隨著時而微波浮動,時而驚濤駭浪擺動,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人們常說的特殊時期是指饑荒,Y進,W革時期,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大事件,就是內戰,跨度有二十年之久,生活在這個時期的普通百姓,除了隨波逐流,還能做些什麼呢?
現在算算,經歷四個時期的人,按最小年齡算,也有八十多歲,如果這些老人閱讀過這本書,是否會回憶自己當時所經歷的一些事情,他們會認為活著是一本虛構小說,還是一本紀實小說?
我不知道福貴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就像作者說的:活著不為別的,只為活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