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師旭 果殼
在飛機出現之前,為了能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人們曾試圖戴上各種奇形怪狀的假翅膀,從高處飛下,最後的結局往往慘不忍睹……
但總是被人仰慕,被視為飛行大師的鳥兒,其實也有一些是不會飛的,就像我們一樣,只能在地面生活。它們的種類不多,全世界現如今共有60種不會飛的鳥,企鵝、鴕鳥可能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人類的影響,不會飛的鳥的種類會比現在多得多。
鳥類≠飛翔 | PBS Eons不會飛的幾維鳥 | TED-Ed
不會飛的貓頭鷹、啄木鳥……
都消失了
瑞典哥德堡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收集了從更新世晚期,也就是人類走出非洲後,到目前為止所有滅絕的581種鳥的資料。這些鳥類的分布也很廣泛,從加勒比海到南太平洋小島,遍布世界各地。
581種滅絕鳥類的分布,可以看出許多滅絕的鳥都來自島嶼上,
比如夏威夷群島和紐西蘭 | sayol et al. science advances 2020.
通過檢視化石和標本資料,在這581種鳥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166種不會飛,或者只有極弱的飛行能力的鳥。換句話說,在已滅絕的鳥類中,高達30%都是不會飛的。同時,這也讓已知存在過的不會飛的鳥類數量更新到了226種。
更讓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的是,這226種不會飛的鳥,來自的類群也相當廣泛:有不會飛的貓頭鷹,不會飛的啄木鳥,不會飛的鴨子,不會飛的戴勝……可惜的是,它們後來都消失了。
研究還估計,鳥類失去飛行能力一事,在生物演化上出現的概率上比以往的認知高了四倍,並且在鳥類裡獨立演化了至少150次之多,好比150個導演,各自獨立拍出了同一個結局的電影。
不會飛的戴勝(Upupa antaios)和貓頭鷹(Athene cretensis),
都已經滅絕了。科學家們通過對骨骼結構的研究,判斷它們很可能不會飛或者只有極弱的飛行能力
| Apokryltaros / wikimedia
對捕食者失去戒心
讓它們更容易滅絕
在遍布各大洋的島嶼上,不會飛行的鳥類原本並不罕見。它們的祖先飛到這些島嶼上,在沒有捕食者,尤其是哺乳動物捕食者以及猛禽缺席的情況下,飛(逃)行(命)的能力變得不再重要——負責飛行的肌肉開始逐漸退化,而後肢的肌肉則開始逐漸變得強壯,腿腳更加粗長[2],最終,它們逐漸失去了飛行的能力。
更致命的是,它們失去了對捕食者的戒心。
無論是早期的人類拓荒者,還是後來的歐洲移民攜帶的貓主子和隨船偷渡的小耗子……在這些突然出現的捕食者面前,不會飛的鳥顯得毫無還手之力,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1662年,一個荷蘭的水手如此描述捕獵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的場景: 「當我們抓住了一隻渡渡鳥的腿,它開始掙扎並大叫,這時其他的渡渡鳥都飛奔過來想要幫助,結果被我們全部俘獲。」
和能飛的鳥相比,不能飛的鳥滅絕的比率要高許多,
尤其是在島嶼生態系統中。
| adapted from sayol et al. science advances 2020.
就這樣,許多不會飛的鳥相繼都滅絕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些甚至是以極快的速度滅絕了。紐西蘭的史蒂芬島,曾生活著一種麻雀大小的鳥——史蒂芬島異鷯 (Traversia lyalli)。1892年,工人們開始在島上建造一座燈塔。1894年初,水手們帶來的貓中,有一隻懷孕的母貓逃到了野外。僅僅一年之後,這種不會飛的小鳥就已經無法找到了。
史蒂芬島異鷯的科學繪畫 | John Keulemans / wikipedia
喪失了飛行能力
它們依然很重要
許多不會飛的鳥,是當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沒有哺乳類動物的島嶼上,鳥類扮演了它們的角色,成為了種子的傳播者,屍體的清道夫,植被的修理工……而大型的地棲性鳥類,比如象鳥,恐鳥,就像大象和犀牛一樣開闢了森林中的道路,深刻地影響了當地的植被構成。
紐西蘭有一種樹在還是小樹苗的時候,看起來就像一叢枯枝敗葉,直到長大到了恐鳥夠不到的高度,才慢慢變成我們熟知的綠色葉片[3]。科學家們猜測這是為了迷惑恐鳥的啃食——只是恐鳥已然消失,但樹木還保留著戒備。
新樹參屬的pseudopanax crassifolius ,是紐西蘭的特有植物,
小樹苗時的葉片如上圖中a和b,而成年後的葉片為c.
| adapted from Fadzly et al. New Phytologist (2009)
現如今,一些不會飛的鳥仍在地球上的許多偏遠角落頑強生存。和會飛的同類們相比,它們滅絕的概率要高得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曾對每種鳥的瀕危程度做了判定,目前尚存的60中不會飛的鳥中,只有17種是「無危」的,而其他43種多多少少都面臨著種群數量下降,棲息地喪失,外來物種入侵等種種威脅。
被評為極度瀕危的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
和關島秧雞(Hypotaenidia owstoni)。
| Chris Birmingham,Greg Hume, wikipedia
過去,人們以為不會飛的鳥只是眾多因人類而滅絕的動物中的一小部分,是進化這棵枝杈無數的大樹上稀少的「偏門左道」。但是,已經滅絕的不會飛的鳥則在提醒我們,人類對物種的影響是如此重大深遠,如今看到的自然景象,可能與原先未被人類打擾的樣子大相逕庭。
對於解開生物演化之謎來說,這些不會飛的鳥是重要的拼圖。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有許多這樣的拼圖,因為人類而永遠失落了……
參考文獻
[1]. Sayol, F., M. J. Steinbauer, T. M. Blackburn, A. Antonelli, and S. Faurby. "Anthropogenic extinctions conceal widespread evolution of flightlessness in birds." Science Advances 6, no. 49 (2020)
[2]. N. A. Wright, D. W. Steadman, C. C. Witt, Predictable evolution toward flightlessness in volant island bird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3, 4765–4770 (2016).
[3]. Fadzly, Nik, Cameron Jack, H. Martin Schaefer, and K. C. Burns. "Ontogenetic colour changes in an insular tree species: signalling to extinct browsing birds?." New Phytologist 184, no. 2 (2009)
題圖來自pbs.org
作者:師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