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手塚治虫,買過4本書,手塚治虫的自傳、兩本教畫畫的書(漫畫課堂),還有一本原畫集;宮崎駿的自傳上下集也買過了。
先說說這幾本書,給想買這些書的人一些意見,千萬別買宮崎駿的自傳(出發點、折返點),千萬別買,千萬別買,我買了之後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然後就賣掉了,買的時候300多,1天後9.9成新100包郵在閒魚上出了。
首先那字是豎版繁體字的,因為是臺版,讀起來很難受,其次是內容根本粗製濫造,宮崎駿自己寫的東西很少,都是採訪和訪談,跳躍性太大,看著很難受。
手塚治虫的幾本書都非常有趣,尤其是以下兩本《我是漫畫家》、《怪醫黑傑克的誕生》。
前一本是手塚治虫自己寫的自傳,他自己其實還想繼續寫,結果沒寫成,只寫了這半部,裡面有手冢少年的故事、很多漫畫創作的想法,一些臺前幕後的花絮,內容豐富有趣,後面還有不少珍貴的漫畫資料和插圖。
後一本是吉本浩二繪畫、宮崎克原作的漫畫,以上帝視角講述手塚治虫故事的寫實漫畫,為了不過多劇透,深刻感人、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這一本可以在漫畫網站看。
如果要分析手塚治虫和宮崎駿,光看他們的作品是不夠的。
手塚治虫是漫畫家,宮崎駿是動畫導演,大家在看漫畫的時候,可以進行腦補和想像,所以即使漫畫家沒有畫出來的很多東西,光是用自己想的也很有趣。
漫畫是一種主動思考的過程,其中自己也在動腦子。
動畫是導演安排的緊湊的作品,和影視作品一樣,必須一直聚精會神的看,看的時候不會留給觀眾太多思考的空間,其實是一種被動欣賞的過程。
如果從角色上分析的話,手塚治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己擔任劇本製作的原創作品,像《鐵臂阿童木》、《怪醫黑傑克》、《火之鳥》、《奇子》這些,即使是改編作品,如《佛陀》(改編釋迦摩尼傳記)、《我的孫悟空》(改編西遊記)這些也對原著故事進行了很大改動。
用我們比較熟悉的西遊記來舉例子,手塚治虫的《我的孫悟空》中一個片段「石猴出世」:一隻猴子從石頭裡橫空出世以後,坐在樹下思考人生,卻被一眾猴子舉起來扔到了海中,原來他們正在舉行山候第一大賽,丟了一枚柿子到海裡,比賽誰能撈起這枚柿子。
石猴因為是石頭做的,很快沉入了海底,獲得柿子,並成為猴子之王,不僅如此,在海底他還發現了神秘的地下洞穴水簾洞。接著他在這裡遇到了混世魔王,並且把所有猴子都接到了這裡,非常舒適的生活,但是因為做了一個夢,夢見他被人類抓走做展覽,害怕之餘決定去修習仙道,去了靈臺山三星洞……
手塚治虫的早期作品是為低年齡兒童看的,那時日本還沒有漫畫分級制度,隨著作者漫畫水平和編劇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漫畫讀者開始挑剔、兒童漫畫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手冢作品開始向青年漫畫轉型。
大量充斥描寫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故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主要見諸於70年代,比如夾雜著社會亂象的《怪醫黑傑克》、諷刺政治醜惡和中產階級陋習的《奇子》、藉由妖怪諷刺戰爭和人性醜惡一面的《多羅羅》,甚至改編佛祖釋迦牟尼傳記的《佛陀》等等。
看手塚治虫的作品就很難避開「戰爭」這個話題,因為手塚治虫的少年青春時代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中度過的。
1935年手塚治虫7歲,國家卻籠罩在全民皆戰的氣氛之中,一直到1945年結束,站在日本廢墟中的手冢已經17歲,最寶貴的青春時代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所以手冢極度厭惡戰爭,因為戰爭奪取了他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
說一個小插曲。
戰時的日本民眾思想極度扭曲,另一位被迫參加戰爭成為二戰日軍士兵的漫畫家「妖怪漫畫第一人」水木茂在自傳中說,父母將兒子送到運兵船上,對他們說最大的光榮是別活著回來!全國人民都在歡送年輕人去送死。不過水木茂的父母是個例外,水木茂在農業學校大專面試時說自己學這個就是為了畫畫,除了他其他人都回答為了開墾國外殖民地這些巴拉巴拉的。父親對唯獨落榜的水木茂說,那樣回答不是騙人嗎萬一因為說了那樣的話去了國外當士兵戰死了怎麼辦?這樣的學校不去也挺好。
手塚治虫在這樣的青春時代第一次接觸到「動畫」,1942年在日本公映的《鐵扇公主》,這是中國上海佔領區萬氏兄弟製作的一部愛國動畫,另一部是1943年由日本海軍部製作的《桃太郎的海鷲》,手塚治虫由此萌生了成為漫畫家的想法,並且一生向著動畫的方向努力。
宮崎駿的動畫和手塚治虫一樣(兒童漫畫和青年漫畫)也分為兩個時期,大家都覺得白鬍子老爺爺宮崎駿笑容滿面很和藹,其實年輕時的宮崎駿非常激進,1963年剛剛進入東京映畫的宮崎駿接觸到一部蘇聯動畫《雪之女王》,深受感動,從此開始投身動畫,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他始終對勞動者和革命表示肯定。
這個信仰在1997年《幽靈公主》動畫後,宮崎駿才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與影響手塚治虫的《鐵扇公主》不同,對宮崎駿產生一生影響的是《雪之女王》,這時他也遇到了一位一生的摯友、比他年長的高畑勳導演。
2018年高畑勳去世,宮崎駿致悼詞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結尾的:
「阿樸(高畑勳的暱稱),在過去那段時光裡我們是如此努力地活著。你的身姿,會留在我們這兒。謝謝你,阿樸。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55年前那個下雨的巴士站裡,來找我談話的阿樸。」
讓宮崎駿念念不忘的正是55年前、剛看過《雪之女王》、結識摯友之初的60年代。
蓋爾達和蓋伊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小夥伴,有一天蓋伊說了冰雪女王的壞話,女王對蓋伊施加了魔法,他變得冷酷、再也不和蓋爾達玩了,看到蓋伊的轉變,蓋爾達很傷心,有一次蓋伊故意欺負蓋爾達,蓋爾達一邊流淚一邊安慰並不在乎自己的蓋伊說自己沒哭。
白雪女王來帶走了蓋伊,蓋爾達為了找回小夥伴蓋伊二展開冒險之旅,途中遇到過生活舒適的魔法莊園、為了走路最後光著腳前行,經歷了無數的困難,蓋爾達最後終於戰勝了白雪女王救回了小夥伴。
之所以這部動畫對宮崎駿影響很大,是因為當時剛進入東映的宮崎駿薪水微薄而且工作不受重視,在人最脆弱的時候其實一根稻草就能徹底把你壓垮,但是這時到來的並不是稻草而是希望,有相同志向的摯友高畑勳與宮崎駿結識了。
《雪之女王》讓這兩個處於逆境的年輕人產生了共鳴,正是現實中的蓋爾達和蓋伊。
1965年,二人聯手製作了《太陽王子 霍爾斯大冒險》,這是一部完全架空的SF動畫,可以理解為一首盪氣迴腸的動畫民謠,兩個年輕人花了公司的巨額投入玩了一把自己的情懷,因為二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太陽王子》中其實含有很多對當時越南戰爭的隱喻。
《太陽王子》耗資1億3000萬日元,1968年上映後票房慘敗,這次事件導致高畑勳等多人降職和被迫離職。
宮崎駿70年代的作品很多都是改編作,這種改編是將小說、漫畫用動畫方式展現,與手塚治虫相當於二次原創的改編有很大不同,因為有原作者的授權和協助,所以必須忠實原著,盡大可能的還原作品。
我的前輩黃金IC在給手冢的《誰都可以畫漫畫》寫書評、強烈推薦下
比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加藤一彥原作漫畫的《魯邦三世》、約翰娜小說《海蒂》改編的《阿爾卑斯山少女》、艾德蒙多《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小說改編的《三千裡尋母》。
甚至後來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黛安娜·韋恩·瓊斯同名小說。
宮崎駿與手塚治虫塑造角色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擅長重點刻畫一個人,而後者擅長描寫眾生相。
手塚治虫的作品裡,通常都出現很多主角,不,更準確的說是每一階段的故事都有一個相應的主角。
比如1972年的《佛陀》,前三卷的主角是底層首陀羅的查普拉,一心想成為勇士的查普拉最後和母親慘死異國。
而宮崎駿的原創動畫中,《千與千尋》中的主角荻野千尋的原型是老友奧田誠治的女兒;《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主角原型是安徒生童話裡的美人魚;雖然宮崎駿的動畫主角也有生活中的原型作為參考,但是其人物是脫離現實的,與SF架空的動畫世界觀融合在一起的,很容易就明白是虛幻的。
但是手塚治虫的角色卻非常深刻,身邊到處都是這樣的人,尤其是角色的心理活動有時候直擊人心,我們甚至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的各個細節,獲得對手塚治虫作品的印證。
手塚治虫喜歡觀察生活、把生活感悟帶入到漫畫中;宮崎駿則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經歷、感受帶入到動畫裡。
宮崎駿少年時代最喜歡的漫畫是福島鐵次《沙漠的魔王》,這是一部架空世界觀的冒險漫畫,宮崎駿後來的動畫《風之谷》、《天空之城》都模仿了這部作品。
宮崎駿家族是航空世家,所以他對飛機非常感興趣,所以他的作品中也不止一次的出現飛機和飛行器,比如駕駛老式飛機的《紅豬》,《天空之城》和《魔女宅急便》中的空賊和飛行掃帚。
看手塚治虫作品中的角色,沒有正邪善惡,只有遵循自己的內心,好人壞人終須迎來最後一刻,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行為邏輯來生存。
手塚治虫的自傳最後一頁寫了一首席勒的詩:
「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