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興起的「宅經濟」,讓「直播帶貨」火遍大江南北。
同樣受疫情影響,以往需要線下「面對面」開展營銷工作的公募基金、銀行等,在線下渠道近乎「冰封」的情況下,也開始借著直播的熱度,入駐直播平臺,從最初的推廣品牌,進階到為理財產品直接「帶貨」。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帶貨」的是金融產品,其本身的特殊性令其自帶「門檻」:對直播平臺,需要有對應金融產品的代銷資質,對消費者(投資者)而言,則需要符合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但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面,直播平臺的用戶,可能只是一幫網購經驗豐富、投資經驗為零的「剁手黨」,與合格投資者的門檻相距甚遠。另一方面,主播們為了迎合小白用戶,會潛意識的放大對高收益等正面內容的宣傳,而淡化風險。
這種情況下,如果金融機構在「帶貨」過程中存在不規範的操作,讓一些低(或者根本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普通民眾誤買了高風險類產品,則很可能會出現下一個「中行原油寶」事件。
1
金融機構淘寶直播「帶貨」
理財也借流量變現
今年以來,在疫情的衝擊下,原本需要依靠線下活動開展營銷的公募基金、銀行等開始大舉轉戰線上,將此前的線下活動為主的路演模式搬到了線上。不少金融機構人士認為,直播必然是未來的趨勢,業內也在積極擁抱這種變化。
據悉,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的直播平臺包括新浪財經直播、網易財經直播、今日頭條直播、淘寶直播等。
最初,這些金融機構通過在線直播推廣品牌,主打以投資者教育、行業投資策略等為主的「硬質」內容。此類以品牌推廣為主要目的的直播,多邀請基金經理、理財經理等作為主播,在直播中主要分享了當前市場環境下的投資觀點、對未來的看法等。
某金融機構營銷負責人此前表示,該機構涉足直播主要是為了品牌宣傳,同時也希望借直播來了解用戶,培養用戶的投資理財習慣。
該負責人稱,其直播內容主要以投資理念、投資風格闡述為主,主要是結合市場行情進行點評,也會結合諸如新股政策、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等,一些熱點的政策變化或事件進行解讀,向投資者傳遞客觀專業的投資觀點。
不過,與最初推介品牌為主的目的不同的是,當下金融機構的直播,為理財產品「帶貨」的趨勢愈發明顯。
例如,近期,在螞蟻金服的策劃下,有20多家公募基金開啟了淘寶直播之旅。
與其他直播平臺不同,在淘寶直播頁面下方有購物車,可以通過點擊購物車直接購買相關基金。因支付寶具備基金銷售資質,使得淘寶直播可以直接與具體的基金產品銷售銜接,其「帶貨」屬性也隨之凸顯。
如長安基金、中歐基金、富國基金、華泰柏瑞等基金公司,在近期淘寶直播分享相關主題的過程中,會直接上架旗下相關基金產品的購買連結,進行「帶貨」。
長安基金在淘寶直接上直接推介旗下某基金產品
中歐基金在固收主題直播中,上架兩款相關的基金產品
華泰柏瑞在指數基金主題直播中,上架了三款相關指數基金
而從數據來看,這些基金公司直播觀看人次均超過了6萬,可謂效果顯著。
有行業人士指出,由於有基金代銷牌照,通過淘寶直播,觀眾在觀看基金直播,接受投資者教育的同時,如果產生購買基金的意願,則可以在直播間一鍵完成。相比在其它平臺進行基金直播,淘寶直播具有的不僅僅是宣傳作用,更進一步觸達了基金銷售的層面。
當然,與不少網紅直播一樣,基金公司在淘寶直播時設置了一些紅包、獎勵等。
如華泰柏瑞在直播時,會適時推出「消費紅包雨」,每隔一段時間,還會發放口令紅包,可抽取現金紅包、kindle、switch等重磅獎品。一波又一波的紅包不僅能夠挽留觀眾進行長時間的持續觀看,也能吸引粉絲源源不斷地湧入直播間。
而除了公募基金之外,不少銀行也將理財業務推薦場景搬到線上。
比如在今年2月,建信理財雲課堂首期開講,為用戶推薦乾元·粵港澳大灣區靈活配置理財產品;中銀理財開始了空中小課堂,主講內容包括如何逆周期把握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新產品的特點與投資計劃等。
此外,在今年3月8日,交通銀行沃德理財室推出了「風華有佳人」女神節專屬直播,中國銀行則推出「春暖花開,詩情花藝」女人節尊享花藝活動、「春暖花開,只等你來」女神節貴金屬直播活動等,通過直播的方式直接為旗下各類理財產品「帶貨」。
有分析稱,銀行理財直播模式不僅有利於投資者教育工作,同時也能更好地宣傳銀行及其理財產品。此外,還可以幫助投資者在線上購買理財產品,提升線上理財比例,節約銀行線下人工成本。
2
合規底線如何堅守?
出了問題誰擔責?
「在線直播賣理財」,如此吸睛的噱頭下,直播平臺賺了眼球,金融機構賣了產品、攢了用戶,投資者金融知識漲了,閒置資金也有了去處。
活脫脫的一副多方共贏的和諧場景。
不過,與普通網紅帶貨的實際商品不一樣,理財產品終歸是金融產品,具有特殊性。無論是線下推介,還是線上直播帶貨,合規始終都是底線。
2020年1月25日,《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正式施行,文件明示的禁止類的條款有很多,包括:
非法或超範圍開展金融營銷宣傳活動;
以欺詐或引人誤解的方式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進行營銷宣傳;
損害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不得採取抽獎、回扣或者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理財產品
利用網際網路進行不當金融營銷宣傳;
不得允許從業人員自行編發金融營銷宣傳信息;
等等……
拿基金產品來說,對直播平臺而言,需要有對應的代銷資質;對消費者(投資者)而言,則需要符合合格投資者的要求;而對直播的主播人來說,如果過推介具體的產品,則需要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且推介用語必須規範,不能欺詐、誇大或承諾收益率、保本保息等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直播計劃放上某款產品的連結,或是在直播中實際進行了銷售動作,那麼更加嚴格的限制也會接踵而來,核心是要履行了解客戶、了解客戶、將適當的產品給適當的金融消費者這樣的「適當性義務」……
但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面,直播平臺的用戶,可能只是一幫網購經驗豐富、投資經驗為零的「剁手黨」,別說買高風險的股票類基金了,甚至很多人連無門檻的貨幣基金都真正接觸過,與合格投資者的門檻相距甚遠。
另一方面,主播們為了迎合用戶,會有意無意的放大對高收益等正面內容的宣傳,而淡化風險,片面強調基金過往的最大收益率,而迴避其最差業績表現,以誘導性、誇大性宣傳欺騙投資人,向不符合風險評級要求的投資人宣傳高等級風險理財產品的情況,等等……一不小心就會觸及監管紅線。
與此同時,一些不理性的用戶,可能會因為一個投資抵扣紅包、滿減券等等,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常用的營銷套路,貪圖小便宜而購買某些高風險產品,最後承擔預期之外虧損。
從近兩年P2P、互金平臺代銷私募等爆雷的經驗來看,網際網路的那一套玩法(通過補貼圈小白用戶),並不適合對投資者有高門檻要求的高風險類金融產品。
有多少人和曾經的蛋哥一樣,為了一個6.88元的小紅包,在支付寶買了點基金,然後被深套……一不小心開始了韭菜之旅:
此外,在網紅帶貨火爆的當下,人們一方面通過網紅直播「帶貨」,大手一揮買買買。另一方面,也關注產品出現問題後,這些「帶貨」網紅是否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同樣的問題也在理財產品「帶貨」上體現。
如果一個小白投資者通過直播平臺推介,購買了基金或理財產品,之後產品出現巨虧或無法兌付的情況,直播平臺是否應該承擔產品推介責任?雖說「買責自負」,但畢竟當初為了吸睛博眼球,不設門檻把他們「坑」進來的,還是直播平臺本身。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金融機構的主播們,在給理財產品「帶貨」時,通過一些不合規的推介方式、用語,讓不適合的投資者誤買了高風險產品,金融機構相應的違規推介責任如何認定呢?
基於此,有業內人士強調,線上理財在消費者保護和未來權責確認問題方面仍需加強。因為越來越多的產品在線上銷售,但金融與消費者不見面,怎麼知道賣的產品是適合客戶的?同時,金融機構也不能確定客戶是否了解產品背後的風險收益特徵。
有分析認為,直播平臺存在監管難的現象,因為網絡視頻直播均為實時播出,很難制約和評定直播者所推送的內容是否合規、合法。同時,由於直播平臺對用戶往往不設門檻,很難界定直播推介的用戶是否符合合格投資人要求。
當下,多數金融機構介入直播,普遍關注的還是品牌宣傳效果,對於「直播帶貨」轉沒換無太多關注,更沒有設置硬性任務指標,因而直播過程中的違規問題並不多見。
假以時日,隨著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加入直播大軍,理財產品通過「直播帶貨」也將更為廣泛的被金融機構所重視。屆時,在KPI指標的重壓下,或許會有的跟多問題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線上直播「帶貨」也引發了部分監管的關注。據媒體報導,深圳證監局表示,關注到大量基金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部分基金公司存在宣傳推介內部控制不足、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善等風險隱患。
深圳證監局要求,基金公司健全宣傳推介材料合規審核機制,全面加強員工基金銷售行為管理,加強基金宣傳推介材料流轉、使用的管控,防範出現員工個人擅自修改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的情形。同時,也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充分認識基金產品的風險特徵,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
3
寫在最後
在網紅經濟、宅經濟興起的當下,「直播帶貨」無疑能夠將以往那些看似高大上的金融理財產品,帶入更多普通民眾的生活當中,讓更多民眾能夠接觸並享受到財富增值的紅利。但如果「帶貨」過程中存在不規範的操作,讓小白投資者買了並不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高風險產品,則有可能會繼續出現中行原油寶類似事件。
未來,希望金融機構在線上展業的過程中,能夠牢記合規底線,多為投資者考慮。不要鐮刀利了,看誰都想割韭菜,畢竟A股的韭菜場已經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