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館是中國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是規模僅次故宮博物院的第二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中陳列著國家數十萬件的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各有各的特色。然而這座博物館的由來在最初還和一個「盜墓賊」有關,這個盜墓賊就是民國三大盜墓賊之一的靳雲鶚。
靳雲鶚是山東鄒城人,與民國國務總理靳雲鵬是親兄弟,早年兄弟兩因為家中貧寒便一起出去逃荒,後來得知當兵能領軍餉還能填飽肚子兄弟二人便一起報名參軍,加入了袁世凱的部隊,之後兄弟二人又投靠了直系軍閥吳佩孚,沒想到的是二人的前途都很不錯,哥哥靳雲鵬在幾經努力之下成為了民國的國務總理,弟弟靳雲鶚也成為北洋陸軍14師的師長。
1923年河南一位地主在打井時挖到了一層紅土,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這是挖到古墓了,這位地主繼續向下挖,果然挖出了很多的古代青銅器,此事很快被靳雲鶚得知,靳雲鶚在得知此事後立即派兵將古墓保護起來,並將此事報告給了吳佩孚,在得到吳佩孚的同意後,靳雲鶚便組織士兵開始了對古墓的挖掘。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靳雲鶚被媒體稱為民國三大「盜墓賊」之一,另外兩人分別是孫殿英和黨玉琨,然而靳雲鶚與他們不同,孫殿英將挖出的文物用來賄賂民國政客和擴建軍隊,黨玉琨將文物販賣國外,而靳雲鶚卻將文物完好無損的上交了國家。
後來在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的出資下修建了河南博物館,從古墓中挖出的共計100多件的青銅器也都被收藏在了這座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