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裡的文學:我們如何上好經典課

2020-12-12 張小武

有老師曾經向高中三個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題問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學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點的、老師廢話多的各是哪個學科?結果,學生幾乎眾口一詞地都回答是:語文!

何以如此?從客觀上講,語文課的知識是很難定量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發揮,有的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課,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和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有的上成了閱讀課,作者背景、同文比較、閱讀分析等,不一而足。

於是多少年後,我們想起《藤野先生》,想到的就是國人的愚昧,伸長了脖子看日俄戰爭的影片;想到《背影》,想起的就是笨拙的父親,尤其是爬月臺時違反交通規則云云……這樣的語文課,像是歷史課,像是道德與法制課。要知道,這些文本可是文學作品經典篇目。

魯迅《藤野先生》長期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語文課本中的文學經典應該怎樣上?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語文和文學的概念:

語文: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也可以說,語文是運用語言規律與特定語言詞彙所形成的書面的或口語的言語作品及這個形成過程的總和。

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文學都屬於藝術。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導、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屬於語言藝術。

不管是合併同類項,還是通過邏輯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語文包含文學,文學是語文的一個部分(強調一點,本文談的文學指文學藝術)。在這個前提下,讀《名家六十講:語文課上的文學》一書,便能對上述問題有基本的認識。

《名家六十講:語文課上的文學》

《名家六十講:語文課上的文學》是語文出版社推出的一個名家講談合輯,六十講便是六十篇文章,是錢理群、孫紹振、蔡義江、童慶炳四位名家在國家核心期刊《語文建設》上陸續刊發的稿件。稍有文藝常識的都知道,四位名家是名副其實的大家,是我國文藝研究領域的權威,又各有側重:錢理群先生講魯迅;孫紹振先生講文學創作論;蔡義江先生談紅樓夢和古典文學;童慶炳先生講文藝理論研究。只要涉及中國文藝研究,不管是古代還是現當代,很難繞開他們。

錢理群先生

而且,四位先生還是現用教材的主編或者編委:孫紹振先生曾是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主編;童慶炳先生是《文學理論教材》主編;錢理群先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的主編,也是《新語文讀本》的作者。那些語文課本的文學經典作品,要麼是他們選入的,要麼是他們主持選入的,由他們進行文本解讀再權威不過。

六十篇文章中,前面的五十三篇屬於語文教學中的文學類文本解讀,其中:錢理群先生十六篇,主要談入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如《藤野先生》《我的兄弟》《風箏》《範愛農》《憶韋素園君》《無常》《女吊》《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還有一些名家的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牛虻就義》等;

孫紹振先生二十八篇,談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如《背影》《老王》《三峽》《蘭亭集序》《三顧茅廬》《麥琪的禮物》《項鍊》《瓦爾登湖》等,最後兼談文本分析的層次;

孫紹振先生

蔡義江先生九篇,主要談我國古代詩人的詩詞,如王維、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人的作品;童慶炳先生的七篇屬於文藝學文章,主要談文學性、談文學文體,談文學解釋等,可以作為解讀文學文本的方法指導。

概而言之,該書採用了分總結構排版呈文,先談具體文本,後談整體文學屬性,先見樹木,再見樹林,對我們從語文課本中選入的文學作品理解文學藝術大有裨益。

蔡義江先生

試舉幾例。錢理群先生在《〈藤野先生〉:魯迅如何寫老師》一文中評析:

我們還因此而發現了這篇《藤野先生》的兩種敘述語調:在寫自己的生存境遇時,用的是調侃的語調;而在寫到藤野先生時,如上文所說,用筆就嚴正起來。我在上中學第一次讀《藤野先生》時,就記住而且至今不忘的,除了前文所引述的對藤野先生的那幾句評價(老實說,我當時並不理解),就是這樣的調侃味十足的句子:「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文章怎麼這樣沒頭沒腦的開頭;「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順手牽來的奇特的比喻,在我的感覺中,真是神來之筆;「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這實在是妙極了,讓我這個中學生好生羨慕!

應該說,這樣的兩種敘述語調的交替使用,就形成了文章審美趣味上的豐富性。——我們甚至可以感到魯迅先生筆端流瀉出這些妙語時,他自己也是得意極了的。

比如孫紹振先生在《〈背影〉的美學問題》寫道:

在《背影》裡,父親為兒子買橘子,從實用價值來說完全是多餘的。父親執意自己去,越是不顧交通規則、不考慮自己的安全,就越顯示出對兒子的深厚情感。如果左顧右盼地考慮上下月臺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沒有感情可言,甚至殺風景了。這篇抒情散文以情動人,情感的審美價值和實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動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完全不講實用理性:你不是為了三百兩銀子嗎?我百寶箱裡有的是。是你背叛了情感,我就不但財寶不要,連命也不要了。把情感看得比財富,甚至比生命還重要,才更動人,審美價值更高。

童慶炳先生對文學性是如下定義的:

文學性就是審美,就是情感的評價。在語言文本中具體體現為「氣息」「氛圍」「情調」「韻律」「色澤」。對於文學性而言,氣息是情感的靈魂,情調是情感的基調美,氛圍是情感的氣氛美,韻律是情感的音樂美,色澤是情感的繪畫美。

這一個「靈魂」四種美,幾乎囊括了文學性的全部。這裡再回到前面文學的定義:不是所有文學都屬於藝術,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屬於語言藝術。這和童慶炳先生提到的文學性是相呼應的,也是語文和文學的區別,是我們在文學經典課中需要著重強調和學習的。

童慶炳先生

按照教材的邏輯,入選語文課本的文學經典作品,被編排在不同的題材(主題)單元,泯然於其他課文,文學藝術性或者文學性的價值沒有進一步體現。而且,由於應試導向和教化需要,傳統的語文教學深得「語文」概念的精髓,要麼偏重語言文字的工具性,要麼偏重教化功能,於是我們上了很多文學經典課,卻不了解何謂經典,何謂文學。

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古詩還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大意是說捨不得但又無可奈何。我想,如果有更多的老師把語文中經典作品的文學性教授給學生,如果有更多的學生受此影響,那麼就不會出現那麼多談語色變,把經典賞析視為嚼蠟,視寫作為折磨的學生了,那麼語文教學的問題也會逐步解決。

相關焦點

  • 我們最該重修的課,就是語文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認為,我們的語文教育制度在理論上存在誤區:「中小學語文教育不僅是教學的問題,也是我們整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上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整個現代教育制度的問題,只不過在語文教育這個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上表現得最突出罷了。」他的這一看法,被收入1998年出版的《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一書。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經典要怎樣讀才不浪費?《25堂文學解剖課》:你要戴上X射線眼鏡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可以等於:怎樣才能真正領會到文學名著的精彩之處? 後浪公司推出的《25堂文學解剖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欣賞文學經典的方法:戴上X射線眼鏡,深入經典的文本內部,拆解經典的巧妙之處。本書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是文學博士,專注研究中世紀文學。
  • 文學名家經典作品書系:語文學習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語文作為zui基礎的學科,是需要被夯實的,讀懂其他學科的題目就靠其中的閱讀理解能力了。 讀好書、讀經典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好辦法。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是精華,讀一本勝過10本,讀懂一本勝過讀100本。 很多家長可能又會說,名著和經典那麼多,同樣讀不過來!
  • 學而思大語文、豆神大語文、明兮大語文等10家線上語文課一文詳解
    一到二年級以國學啟蒙、經典誦讀等內容為主,內容較簡單,三年級後課程中涉及的文學內容較多,既有古代文學又有外國文學,偏向於課外內容積累,符合新教改的小學語文教材的要求,讓孩子多在課外讀書。閱讀理解和寫作板塊的知識點偏向方法教學,像是寫作技巧,文章結構等,都和應試教育相關。
  • 語文書店:打造語文閱讀文化空間
    在這裡,翻開一本書,沉浸在字裡行間的安寧裡,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愛上閱讀。」提到經營語文書店的初衷,劉海紅感慨地說。  精巧設計彰顯「語文」品質  小而精的語文書店分為語文出版社圖書展區、人物傳記圖書區、文學社科圖書區、教育理論和教師用書區、中小學生圖書區和兒童繪本區。古樸、典雅的設計風格和精緻時尚的裝潢細節充滿語文書店的每一處。
  • 老師好》:時代千人一面,文學一人千面
    老師好》節目中完全不是問題,它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以一種全新模式重塑我們對教與學的認知,力圖用「最好的知識」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對知識本身的嚮往和目標。「知識分享官」們必須接受覆蓋全年齡層的「有道問問團」的自由提問,才有可能登上「叮咚榜單」,獲得返場開講的機會。
  • 《燈光》——六年級上暑期預習語文第八課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六年級上語文的第八課《燈光》,希望孩子們暑期能進行很好地預習,為下學期開學做準備。燈光下的天安門廣場《燈光》描寫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由看到的千萬盞燈和聽到的「多好啊」回憶起一段關於燈光的往事,塑造了戰鬥英雄郝副營長的偉大形象,歌頌了革命先烈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
  • 比鄰星動漫大語文
    興趣激發為主線,情智雙修為理念,經典故事為素材,數字動漫為支撐。課程始終貫穿以「興趣激發"為主線,從「情智雙修」的大語文理念出發,以經典「兒童文學故事」為素材,通過教學動畫激發學習興趣,實施數位化技術,讓學生在快樂、輕鬆中實現、笑傲應試、淵博自信、情智雙修。
  •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上好「三堂課」探索網際網路+職教體系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以雲端「三堂課」為抓手,探索「三堂課」背後的教育服務體系,積極構建立足首都城市發展需要,適應首都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網際網路+職業教育體系。 把握用戶思維 上好「網絡課」 把課堂從教室搬到雲端,如何讓學生喜歡?如何保障教學質量?45分鐘教學時間如何分配?教師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小學語文課外文學常識,讓孩子背熟,提升文化底蘊,從小滿腹經綸
    小學語文課外文學常識,讓孩子背熟,提升文化底蘊,從小滿腹經綸文學常識是語文必考的知識點,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初高中。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語文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文學常識的考試分值佔比就非常高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重視這類題型。
  •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9課《楓樹上的喜鵲》課文內容解析
    其代表作有《早晨的鐘聲》、《蒲公英的小屋》、《木偶戲》、《火柴盒的火車》等以上是作者的基本概況,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篇課文內容:小學二年級語文第9課《楓樹上的喜鵲》課文內容解析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第二段~第四段主要寫了「我」楓樹上的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前四個自然段多次出現「喜歡」一詞,那麼文中的「我」都喜歡什麼呢?「我」為什麼感到高興?答:「我」喜歡高大的楓樹,喜歡樹上的喜鵲窩,喜歡喜鵲窩裡的喜鵲。
  • 豆神大語文和學而思語文哪個好?揭秘「大牌機構」的幾點真相
    豆神大語文與學而思語文哪個好?在今年9月份,因為一次「碰瓷」事件,魚sir藉機為大家對比測評了豆神大語文與學而思培優語文的秋季課程。由此來看,豆神大語文和學而思語文寒假課的開設形式和市面上的寒假課基本一致。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豆神大語文為6人小班課模式,學而思為大班課形式,最多150人/班。
  • 測評兩個月,14款大語文APP,到底哪些是坑,哪些是真好?
    ③「下山教育」讓學生能在基礎學習內登上山頂,建立起文學發展的歷史譜系,整體上把握中外文學的歷史面貌,再去學習具體的、經典的文本3、授課形式線上和線下兩種每一個年級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各有側重,比如上圖中1-2年級以國學啟蒙、經典誦讀等為主,3-5年級涉及文學內容較多,既有古代文學又有外國文學,偏向於課外內容積累。
  • 各地高中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作品引發爭議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新學期裡,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引起熱議,詳細情況我們來連線今天的新聞編輯曹暢。主持人:先給我們介紹一下新學期,各地語文課本都有了哪些新變化?
  • 這120個「文學經典故事」,給孩子貼牆上,不出3月,出口成章!
    語文在考試中是越來越重要了,隨著教育政策的不斷改革,不論是哪位同學,都應當重視起來語文的學習。俗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科,沒有積累,一切的語文活動都無從下手,毫無意義。想要學好語文僅僅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大量的課外的閱讀、積累。
  • 語文早自習只能讀課文?換一種晨讀內容,讓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快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學,但是學生們在家也開始了調解生活作息。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像在學校裡的第一節課一樣,打開語文書晨讀。換一種晨讀內容,讓學生們更愛語文,激發語文朗讀的興趣。在小島老師的教學實踐中,是如何帶領學生們在早自習晨讀的。1、 優美的散文內容,讓一天的學習都能擁有好精神每周給語文的早自習時間在2-3節課,在早自習上,除了所學課文的晨讀,優美的散文內容,是可以讓一天的學習都能擁有好精神。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的詩句,讓我們反思語文教學,古詩就該這樣學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在不少家長嚴重,能背幾百首古詩等同於語文很好的學習概念。更有的家長以「詩詞大會」上的冠軍武亦姝為學習目標,認為只要古詩背得好,至少是有助於學習的,還有更多的機會能考上清華和北大。
  • 高校中文系開設刺繡課,漢語言文學你愛了嗎?
    近日,疫情過後返校複課的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的學生,開設了傳統技藝課程刺繡課。以現學現練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興趣。男同學們還表示,女生能做的細活男生也可以做。如此有趣的專業難道不了解了解一下嗎?
  • 語文課堂上的反叛者
    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他講課的方式稱得上與眾不同,有人覺得他的課不好理解,但也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聽完之後開始著迷文學,「嫌上課時間太短」。 郭初陽是獲得多個公開課獎項的明星教師,更是當年語文課本積弊批判大潮中的帶頭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