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在不少家長嚴重,能背幾百首古詩等同於語文很好的學習概念。更有的家長以「詩詞大會」上的冠軍武亦姝為學習目標,認為只要古詩背得好,至少是有助於學習的,還有更多的機會能考上清華和北大。背古詩也成為很多學齡前兒童的必修課,家長們還喜歡把背古詩當作國學文化來學習。作為語文老師,我認為古詩學習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詩律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文學審美與趣味,提升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漢語言文學的魅力。
但是有不少小學生,記憶力倒是不錯,小學還沒畢業,就能背誦幾百首古詩、文言文,除了語文學習的必學古詩課文,很多小學生都能出口成章、引經據典。然而古詩背了這麼多,學生們卻沒感受過文學之美。因為全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強行背誦。甚至還有同學表示,古詩、文言文學了幹嘛?在生活中也用不到,只能為了考試去學。殊不知,經典的文學對我們的生活審美、文學素養的提升是有多重要。
疫情當前,武漢接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捐贈,不少人留言都寫到:武漢不哭!武漢加油!只有來自日本的捐贈在物資上寫下了這麼美的詩句,同學們可以感受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的留言更有力量?那麼古詩該怎麼學?光是背誦肯定無法把古詩的美運用到生活中,對此,小島老師有3點學習建議,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學習古詩不能太早,理解很重要
很多家長讓學齡前的兒童學國學、背誦《唐詩三百首》,作為語文學習的啟蒙。事實上,對於學齡前兒童,古詩學習並不是真正的語文啟蒙,只能從韻律上,讓孩子們感受語言的魅力。至於背完了《唐詩三百首》,你能讓孩子明白其中哪一首詩的意思呢?所以學習古詩不能太早,理解古詩才是最重要的。古詩和文言文,在表達形式上,和我們日常的用語不一樣,在早期,學齡前兒童是無法精準區別這個差異,只能機械無意識地來記憶。
在早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孩子先體會語言的韻律,理解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不同。通過記憶古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一些簡單的唐詩,比如《詠鵝》、《春曉》,可以教給學齡前兒童來學習和理解。古詩學習應在孩子們的興趣之下,家長為孩子創造古詩吟誦的環境,講一些經典的小故事,激發低齡段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才是古詩學習的啟蒙。
2、 學習古詩不能靠拼量,而是要精讀
家長們對孩子們學習古詩的數量有著謎之執著追求,從《唐詩三百首》到《百篇文言文》,似乎學生們古詩背得多,文言文懂得多,出口成章,就是把語文學習好了。按照小學語文的課程標準,整個小學階段的故事、文言文學習也只有100多篇,為了家長的面子而強行背誦古詩,其實都是為沒滿足家長的教育炫耀,對小學生學習語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每個孩子對語文學習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為了背誦而背誦,會降低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想要古詩學得好,並運用到生活中去,就需要精讀古詩。細細品味和去了解詩歌背後的故事,詩人的情感表達,這才是古詩學習的目標。精讀也包括學習一些文學常識和語法,這也是考試中的考點。
3、 學習古詩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學習古詩需要循序漸進,我們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琵琶行》,孩子們是理解不了的。我們不能以一個小學生能夠背誦多少首古詩作為衡量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標準,而是在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時候去學習該理解的古典文化和詩詞,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古詩詞的美。
學習古詩,感受文學之美,提高文學素養,是我們真正讓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目的。而本著不太早學、不拼量學、不急著學的原則,才是學習故事的方法。希望有一天,同學們都能在生活中體會古詩之美,將美運用到我們的文字和語言中去。關於小學生怎樣學習古詩,大家還有什麼建議?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