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理財直播」是一個新事物,理財用戶要正確認識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監管部門近日發布風險提示提醒社會公眾,應注意甄別金融直播營銷廣告主體資質,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購買金融產品;認真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範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11月16日《人民日報》)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很多理財產品形象而溫情的宣傳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理財產品越來越多了。而推薦理財產品,有了新的渠道,那就是「理財直播」。「理財直播」已經進入風生水起的時代,「理財主播」也成為了市民追崇的財富明星。
「主播專業又風趣,難懂的理財知識變得有趣了。」「直播中的各種活動很吸引我。」……主播們在直播間裡推薦理財知識和產品,吸引了不少粉絲。最近一段時間,「理財直播」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以支付寶為例,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支付寶直播平臺已經開放給超過70家金融機構,累計直播超過1300場,單場最高的有100萬人參與互動。足可見,「理財直播」的方式是多麼受歡迎。
然而,不是所有的「理財直播」都能做到「理尚往來」,還有一些「理財直播」是信口開河的胡說八道。《人民日報》的調查顯示,在網際網路流量、業績考核的影響下,個別「理財主播」為了迎合用戶,會有意無意放大高收益等內容,做出誤導性陳述或者片面、誇大的宣傳。在直播的火熱氣氛中,用戶可能會一時頭腦發熱,做出不理智決策。還有的「理財主播」甚至為了利益成為了理財產品的代言人,攻擊其他理財產品,服務自己接受業務的理財產品,把理財產品說成了「利益的金山」,似乎理財產品就是「黃金鋪地」,就等著你去撿拾。其實,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會有風險。
因此,對於胡說八道,顛倒黑白,搖唇鼓舌,誇大其詞的「理財直播」需要好好管管了。不能只是提醒投資者「理智選擇」,而應該是「清理亂象」,讓「理財直播」健康起來。對於違規的「理財直播」不能「不理不睬」。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首先需要監督理財產品,對於那些只會「收割利益」的理財產品需要清理打擊;對於那些誇大其詞的「理財直播」則需要關閉帳號,不給他們害人的機會;而對於那些為了一己私利就為違規的理財產品營銷搖唇鼓舌,搖旗吶喊的「理財主播」們,則需要清理出網絡主播的隊伍,「理財主播」也需要市場準入制,而不是是個網紅就能在網絡上「紅透半邊天」。不能因為營銷地點搬到了線上,營銷形式變成了直播,對金融機構專業資質和合規性的要求就可以放鬆。
對違規的「理財直播」別總是「不理不睬」,別等「財神爺」也發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