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說,為什麼十方世界的佛陀都會讚嘆無量壽佛?

2020-12-14 如道居士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①。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②,及不定聚③。

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眾生,都是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為什麼呢?因為彼佛國中,根本就沒有不得成佛的邪聚眾生,也沒有不一定發菩提心的一類眾生。

附記:由這一段經文,我們不難發現,極樂世界是一個「會五乘同歸一佛乘」的世界。五乘者: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諦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闢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而極樂世界,是五乘齊入的世界,也就是五乘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一齊進入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一生成佛。而十方眾生一生極樂國,皆住於正定之聚,那是:彌陀48願中第11「住正定聚願」之功德所成就的。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十方世界有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大家都異口同聲的稱揚讚嘆無量壽佛,能以名號利益眾生,以本願攝受眾生,以極樂普度眾生,其威神功德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附記:無量壽佛得諸佛共贊,這是48願中第17「諸佛稱揚願」所成就的。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諸佛都稱揚讚嘆阿彌陀佛,目的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在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和他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後,都能以堅定不移的信心,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和至心回向願生極樂國,這樣便可以隨願往生,圓證三不退。這當然不包括那些造作五逆罪,和惡意誹謗正法的人。

附記1:這段經文是再一次提示往生的正因,是信、願、行之三資糧。眾生若能從此切入,依深信、切願、念佛而修行,何愁不能往生,何愁不能一生成佛?眾生只要做到信、願、行,便肯定往生,這是本願中第18「念佛往生願」、第19「臨終接引願」、第20「繫念定生願」,和第47「得不退轉願」等功德所成就的。

附記2:經文還提到「乃至一念」,此一念即指清淨純一的信心。《彌陀經疏鈔》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稱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淨宗八祖蓮池大師這一句「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和淨宗九祖所說的「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皆為無上之開示,乃淨土宗之心髓,正與經文所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完全一致。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④。

佛告訴阿難:在十方世界,發真誠心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附記:往生的人為何有三輩之分?因為念佛眾生,隨其念佛功力之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故有三輩之分。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⑤而作沙門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⑦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往生的人,要舍家棄欲,作一個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同時還要實行菩薩所修之六度萬行,並發願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附記1:凡是修淨土法門又想上輩往生的人,首先要「舍家棄欲」。「舍家」就是出家,出家就是要出離煩惱之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五欲就是世人所盲目追求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又以食、色二欲為最嚴重,是眾生生死的根本。所以佛制出家人要託缽乞食,不擇好壞,目的就是捨棄食慾,以及必須斷淫,目的就是捨棄色慾。淫食二欲既除,則生死之因斷矣。《楞嚴經》說:「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所以,志求上輩往生的人,務必「舍家棄欲」。

附記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是本經的主要行法。「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裡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裡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裡告訴我們:深信和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大悲心等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願」之中。所以只要您深信有無量壽佛和極樂世界,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此外淨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有一篇膾炙人口的「勸發菩提心文」,值得一讀再讀,以助發心。至於「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無量壽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附記3:「一向專念」的「念」,一般說有四種,即實相念、觀想念、觀像念、持名念,本經是宣揚持名念的,因持名念佛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其實這也是最契合彌陀之本願的一種念佛,所以本經列之為三輩往生之正行,其他只是助行而已。

附記4:「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本經之念佛要訣,這與《阿彌陀經》所說之念佛要訣「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必先一其心。須知,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汙心」。而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指的就是清淨心。念佛時,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之貪、瞋、痴、慢、疑、惡見等等念頭統統放下,以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附記5:淨宗歷代祖師大德,鑑於許多念佛人雖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心難歸一,有以致之。於是,他們便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起來,得出「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希望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茲將此九字真言略釋如下:

附記6:在上述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為最重要,盍念佛能做到字字入乎耳,便不難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也就是當今淨宗祖庭蘇州靈巖山寺方丈明學老和尚教人念佛要「自己念,自己聽」的主要原因。老和尚這一句「自己念,自己聽」,確乃老人家幾十年念佛之經驗極談,此亦是攝心歸一之無上妙法。倘能依老和尚所說「自己念,自己聽」,聽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即使不是「一心不亂」,也必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了,這也就是念佛能把煩惱壓下去的功夫!

附記7:關於念佛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境界,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亦有很明確的指示,老人家說:「既有真信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⑧,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具備了上面所說之條件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極樂世界的聖眾們,就會現在他的面前,而他便立即隨著無量壽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的蓮花之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即得圓證三不退、智慧勇猛和神通自在的果報。

附記1:上輩人從臨終至往生,共獲五種之妙果:一、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二、即隨彼佛,往生極樂;三、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四、住不退轉;五、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附記2:「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七寶是喻念佛的人具足七聖財(信、進、聞、施、慧、有慚、有愧)。蓮花中化生是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雜,以清淨心來念佛,必得清淨自在之意生身。

附記3:所謂「自然化生」,是說不需要父母,也不需要外緣,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彌陀的願力相應,就自然地在七寶所成的蓮花裡變化生長出來,可見此身不是血肉之軀,正如前面所說的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附記4:至於為什麼都在蓮花中化生呢?這有幾個原因:

(一)往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觀經》清楚指出,除了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之外,其他的諸如下品上生者,要10小劫才能證入初地,下品中生者要6大劫花才開,下下品往生者要12大劫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這些往生者要有一個靜修和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就是他往生到極樂世界時,在裡面化生的蓮花。

(二)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凡是以清淨心來念佛的人,必得清淨自在之意生身。

(三)蓮花出於淤泥,而藕性潔白,不被淤泥所汙染,比如眾生的佛性真如,雖處在煩惱的淤泥中,但不被煩惱淤泥所汙染,只要懂得念佛,發願生西,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之中化生,便能很快地花開見佛悟無生,明心見性,恢復佛性上原有的與諸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光明如佛,壽命亦如佛。

(四)又蓮花開時,綻出蓮蓬,蓮子已在其中。蓮花是因,蓮子是果,因果同時,這是表念佛法門是最殊勝之法,不同於一般之漸教,要先有因而後有果,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斷的種因,不斷的證果,不斷的輾轉增上;念佛法門卻是大乘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正如彌陀第44願所說一聞名號,即「具足德本」,這也就是淨土宗所強調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由於上輩往生者皆能獲得如上所說之妙果的緣故,阿難!若有眾生希望在此生中,得見無量壽佛,他應當實行我上面所說的「舍家棄欲」,做一個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同時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加上修諸功德,至心回向,願生極樂,那他就能在此生中,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生成佛。

注釋

①正定之聚 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

②邪聚 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

③不定聚 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

④三輩 往生極樂淨土的人,其道業之深淺有上中下三輩:一、上輩,即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二、中輩,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和立塔像,飯食沙門,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輩,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⑤舍家棄欲 「舍家」就是出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

⑥沙門 是印度一般出家修行人的通稱,華譯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痴三毒。

⑦一向專念 「一向」是自始至終,精進不懈;「專念」是至誠懇切,專念阿彌陀佛,無有他念。

⑧自然化生 無須父母,自然變化而生。

#佛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魔王波旬要阻礙佛陀悟道,還要讓佛陀早入涅槃呢?
    佛陀在沒有悟道成佛之前,所經歷的修行是十分艱苦的。主觀上的無法覺悟讓佛陀心急如焚,因為他曾答應過淨飯王,如果自己不能悟道就返回迦毗羅衛國去繼承王位。客觀上的諸多誘惑也在同樣在阻礙著佛陀,魔王波旬的擾佛行動就是其中之一。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
  • 佛陀為什麼說楞嚴咒最重要?楞嚴咒有什麼殊勝功德?
    楞嚴咒是佛陀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之中宣說的。當時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惑,在阿難尊者的戒體將破壞之時,佛陀命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去破除邪咒,阿難尊者才免於此災。因此,楞嚴咒可謂《楞嚴經》的主體,若是沒有楞嚴咒的因緣,也就不會有《楞嚴經》出現。楞嚴咒光明無量,威力無比,以三世諸佛之一切清淨功德成就覆蓋所有,破除一切黑暗。楞嚴咒的全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 佛陀為什麼無所得
    佛陀為什麼說無上正等正覺都沒有法可得呢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那可是大法呀!這一句話,我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就明白了 。第一,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智慧德相 ,是眾生本自具有的 ,沒有什麼得到,得不到之說,只是因為眾生的妄想執著把這個本來就有的德相掩蓋住了而已。
  • 佛陀誕生為什麼「口出狂言」?
    這麼想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為什麼佛走的是右脅不是左脅了,那麼佛出生在什麼時候呢?與佛陀出生的日期所對應的是,我們中國周昭王24年甲寅歲四月初八。佛陀在出生的時候產生了極大的瑞相,這個瑞相不只是在迦毗羅衛國那個小範圍內,也不只是在古印度的雪山下,這個瑞相遍及了整個地球,整個地球都在佛陀出生的那天產生了極大的瑞相,當時在中國也產生了瑞相。
  • 佛陀說「命薄福淺」的真正根源不是對佛陀的不尊重
    介紹佛陀說:「一切都是心造的」,事實上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好運,但人們的祝福卻不盡相同。就像我們在佛教中說的一切都是由心創造的一樣,我們心中的東西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有句老話說「萬事俱備,浮生空自忙」,這是一些在這世界中迷失和憂鬱的人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也是他們不理想的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 佛教:其大無外,宇宙究竟有多大,佛陀告訴你答案
    同時也是在感嘆著宇宙的龐大,大家可能都會有過這樣的想法,那就是這個宇宙究竟有多大?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面看,是沒有辦法去衡量宇宙究竟有多大的,概念也非常的模糊和籠統,但是在幾千年前,佛陀卻是曾經講過有關於宇宙大小的事情。
  • 佛陀說法是因為梵天勸請,為什麼佛陀的初衷是要早入涅槃呢?
    佛陀放棄了苦修,終於在三十五歲這年於菩提樹下悟道,也從此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說法之旅。但是佛陀在剛悟道的時候,本是要打算即入涅槃的,如果不是梵天來到佛前請轉發輪,佛法這種出世間的智慧也許就不會流傳到今天了。那麼佛陀作為一個覺者,為什麼在悟道之後想的不是教化眾生而是要入涅槃呢?悟道本就是一個自覺的過程。
  • 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 佛陀說《金光明經》的緣起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那時,佛陀於王舍城靈鷲峰頂,最清淨的甚深法界處,諸佛如來所居處,與出家人九萬八千人,這些出家人皆為阿羅漢,這些聖者能善調伏身心如大象王,諸漏已除,再無煩惱。心念、智慧皆善解脫,所作已辦,舍一切煩惱重擔。得一切自身利益,盡一切三界煩惱,得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涅槃彼岸。
  • 法華經:真正的佛法是解結,佛陀談五千人離開的原因(16)
    】接著,佛陀講到諸佛教化眾生的內容和方法:諸佛將其所證得的境界以無量的方便力而為眾生宣說。為什麼是「無量方便力」呢?因為眾生心念無量、心行無量、欲性無量、以及過去世的善業惡業無量,故而佛陀的教化方便力亦無量。
  • 《華嚴經》中說佛陀當年成道之處,有十種殊勝之處(一)
    唐代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中說: 佛陀當年示現成道所處的大地,是以金剛為地體的。換言之,它是金剛不壞之地,而且還具足了種種淨嚴之相。 什麼叫做淨嚴呢? 《探玄記》中說:「垢無不盡曰淨,德無不滿曰嚴。
  • 佛陀證悟以後,為什麼不立即回故鄉迦毘邏衛?
    悉達多太子和妻子耶輸陀羅雖然父親淨飯王也給他和僧團建了泥拘律園,但佛陀並沒有在那裡常住,而是繼續在拘薩羅、摩揭陀、毘舍利等各國傳法,這是為什麼呢?,但摩揭陀臣民的心不是國王能左右的,自己並不是在危言聳聽,摩揭陀人心中的正法,已經換成了佛陀的解脫之道,連婆羅門也有人做了比丘,我們的正法搖搖欲墜,摩揭陀內人心渙散,而佛陀被稱為和平的典範,阿奢世王發誓殺了佛陀,拿他的首級掛摩揭陀城門示眾,大臣說,你要殺了佛陀,就是和摩揭陀人民為敵,百姓門揭竿而起,摩揭陀周邊的彈丸之地再出兵相應,那你轉輪聖王的美夢也徹底粉碎了。
  • 要是佛學並非神學,那麼後來的佛家傳人為什麼要把佛陀神化
    佛教是世界性的幾大宗教之一,佛教的教義主要來源於佛陀的思想。也就是說以佛陀思想為主要教義的宗教,人們都會將其歸納為佛教,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繼承佛陀思想時,因為不同的需求方向而有所取捨,於是佛教也就分出了不同的流派,當下的主要流派有: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
  • 美麗的少女愛上了佛陀的大弟子阿難,看佛陀是怎樣說的
    天真的少女自性愛上了佛陀的弟子阿難,可阿難並不知道少女的心思,而自性因為自己是低種姓又是少女也說不出口,有一天,自性從井裡提水,見阿難遠遠地走過來,全身心地看著阿難,桶裡的水都倒在了碗的外面,鄰居看見,急忙喊自性,可自性的注意力全在阿難身上,根本沒有聽見鄰居的叫喊,鄰居跑過來,奪過她手裡的桶
  •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佛陀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實際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眾生的選擇不同 佛菩薩度人並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只想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度,但是為什麼只度有緣之人呢?並非是佛陀特意的放棄了某些眾生,而是眾生沒有去選擇被佛陀救度。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從古至今,除了本世界釋迦佛陀說法外,從來沒有一個聖者完成過如此多項的成就,而且每一項成就都達到了世界級的巔峰。我們了解過很多被稱為「深通大小五明」的人,實際上是一句空話,拿不出實在的內容,就連文字圖片也拿不出來鑑定,說句不該說的真心話,甚至連世間上的專業專家都比不過,這又哪裡是什麼深通大小五明呢?又怎能代表佛陀所說的顯密俱通、智慧展顯的五明高度呢?
  • 漫畫《佛陀的塗鴉》,為什麼治癒了無數人?
    據說,莫莉·哈恩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痛苦的人生事件後,才把創作「佛陀的塗鴉」,作為一種日常的冥想練習,來幫助自己應對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困擾。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佛陀的塗鴉」。創作「佛陀的塗鴉」,不僅極大地幫助了她自己的治療過程,同時也與世界各地的心靈求索者心心相印。現在她每天在自己的網站上更新漫畫,通過塗鴉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
  • 佛陀所示地藏菩薩的無量功德
    《地藏十輪經》實乃娑婆世界末法時代之教法。如何知曉?佛陀說末法之時,由於離佛陀成道太過久遠,凡夫根器如損壞之器,凡夫行斷滅之見如世間盲人,凡夫沉醉五欲如種子於石田中不生芽苗,凡夫放肆十惡如臭身之垢穢。因此經文中說:「為令此土三寶種姓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又說:「催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至如今三寶雖久住,顯教宗傳於末法,眾生的所知、煩惱二障如金剛,一乘之說實為方便。尋覓舊經以來,年代久遠,但目錄皆已遺失,傳人也失去記載。譯者也已離去,不知何日再來,正信者不得佛法之真諦,外道卻笑談佛法,繆談正法,豈不讓人悲哀呢?
  • 佛陀的稱呼與德號
    巴利聖典中通常用 Bhagavà 來尊稱佛陀,是佛陀最常用的德號。Bhagavà 有多種含義,意為尊師、功德殊勝、尊敬、具祥瑞者 (bhaga + vant = bhagavant) 等。1.尊師。諸義註解釋說:lBhagavàti g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