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眾生皆依四食住,卻會是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關鍵

2021-01-13 離生別苑

佛家說: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這是佛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管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不管是南傳、還是漢傳,「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都是佛門弟子需要證契的一個重要佛學理念。

在許多的佛經中都有對「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闡述,在《圓覺經》中佛陀是這麼為我們開示的: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圓覺經告訴我們,欲求入佛道的佛門弟子,都必須修習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

在圓覺經中佛陀還開示我們怎麼從理念上認知「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各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這些理念上的道理,佛陀講的很通透,我們似乎也能讀得明白。那麼是否就能讓我們如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反正我是做不到的!這麼多年來,這一段經文我應該也是讀了有幾十遍吧,但是我根本就沒能如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理念上的道理似乎已經明白了,卻總是不能切實地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

一切諸眾生,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一切眾生的身相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切眾生的心性由六塵積聚而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都是由六塵積聚而有,那麼這些猶如虛空華的幻有之象,豈不是就應當會有明顯的共通之相、普遍之性。而如果眾生都有著共通之相、普遍之性,那麼幻生的世界就應該是個單調的世界,而不會是當下我們所認知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或許也就是因為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有著心性各異、身相不同的眾生,作為世界眾生中的一員,當我們面對如此精彩的世界、如此可愛的眾生時,又怎麼能輕易地去證契到「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或許從根本上我們就不會甘願於去把如此精彩的世界證知為「四大皆空」,不會甘願於把如此可愛的眾生證知為「身心如幻」。

「四大和合、六塵積聚」的世界、眾生,為什麼會如此的精彩,如此的可愛,以至於讓我們留戀紅塵,不願出離呢?以至於讓我們即便是誦讀過佛經中的理念闡述,卻還是不能輕易地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呢?

因為如工畫師的「心」在畫就諸種世間相的同時,也給我們設定了能讓世界變得精彩,能讓眾生來的可愛的助因。而正是這些助因能讓我們遊戲世間,讓我們留戀紅塵。我們的「心」是個最為高明的遊戲製作者,在「心」所製作的遊戲中,世界並不會是單調的,角色也不會是枯燥而生硬的。在「心」所製作的遊戲中,因為「心」對助因的設定,世界是精彩的,角色是可愛的。世界、眾生是會讓人痴迷而留戀的。

圓覺經中的理念對「四大皆空、身心如幻」作了通透的闡述,還是沒能讓讀過幾十遍經文的我如實地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就是因為我當初在讀誦圓覺經時,並不明白「助因」的概念,只要是助因還在,那麼「理雖明了,身不由已」。

因此呢,除其助因是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修行第一步。楞嚴經: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如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那麼讓我們痴迷於眾生、留戀於世界的助因是什麼呢?楞嚴經: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眾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就是「心」在製作遊戲時,設定的助因。

為什麼說「心」所設定的助因「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會讓「心」所製作的遊戲世界如此精彩,會讓遊戲眾生如此可愛呢?最為關鍵的一點,最為精巧的一點,就在於「心」的這個設定:「不能自全,依四食住」,不能自全,讓世界眾生,相互需要,相互依存。「四食」的設定讓「六塵、四大」和合出了世界、眾生各異的心性、不同的身相。

那麼能讓世界、眾生心性各異、身相不同的「四食」,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我們又該怎麼從助因的角度來認知、來理解呢?

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我們要從「助因」的角度來理解,而不應該從我們的習慣角度來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知。「四食」的助因設定讓世界有了差異性,讓世界如此精彩,「四食」的設定讓眾生相互需要、相互依存,讓眾生如此可愛。「食」:從人、從良,「良」意為拖尾到底,引申為從生到死。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一生的東西」。

段食:成段之食,使眾生成段之食。能把眾生區分成各個段別的「食」。段食作為一種助因,能夠幫助建立起眾生的段別差異。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如動物的攝食;比如礦物的結晶,再比如動物的攝食:有食草的,有食肉的,有雜食的。有築巢的、有不築巢的,有長著毛皮的動物,還有習慣穿衣服的人類。在各個不同段別的眾生,如果缺少了所需要的「段食」就將不能自全。

觸食:成觸之食。設定眾生各自與外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助因」,「觸食,這個助因」的設定,讓眾生有了學習的能力。從與外境的接觸中摸索,從與外境的接觸中學習,從與外境的接觸中成長。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能讓同一個段別內的眾生,因為所觸的不同,因為納觸能力(學習能力)的不同,而有了優劣之別。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讓眾生有了攀比、有了競爭。觸食這一助因的設定還能讓同為人類的我們,有著不同的天分,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沒有觸食不能自全:缺失學習能力,或者缺少了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觸食不足的眾生相比於觸食豐足的眾生,會過得更為艱辛。

思食:成思之食。設定眾生之間相互關係的「助因」,思:情感。思食:眾生對情感的需求。情感分化社會又構成社會,情感(思食)是眾生之間的紐帶,是情感讓眾生有了家的觀念、有了族群的觀念、有了種族的觀念、有了祖國的觀念。是思食讓眾生有了被認同的需求,是思食讓眾生有了證明自已的需要。是思食讓人間有了關愛、有了友愛、有了情愛。正是思食這一助因的設定,才讓人們有了欣賞與被欣賞的需要,是思食成就了愛與恨,是思食演繹著世間的每一個故事。沒有思食不能自全:少了情感牽掛的生命如何安放。

識食:成識之食。設定眾生對世界、對生命認知角度的「助因」。識食設定了遊戲中的角色(眾生)可以自主編寫遊戲發展的程序。是識食讓遊戲生成了時間的觀念,是識食的設定才讓我們有了歷史的觀念,才讓我們有了宗教的觀念、信仰的觀念,才讓我們有了對未來的憧憬。是識食的設定讓我們能夠與世界互動,能夠認知世界,能夠改造世界,能夠發展世界。是識食這一助因的設定,才讓「心」製作的遊戲如此生動,因為識食能讓遊戲建立起更多的維度,從三維到四維以至於到更多的維度。是識食讓遊戲中的眾生感知到「過去、現在、未來」,是識食讓虛妄變得真實、變得可以認知。沒有識食不能自全:識食是遊戲世界自主延續的程序源,因此呢,也可以說遊戲中的眾生皆依識食住。

我們作為眾生中的一員,皆依四食住,不能自全。因為還有助因未能除斷,所以呢,即便是讀了幾十遍的圓覺經,我也證契不了「四大皆空,身心如幻」。認知「四食」這四個層次的助因後,再加以精進修習斷除助因,或許終有一天,也能證得正性離生,獲無生法忍。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相關焦點

  • 佛說:身心是虛幻的;用虛幻的身心能修行?那妄想心又如何得解脫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覺經》之二、普賢菩薩 ,本講為普賢菩薩所提問題,以及佛的回答,主要說明聽聞圓覺清靜境界後,證入此等境界的修行方法,即修習「如幻三昧」,也就是了知身心一切者是幻化的道理,進而遠離諸種幻化現象。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大皆空」之說,那麼這裡面的「四大」是指什麼呢?關於這個其實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大圓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種修煉達到極高修為的世界觀。「空」的意思並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間萬物,了悟宇廟人生。「空」不但不是無,正相反,「空」是萬有,但又無對待、無差別。
  • 恭迎藥師佛聖誕丨消災延壽 身心安樂
    依唐代義淨法師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藥師佛又作七佛藥師。 消災延壽藥師佛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稱:「令諸眾生所願皆遂,尤願眾生諸根完具,
  • 《楞嚴經》是什麼阻擋眾生入涅槃境界,是佛之戲論還是眾生迷執
    如果修行者在此舍定心中,捨棄厭離色界質礙身成就,覺得色身仍為障礙,於是修習空觀而入空處定,以消泯色礙之身而入於空境,這一類眾生,名為空處天。諸色礙既已消除,所依之無質礙之空也滅,其心中唯留阿賴耶識以及末那識中向內緣之半分微細猶存,這一類眾生,名為識處天。
  • 藥師佛十二大願:身光遍照、度化眾生,消災延壽,脫系縛之苦!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 說一說佛的四無所畏(70)
    這種無所畏從四個方面表現出來,叫做四無所畏。分別為: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又稱諸法現等覺無畏、正等覺無畏。已經證得法身圓滿的如來,真覺本明中具有一切智。在覺性上「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
  • 學能令正法久住,行能令正法久住,證也能夠令正法久住
    就像世界上有災難發生,為什麼會發大水?因為眾生的共業所感,貪心太大了。為什麼會遇到風災呢?眾生的共業,愚痴心太大了。那起大火呢?嗔恨心太大了。這是說,眾生的煩惱病與所處的依報環境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當成病人想。 對於說法人,要作醫生想,知道他們是來為自己治病的。
  • 佛教:「四大皆空」究竟指的是什麼?
    佛教中經常提到四大皆空,不管我是不是學佛人,也許都聽過四大皆空這四個字。那到底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呢?四大到底是什麼?我們先來看一看這裡的空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空的意思,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變化不實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都是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的,對於那些虛妄不實會生會滅的事物,我們就可以說是空的。但空並不等於沒有,如果空是沒有的,那連因果、善惡豈不都是沒有的了?顯然不能這樣去理解。很多人因為誤解了空的意思,甚至會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像成是沒有的,誰還去行善積德呢?所以對空這個字,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了才行。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裡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呢?
  • 為什麼要回向,如何回向積累無量福報
    一、為什麼要回向佛教說,一個人的發願和回向可以就如種子因地,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未來結什麼果,他是人天發心,將來果報在人天,如果他是貪嗔痴慢自私自利之心,那未來是三惡道,是小乘發心將來在羅漢,大乘為眾生不為自己的發心在於殊勝一乘佛道,一個人的回向文,可以知道他的發心、修行見地和願力等情況。
  • 佛陀所說,為什麼十方世界的佛陀都會讚嘆無量壽佛?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①。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②,及不定聚③。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眾生,都是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為什麼呢?因為彼佛國中,根本就沒有不得成佛的邪聚眾生,也沒有不一定發菩提心的一類眾生。
  • 給你四件法寶,破除外道邪見,避免迷惑受騙,看到必是大福之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久住不變,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在成、住、壞、空,緣起緣滅,遷變不停,循環不已。外道邪見常言某種身外之物「本有常在」有很大利益好處,來誘惑眾生,令其執著,迷失正智,而誤入歧途。
  • 佛法漫談|舉世皆假名,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學習佛法,時常會提到「空」這一個字,沒學佛的人聽到佛法是談「空」的,通常會驚奇、懷疑甚至恐懼。放眼看去,明明有人有物,萬象森羅,怎麼就是空的呢?並且佛法也講修行、講因果、講度眾生、講成佛;如果一切皆空,又何從有因果,又何必修行,又怎麼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呢?有這樣的疑問,都是因為不明了佛法所談「空」的真正意義,所以有人對佛法有疑惑,有人甚至詆毀佛法。學習佛法離不開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世間的一個名字,必定有一種意義;說一句話,必定有先後的次第,而真理是一時具足多種意義的。
  • 《金剛經》:空性、無住、成佛
    見財了就成了財迷了,見色成了色迷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證悟不到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透過幻相看到本質,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到了幻相後面的空性,你就不會像芸芸眾生那樣,「凡所有相,抱住不放」,就不會在現象的裡面迷失了本心本性。
  • 學佛要「如法」,要智慧的修行,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句句無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以無漏法度眾生:戒是無相,定是寂滅,慧是無住,以此戒定慧,才能出苦海,所以應修無為法。要知道如來得菩提也是無為法——無得而得;如來說法,也是無為——無說而說,所以如來所說的法,皆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