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會飛的鳥!它就是紐西蘭的「貓頭鷹鸚鵡」!已在滅絕的邊緣

2020-12-05 筆直貓

胖胖,不會飛的卡卡波因其友善的性格和怪異的外表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我們現在有永遠失去它們的危險。

安德魯·迪格比/ TwitterKakapo鳥,又稱貓頭鷹鸚鵡,是紐西蘭島嶼上的一種大型鸚鵡。

卡卡波鳥是世界上最有趣的生物之一。它們是地球上最重的鸚鵡物種。

奇特可愛的卡卡波人因其迷人,友好的個性和和平的自然而備受喜愛。可悲的是這些有趣小傢伙不會飛。幸運的是環保主義者已經介入,以確保它們的安全。

卡卡波事實

安德魯·迪格比/ Twitter這些溫柔的巨人平均重4至9磅,以種子,堅果,水果和花朵為生。

卡卡波(或毛利人的卡卡波)原產於紐西蘭的島嶼。他們的拉丁名字Strigops habroptilus寬鬆地翻譯為「貓頭鷹臉的柔軟羽毛」,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它們的獨特外觀。

這個名字也是為什麼它們經常被稱為「貓頭鷹鸚鵡」的原因,因為它們與貓頭鷹非常相似,儘管遺傳研究已經確定這兩個物種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繫。

「他們也有這種古老的智慧。您會感到這是一個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物種,並且在現代世界中已被淡入淡出。」主持了跟蹤保護工作的播客KākāpōFiles的長期倡導者Alison Ballance說。

卡卡波人被認為是鸚鵡的一種,並且是夜行性的,因此它們的另一個綽號是「夜間鸚鵡」。它們平均體重在四到九磅之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重的鸚鵡物種。

這些奇特的貓頭鷹鸚鵡以種子,堅果,水果和花朵為食,但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rimu水果,其中包含高濃度的維生素D,這是其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素。

卡卡波人(Kakapos)無法飛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不會飛的鳥類之一。

布羅迪·菲爾普卡卡波(Kakapo)的貓頭鷹狀面孔使它們獲得了「貓頭鷹鸚鵡」的綽號。

為了彌補它們差勁的翅膀,kakapo鳥已經進化出粗壯的大腿,可以使它們快速走動並爬上林木。當需要落地時,他們會伸出小翅膀,用來「降落傘」到地面。

卡卡波人的生活節奏緩慢,在很晚的時候繁殖,雄性四歲,雌性六歲。他們的預期壽命超過90年,可能是鳥類中最長的預期壽命。

儘管kakapo具有很大的特徵,但它具有自然友好的舉止。他們通常被毛利人和早期的島嶼定居者當作寵物。

英國鳥類學家喬治·愛德華·格雷(George Edward Grey)在其1845年的期刊中首次描述了該物種,他寫道,他的寵物kakapo的行為「更像是狗而不是鳥。」

不幸的是,kakapo的和平性質可能部分地導致了其物種的危害。

卡卡波的歷史

維基共享資源1873年自然書籍《紐西蘭鳥類史》中的kakapo插圖,作者沃爾特·勞裡·布勒(Walter Lawry Buller)。

在13世紀之前,紐西蘭基本上無人居住。卡卡波人在島上茂密的森林中相對安全地生活,而且在沒有掠食者威脅的情況下,卡卡波人蓬勃發展。

然後人類來了,將疾病和侵入性哺乳動物帶到了島上。卡卡波面臨著由定居者帶來的一系列新的掠食者-狗,貓和老鼠。

卡卡波突然也面臨著人類的威脅。代表紐西蘭南島毛利族的塔恩·戴維斯表示,早期的定居者「吃了kakapo,用羽毛編織披風,將骨頭雕刻在魚鉤上」。

安德魯·迪格比/ Twitter紐西蘭政府於1980年代啟動了Kakapo保護計劃,以防止土著鳥類的滅絕。

當歐洲殖民者於18世紀到達這些島嶼時,情況變得更糟。

殖民者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捕食者,包括兩種新的老鼠物種:,鼬,鼬鼠,負鼠和雪貂。在外來入侵物種蓬勃發展的同時,卡卡波種群卻大為減少。

現在只有211 kakapos。

紐西蘭曾經在包括kakapo在內的本土鳥類中擁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但其中許多物種已被消滅。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人類只花了幾百年的時間就消滅了紐西蘭5000萬年的進化。

該研究的合著者,柏林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助理路易斯·瓦倫特說:「我們今天做出的保護決定將對數百萬年產生影響。」

他補充說:「有些人認為,如果不理會自然,自然很快就會恢復元氣,但現實是,至少在紐西蘭,自然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從人類的行動中恢復過來,也許永遠不會真正恢復。」

相關焦點

  • 不會飛的鸚鵡當選紐西蘭「年度鳥」
    羽毛呈苔蘚綠色、夜間出沒、不會飛的鴞鸚鵡當選2020年紐西蘭「年度鳥」。活動主辦方、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16日發表聲明說,這是鴞鸚鵡第二次當選「年度鳥」,成為唯一兩度獲此殊榮的紐西蘭鳥類。圖源:新華社鴞鸚鵡2008年第一次贏得紐西蘭「年度鳥」稱號,此後多年一直是這項年度評選活動的熱門「選手」。德新社援引評選活動發言人蘿拉·基恩的話報導:「我們的鴞鸚鵡是地球上最重、最長壽且唯一不會飛、唯一夜行的鸚鵡。」鴞鸚鵡過去棲息於紐西蘭全境,如今僅在幾座紐西蘭島嶼野外生存。
  • 地球上最重、最長壽的鸚鵡獲評紐西蘭「年度鳥」,但不會飛!
    羽毛呈苔蘚綠色、夜間出沒、不會飛的鴞鸚鵡當選2020年紐西蘭「年度鳥」。這是鴞鸚鵡第二次當選「年度鳥」,成為唯一兩度獲此殊榮的紐西蘭鳥類。德新社援引評選活動發言人蘿拉·基恩的話報導:「我們的鴞鸚鵡是地球上最重、最長壽且唯一不會飛、唯一夜行的鸚鵡。」鴞鸚鵡過去棲息於紐西蘭全境,如今僅在幾座紐西蘭島嶼野外生存。基恩說,鴞鸚鵡是從滅絕邊緣挽救回來的物種,20世紀90年代紐西蘭全境僅50隻,如今有213隻。
  • 動物百科知識;紐西蘭的國鳥,不會飛的鳥。你了解嗎?
    早期,因本土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再加上地麵食物豐富,使一些鳥類的飛翔能力逐漸退化,成為不會飛的鳥,它們在這片樂土上無憂無慮地生活著……那是在1350年,毛利人划著獨木舟來到紐西蘭,首批毛利人從北島一上岸,就見到一隻只又高又大的鳥走來晃去,嚇得他們恐懼萬分,慌忙逃回船上,於是這些鳥就有了「恐鳥」的名字。其實它們並不恐怖,而是一種性格溫順、老實本分的草食性大鳥,稱它們恐鳥實在冤枉。
  • 地球上最蠢的鳥,總忘記自己不會飛,還進行過腦部手術
    鴞鸚鵡是地球上已知的所有鸚鵡中唯一的不會飛的一種,它們看起來其實更像是貓頭鷹,而且習性也像,喜歡在夜晚活動,然後總是爬到樹上,在樹枝上直愣愣的待著。鴞鸚鵡可以說是地球上最蠢的鳥了,企鵝不會飛,所以它們進化成為了遊泳高手,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會飛這個事實。
  • 要不是有人類,很多不會飛的鳥還活得好好的
    不會飛的幾維鳥 | TED-Ed  不會飛的貓頭鷹、啄木鳥……  都消失了  瑞典哥德堡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收集了從更新世晚期,也就是人類走出非洲後,到目前為止所有滅絕的581  通過檢視化石和標本資料,在這581種鳥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166種不會飛,或者只有極弱的飛行能力的鳥。換句話說,在已滅絕的鳥類中,高達30%都是不會飛的。同時,這也讓已知存在過的不會飛的鳥類數量更新到了226種。
  • 很像貓頭鷹的「廢柴」鴞鸚鵡:翅膀像是擺設、超長待機、呆萌可愛
    據ati網站7月10日消息,紐西蘭有種名為「鴞鸚鵡」(Kakapo)的鳥,有翅膀但不會飛,幾乎是擺設,外表呆萌可愛,性格溫順可人,曾被紐西蘭當地的毛利人當寵物養。這種鸚鵡因形似貓頭鷹而得到了一個綽號——「貓頭鷹鸚鵡」(owl parrots),即便基因研究表明,這種鸚鵡和貓頭鷹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除了形似貓頭鷹以外,這兩種物種的作息也很像,都是晚上活動,因此,鴞鸚鵡又有了另一個綽號——「夜鸚鵡」(night parrot)。
  • 有翅膀,不會飛?這些不會飛的鳥裡有一種是紐西蘭的國鳥
    除了長羽毛之外,鳥類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會飛。但是一些鳥類,如鴕鳥和企鵝,為了更好地適應陸地和海洋的生活,已經放棄了飛行的能力。除了這兩隻鳥,還有很多鳥也選擇逃離藍天生活,你知道是誰嗎?鶴鴕這種鶴鴕站起來高1.8米,重80公斤,由於太重了,翅膀退化,它們不能飛,但它們能跑,能跳,就像鴕鳥一樣。但是鶴鴕比鴕鳥好看。它們全身覆蓋著黑色的羽毛,頭上戴著高高的角冠,脖子是藍色的,下巴上長著紅色的須邊皮膚,有點像火雞。鴯鶓鴯鶓原產於大洋洲,也被稱為澳大利亞鴕鳥。與色彩鮮豔的鶴鴕相比,鴯鶓和非洲鴕鳥更喜歡高級感的黑灰瑟。
  • 不止美國大選:紐西蘭年度鳥類評選,發現領先的小几維鳥涉嫌作弊
    然而,凡是選舉都有可能涉嫌灌票,紐西蘭11月15日揭曉的「年度鳥類」比賽評選中,計票官員們竟然在這項十分重要的選舉比賽中,也發現了領先的候選鳥「作弊」的重要證據。據了解,由於紐西蘭本土的很多鳥類都瀕臨滅絕,為了提高人們對本土鳥類的認識,並為保護它們籌集資金,紐西蘭頂級保護組織Forest & Bird(森林與鳥類)主辦了該比賽,旨在提高人們對瀕危和受威脅野生動物的認識,並鼓勵捐款支持該組織保護本土棲息地的努力。
  • 有翅膀,不能飛,你聽說過這12種不會飛的鳥類嗎?
    然而這樣選擇的鳥類大部分都滅絕了,那些倖存下來的主要是太大(就像鴕鳥)或太遙遠(如海洋企鵝),很難成為捕食者的獵物。以下是世界上發現的12種最不尋常的不會飛鳥類。卡卡波卡卡波是紐西蘭的一種鸚鵡,它在許多方面都很特殊。首先,它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而且它是夜行動物,並且它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物種,由於它不需要飛行,所以重點也是情理之中的。
  • 為拯救瀕危鸚鵡煞費苦心,蛋殼破了就用膠帶粘好,還能孵出小鸚鵡
    鴞鸚鵡是紐西蘭的一種傻乎乎的鳥,因為它的傻,它們差點一度滅絕。而為了拯救這些傻鳥,也湧現了不少軼事,這次爪爪要講的是人們如何拯救一個碎裂鸚鵡蛋,並讓它成功孵化的經歷。毛利人會食用鴞鸚鵡,也會把它們當成寵物養起來,但因為原住民數量不多,對鴞鸚鵡的生存沒有構成過嚴重的威脅。鴞鸚鵡不會飛,看起來傻乎乎的,身體又很笨重,但其實這是它們為了能在紐西蘭生活而進化的結果。原來在殖民者來到紐西蘭之前,這裡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只有本地的幾種鷹。為了躲避天上飛的掠食者,鴞鸚鵡選擇了放棄飛行,改在地面和細密的樹枝間生活。
  • 這種鳥兒不會飛,摔下樹會死,為求偶雄鳥賣命鳴叫三四個月
    而絕大部分的鳥兒都能飛行,即使有些不擅長飛行,但至少能夠飛,不能飛行是絕對少數,而今天小編要聊的就是一種完全不會飛行的鳥類——鸚鵡。鸚鵡中唯一不會飛行的一種,卻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一般來說,鸚鵡是鳥類中比較聰明的一種生物,家養的鸚鵡跟主人時間長了,總是能「學舌」幾句,這在動物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就連最聰明的動物靈長類都沒能get這一技能。
  • 這種鳥沒有翅膀卻是紐西蘭的國鳥,外形奇葩,被稱為「獼猴桃」
    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有趣的鳥,它的學名叫做奇異鳥,不過在紐西蘭,它被叫做「幾維鳥」,這是因為它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在說「幾維」、「幾維」,早在紐西蘭還沒有人類涉足的時候,奇異鳥就已經在紐西蘭出現了,最初的它們與其它鳥類一樣,都長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 5個關於動物的好玩兒冷知識,貓頭鷹其實是「鳥中腿精」?
    你知道貓頭鷹其實是鳥中腿精嗎?世界上真的有一種會飛的蛇,有許多不常見的動物,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所以今天小編探討的話題就是5個關於動物的好玩冷知識,一起來看看吧!而且有實驗證明不管是哪種貓頭鷹他的腿長几乎都這樣,身體的一半只不過平時在羽毛的遮擋下,顯得比較低調罷了會飛的蛇對於怕蛇的人來說,唯一安慰就是蛇不會飛,不會突然落在你的頭上。但有一個噩耗是,世界上真的有一種會飛的蛇飛蛇並沒有翅膀。
  • 繼考拉之後:紐西蘭國鳥或將面臨滅絕
    1月15日,據外媒報導,由於紐西蘭遭遇嚴重的乾旱高溫,動物保護者警告稱,紐西蘭國鳥無翼鳥(也稱鷸鴕,俗稱「幾維鳥」)或將面臨滅絕。無翼鳥是紐西蘭的特有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因其叫聲「幾維」而得名,且蛋是由雄鳥孵出,它們相當害羞,主要在夜間行動。
  • 為什麼鸚鵡沒有束縛卻不會飛走?
    鳥兒放生就是死亡,不適應我們城市的環境又會被貓咬死還有你開窗戶,家鳥輕易飛出去都是如此表示其實鸚鵡(手養的)和貓狗一樣是一種可以互動的寵物,比如還會調皮搗蛋,你家的貓狗會帶出去走嗎,如果是一般什麼原因造成的,鸚鵡也會被嚇壞,鸚鵡也會被嚇壞,飛出去找家。普通的鸚鵡(手工飼養)非常粘人。像貓和狗一樣。
  • 科學家在紐西蘭,發現已經滅絕700年的鳥爪,仍然附有肌肉!
    人們一直在研究史前生物,部分生物還沒被人類發現便滅絕,人類只能通過化石研究它們,發現新化石的時候候,科學家們極為開心,比如人們第1次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猛獁象的屍體,甚至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猛獁象復活,不過由於科技的限制,暫時放棄了復活史前生物的想法,生物滅絕有它的原因,然而在30年前考古學家發現已經滅絕700年鳥類,在這個骨化石上竟然附著肌肉。
  • 幾維鳥:作為著名的紐西蘭國鳥,它們身上有著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當然了,沒過多久那隻幾維鳥玩偶的肚子就被貓掏出一個洞,填充物也被扯出來到處亂甩,終究是難逃貓咪玩具的宿命。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有貓薄荷的味道,我倒是挺想把那個玩具放到沙發上當個擺件,因為幾維鳥真的很可愛。很多國家都有自己標誌性的動物,一提到這種動物就能夠聯繫到它的出產國——中國的絕對是人見人愛的大熊貓;澳大利亞是考拉和袋鼠;馬達加斯加是環尾狐猴;而幾維鳥,正是紐西蘭的代表性動物之一。
  • 30年前考古學家發現已滅絕700年,3300年前的鳥爪,上面還有肌肉
    三十年前,一群考古學家在探索紐西蘭歐文山的洞穴時。經過考古研究後發現,這隻神秘的爪子有3300年的歷史,它屬於一種已滅絕,稱為莫阿(moa)的鳥類,這種鳥類大約700至800年前從地球上消失了。
  • 非洲美麗島國,曾經生活著不會飛的鳥,被發現100年後神秘滅絕
    提起非洲,很多遊客總是想到滿大街的黑人、大沙漠和叢林,或者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其實非洲也有一些迷人的海島,位於印度洋西南部的模里西斯就是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 一種沒有翅膀的小鳥,看起來可憐極了,卻是一個國家的國鳥
    比方說如今被很多人討厭的蝙蝠,它是天空中的飛行好手,不過,卻是實打實的哺乳動物。而生活在南極的,穿著一身「燕尾服」,走路搖搖擺擺的企鵝,實打實的鳥類。我們都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地球上,還有一些鳥類並沒有翅膀。在鳥綱中,有一種無翼鳥科,屬於無翼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