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習的時候,老師總會跟我們說,在複習的過程中,要及時地查缺補漏,抓住薄弱環節,分清複習的主次,主要抓重點、難點。查缺補漏,就是反思的過程。在梳理課本知識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各科的薄弱環節,然後想方設法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後達到綜合提高。
那又應該如何查缺補漏呢?在複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梳理知識脈絡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問自己: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環節?課本知識中自己還有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夠?自己是不是偏科,有哪科「拖後腿」?我們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缺」在哪兒,「漏」在哪兒,一科一科地查清楚,把「缺」「漏」的方面列出來,然後仔細分析為什麼會「缺」「漏」。是上課的時候不仔細聽課?還是偏科所致?或者是自己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感興趣?找出了原因,就要對症下藥,把不懂的問題弄懂,鞏固把不好的方面。
複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既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把「缺」「漏」的地方補上,還要全面地複習學過的知識,還有許多複習資料等著我們去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很仔細地看學過的每一章、每一節,我們就要分清複習的主次,有所側重。
讓我們來看看北京大學2001級高考狀元薛玉林的複習經驗:首先,你應該仔細考慮一下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知識的弱點和自點,以及每一科的潛力,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制定計劃,要著重抓用功最少、收效最大、分數提高最多的科目;知識上則要從必考的、熱點的知識入手,記牢後再抓可能考的、符合考試趨向的知識,最後再抓擴展的、屬於拉分的東西。
當然,除了薛玉林說的這些之外,基礎知識是不可以忽略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學大綱也是考試的主要要求而解題思路也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知識條件上的。即便是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因此,鞏固了基礎,才有可能攻克綜合性、高難度的題目。#加油吧考生#
這樣,複習的主次就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了。
註:各科基礎知識;查缺補漏;抓薄弱環節,徵服弱項;可以挖掘自己潛力的科目;短期內進步較大的科目或知識點;必考的熱點,社會上關注的焦點;保持強項等。
次:可能考的內容;符合考試趨向的知識;擴展的內容等。
偉大的德國文學家歌德曾經說過:「我在許多不屬於本行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如果當時能分清主次,我就很可能把最珍貴的金剛石拿到手。」複習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