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日前,宮崎駿電影《崖上的波妞》宣布在中國內地定檔12月31日,此前,本片在內地的譯名為《懸崖上的金魚姬》,現在改為《崖上的波妞》。這部電影是吉卜力工作室中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宮崎駿的珍愛之作。為了這次在中國上映,宮崎駿特意練習漢字並為中國觀眾送出手寫信。信中,宮崎駿親手繪製了一隻奔跑的「紅豬」自畫像,並配文「波妞能帶(來)快樂,就太好啦!」和此前《千與千尋》在內地上映的宮崎駿手寫信類似的是,這封信中也有一隻小小的「煤球精」。那麼,《崖上的波妞》有怎樣的幕後故事呢?電影上映前我們需要了解什麼?
紙上公主「波妞」
《崖上的波妞》製作之前,宮崎駿遇到讓他產生巨大震撼的東西。受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作品《草枕》的影響,宮崎駿前往英國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觀看展覽,被英國畫家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的畫作感動。其中一幅名為《奧菲利婭》的畫作,連細節部分都經過細緻刻畫,在光線照射下,少女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宮崎駿覺得「自己現在所做的就是把那種藝術毀了」。這次他要改變從漫長歲月中歷練出來的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嘗試全新的東西。
從印象稿開始,宮崎駿就有意貫徹執行「提升畫面精度,並要表現出樸素的感覺」的創作理念,並對參與創作的員工提出同樣的要求。《崖上的波妞》同樣全部使用手繪作畫,在一年半時間內,大約有70名工作人員畫了17萬張圖。宮崎駿的握力比原來下降了一半,鉛筆從原來的HB換成了更柔軟的5B。「已經到極限了,每天都感到自己快撐不住了」,宮崎駿在紀錄片中這樣說著,但手中的筆卻從未停下,後來他自己調侃波妞是可愛的「紙上公主」。
與童年的遺憾告別
分鏡腳本落後於計劃的時候,宮崎駿多在畫桌前撓頭嘀咕,面色嚴峻。體力不如前已是事實,他甚至是帶著封筆之作的心情和誠意去畫每一張圖的。他講述波妞和宗介的故事,也把童年時代母親生病無法擁抱他的心情放置在作品中。故事結尾,養老院孤僻的老奶奶給了宗介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是宮崎駿對童年遺憾之處的告別。
在這一時期的吉卜力作品中,《崖上的波妞》是最天真純粹的。《幽靈公主》宏大壯闊,《千與千尋》寓意深刻,《哈爾的移動城堡》帶有奇幻色彩,只有《崖上的波妞》最為簡單,塑造了一個童真、善良以及充滿美好遐想的世界。在這方世界中,大人與小孩平等,物種與物種平等,大家互相照顧與尊重,是被溫情與柔軟包圍的理想國。
備受歡迎的「波妞」
2008年,《崖上的波妞》在日本上映,首日票房達到《千與千尋》的83%,最終票房成績為155億日元,是當年日本的票房冠軍,目前暫列日本影史票房排行榜第11位。這部動畫此前雖未在中國上映,卻影響了很多人。粉絲羅列自己喜愛的宮崎駿作品,答案五花八門,但很少有人不喜歡《崖上的波妞》。《崖上的波妞》的意義是「用最本真的美好對抗令人焦慮的時代,讓人愛上這個世界」,這正是送給經歷2020的人們的最好禮物。
努力做一個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