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這是佛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管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不管是南傳、還是漢傳,「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都是佛門弟子需要證契的一個重要佛學理念。
在許多的佛經中都有對「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闡述,在《圓覺經》中佛陀是這麼為我們開示的: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圓覺經告訴我們,欲求入佛道的佛門弟子,都必須修習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
在圓覺經中佛陀還開示我們怎麼從理念上認知「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各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這些理念上的道理,佛陀講的很通透,我們似乎也能讀得明白。那麼是否就能讓我們如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反正我是做不到的!這麼多年來,這一段經文我應該也是讀了有幾十遍吧,但是我根本就沒能如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理念上的道理似乎已經明白了,卻總是不能切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
一切諸眾生,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一切眾生的身相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切眾生的心性由六塵積聚而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都是由六塵積聚而有,那麼這些猶如虛空華的幻有之象,豈不是就應當會有明顯的共通之相、普遍之性。而如果眾生都有著共通之相、普遍之性,那麼幻生的世界就應該是個單調的世界,而不會是當下我們所認知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或許也就是因為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有著心性各異、身相不同的眾生,作為世界眾生中的一員,當我們面對如此精彩的世界、如此可愛的眾生時,又怎麼能輕易地去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或許從根本上我們就不會甘願於去把如此精彩的世界證知為「四大皆空」,不會甘願於把如此可愛的眾生證知為「身心如幻」。
「四大和合、六塵積聚」的世界、眾生,為什麼會如此的精彩,如此的可愛,以至於讓我們留戀紅塵,不願出離呢?以至於讓我們即便是誦讀過佛經中的理念闡述,卻還是不能輕易地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
因為如工畫師的「心」在畫就諸種世間相的同時,也給我們設定了能讓世界變得精彩,能讓眾生來的可愛的助因。而正是這些助因能讓我們遊戲世間,讓我們留戀紅塵。我們的「心」是個最為高明的遊戲製作者,在「心」所製作的遊戲中,世界並不會是單調的,角色也不會是枯燥而生硬的。在「心」所製作的遊戲中,因為「心」對助因的設定,世界是精彩的,角色是可愛的。世界、眾生是會讓人痴迷而留戀的。
圓覺經中的理念對「四大皆空、身心如幻」作了通透的闡述,還是沒能讓讀過幾十遍經文的我如實地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就是因為我當初在讀誦圓覺經時,並不明白「助因」的概念,只要是助因還在,那麼「理雖明了,身不由已」。
因此呢,除其助因是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修行第一步。楞嚴經: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如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那麼讓我們痴迷於眾生、留戀於世界的助因是什麼呢?楞嚴經: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眾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就是「心」在製作遊戲時,設定的助因。
為什麼說「心」所設定的助因「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會讓「心」所製作的遊戲世界如此精彩,會讓遊戲眾生如此可愛呢?最為關鍵的一點,最為精巧的一點,就在於「心」的這個設定:「不能自全,依四食住」,不能自全,讓世界眾生,相互需要,相互依存。「四食」的設定讓「六塵、四大」和合出了世界、眾生各異的心性、不同的身相。
那麼能讓世界、眾生心性各異、身相不同的「四食」,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我們又該怎麼從助因的角度來認知、來理解呢?
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我們要從「助因」的角度來理解,而不應該從我們的習慣角度來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知。「四食」的助因設定讓世界有了差異性,讓世界如此精彩,「四食」的設定讓眾生相互需要、相互依存,讓眾生如此可愛。「食」:從人、從良,「良」意為拖尾到底,引申為從生到死。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一生的東西」。
段食:成段之食,使眾生成段之食。能把眾生區分成各個段別的「食」。段食作為一種助因,能夠幫助建立起眾生的段別差異。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如動物的攝食;比如礦物的結晶,再比如動物的攝食:有食草的,有食肉的,有雜食的。有築巢的、有不築巢的,有長著毛皮的動物,還有習慣穿衣服的人類。在各個不同段別的眾生,如果缺少了所需要的「段食」就將不能自全。
觸食:成觸之食。設定眾生各自與外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助因」,「觸食,這個助因」的設定,讓眾生有了學習的能力。從與外境的接觸中摸索,從與外境的接觸中學習,從與外境的接觸中成長。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能讓同一個段別內的眾生,因為所觸的不同,因為納觸能力(學習能力)的不同,而有了優劣之別。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讓眾生有了攀比、有了競爭。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還能讓同為人類的我們,有著不同的天分,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沒有觸食不能自全:缺失學習能力,或者缺少了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觸食不足的眾生相比於觸食豐足的眾生,會過得更為艱辛。
思食:成思之食。設定眾生之間相互關係的「助因」,思:情感。思食:眾生對情感的需求。情感分化社會又構成社會,情感(思食)是眾生之間的紐帶,是情感讓眾生有了家的觀念、有了族群的觀念、有了種族的觀念、有了祖國的觀念。是思食讓眾生有了被認同的需求,是思食讓眾生有了證明自已的需要。是思食讓人間有了關愛、有了友愛、有了情愛。正是思食這一助因的設定,才讓人們有了欣賞與被欣賞的需要,是思食成就了愛與恨,是思食演繹著世間的每一個故事。沒有思食不能自全:少了情感牽掛的生命如何安放。
識食:成識之食。設定眾生對世界、對生命認知角度的「助因」。識食設定了遊戲中的角色(眾生)可以自主編寫遊戲發展的程序。是識食讓遊戲生成了時間的觀念,是識食的設定才讓我們有了歷史的觀念,才讓我們有了宗教的觀念、信仰的觀念,才讓我們有了對未來的憧憬。是識食的設定讓我們能夠與世界互動,能夠認知世界,能夠改造世界,能夠發展世界。是識食這一助因的設定,才讓「心」製作的遊戲如此生動,因為識食能讓遊戲建立起更多的維度,從三維到四維以至於到更多的維度。是識食讓遊戲中的眾生感知到「過去、現在、未來」,是識食讓虛妄變得真實、變得可以認知。沒有識食不能自全:識食是遊戲世界自主延續的程序源,因此呢,也可以說遊戲中的眾生皆依識食住。
我們作為眾生中的一員,皆依四食住,不能自全。因為還有助因未能除斷,所以呢,即便是讀了幾十遍的圓覺經,我也證契不了「四大皆空,身心如幻」。認知「四食」這四個層次的助因後,再加以精進修習斷除助因,或許終有一天,也能證得正性離生,獲無生法忍。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