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①。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②,及不定聚③。
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眾生,都是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為什麼呢?因為彼佛國中,根本就沒有不得成佛的邪聚眾生,也沒有不一定發菩提心的一類眾生。
附記:由這一段經文,我們不難發現,極樂世界是一個「會五乘同歸一佛乘」的世界。五乘者: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諦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闢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而極樂世界,是五乘齊入的世界,也就是五乘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一齊進入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一生成佛。而十方眾生一生極樂國,皆住於正定之聚,那是:彌陀48願中第11「住正定聚願」之功德所成就的。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十方世界有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大家都異口同聲的稱揚讚嘆無量壽佛,能以名號利益眾生,以本願攝受眾生,以極樂普度眾生,其威神功德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附記:無量壽佛得諸佛共贊,這是48願中第17「諸佛稱揚願」所成就的。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諸佛都稱揚讚嘆阿彌陀佛,目的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在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和他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後,都能以堅定不移的信心,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和至心回向願生極樂國,這樣便可以隨願往生,圓證三不退。這當然不包括那些造作五逆罪,和惡意誹謗正法的人。
附記1:這段經文是再一次提示往生的正因,是信、願、行之三資糧。眾生若能從此切入,依深信、切願、念佛而修行,何愁不能往生,何愁不能一生成佛?眾生只要做到信、願、行,便肯定往生,這是本願中第18「念佛往生願」、第19「臨終接引願」、第20「繫念定生願」,和第47「得不退轉願」等功德所成就的。
附記2:經文還提到「乃至一念」,此一念即指清淨純一的信心。《彌陀經疏鈔》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稱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淨宗八祖蓮池大師這一句「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和淨宗九祖所說的「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皆為無上之開示,乃淨土宗之心髓,正與經文所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完全一致。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④。
佛告訴阿難:在十方世界,發真誠心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附記:往生的人為何有三輩之分?因為念佛眾生,隨其念佛功力之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故有三輩之分。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⑤而作沙門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⑦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往生的人,要舍家棄欲,作一個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同時還要實行菩薩所修之六度萬行,並發願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附記1:凡是修淨土法門又想上輩往生的人,首先要「舍家棄欲」。「舍家」就是出家,出家就是要出離煩惱之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五欲就是世人所盲目追求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又以食、色二欲為最嚴重,是眾生生死的根本。所以佛制出家人要託缽乞食,不擇好壞,目的就是捨棄食慾,以及必須斷淫,目的就是捨棄色慾。淫食二欲既除,則生死之因斷矣。《楞嚴經》說:「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所以,志求上輩往生的人,務必「舍家棄欲」。
附記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是本經的主要行法。「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裡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裡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裡告訴我們:深信和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大悲心等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願」之中。所以只要您深信有無量壽佛和極樂世界,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此外淨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有一篇膾炙人口的「勸發菩提心文」,值得一讀再讀,以助發心。至於「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無量壽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附記3:「一向專念」的「念」,一般說有四種,即實相念、觀想念、觀像念、持名念,本經是宣揚持名念的,因持名念佛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其實這也是最契合彌陀之本願的一種念佛,所以本經列之為三輩往生之正行,其他只是助行而已。
附記4:「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本經之念佛要訣,這與《阿彌陀經》所說之念佛要訣「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必先一其心。須知,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汙心」。而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指的就是清淨心。念佛時,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之貪、瞋、痴、慢、疑、惡見等等念頭統統放下,以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附記5:淨宗歷代祖師大德,鑑於許多念佛人雖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心難歸一,有以致之。於是,他們便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起來,得出「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希望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茲將此九字真言略釋如下:
附記6:在上述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為最重要,盍念佛能做到字字入乎耳,便不難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也就是當今淨宗祖庭蘇州靈巖山寺方丈明學老和尚教人念佛要「自己念,自己聽」的主要原因。老和尚這一句「自己念,自己聽」,確乃老人家幾十年念佛之經驗極談,此亦是攝心歸一之無上妙法。倘能依老和尚所說「自己念,自己聽」,聽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即使不是「一心不亂」,也必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了,這也就是念佛能把煩惱壓下去的功夫!
附記7:關於念佛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境界,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亦有很明確的指示,老人家說:「既有真信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⑧,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具備了上面所說之條件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極樂世界的聖眾們,就會現在他的面前,而他便立即隨著無量壽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的蓮花之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即得圓證三不退、智慧勇猛和神通自在的果報。
附記1:上輩人從臨終至往生,共獲五種之妙果:一、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二、即隨彼佛,往生極樂;三、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四、住不退轉;五、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附記2:「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七寶是喻念佛的人具足七聖財(信、進、聞、施、慧、有慚、有愧)。蓮花中化生是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雜,以清淨心來念佛,必得清淨自在之意生身。
附記3:所謂「自然化生」,是說不需要父母,也不需要外緣,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彌陀的願力相應,就自然地在七寶所成的蓮花裡變化生長出來,可見此身不是血肉之軀,正如前面所說的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附記4:至於為什麼都在蓮花中化生呢?這有幾個原因:
(一)往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觀經》清楚指出,除了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之外,其他的諸如下品上生者,要10小劫才能證入初地,下品中生者要6大劫花才開,下下品往生者要12大劫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這些往生者要有一個靜修和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就是他往生到極樂世界時,在裡面化生的蓮花。
(二)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凡是以清淨心來念佛的人,必得清淨自在之意生身。
(三)蓮花出於淤泥,而藕性潔白,不被淤泥所汙染,比如眾生的佛性真如,雖處在煩惱的淤泥中,但不被煩惱淤泥所汙染,只要懂得念佛,發願生西,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之中化生,便能很快地花開見佛悟無生,明心見性,恢復佛性上原有的與諸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光明如佛,壽命亦如佛。
(四)又蓮花開時,綻出蓮蓬,蓮子已在其中。蓮花是因,蓮子是果,因果同時,這是表念佛法門是最殊勝之法,不同於一般之漸教,要先有因而後有果,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斷的種因,不斷的證果,不斷的輾轉增上;念佛法門卻是大乘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正如彌陀第44願所說一聞名號,即「具足德本」,這也就是淨土宗所強調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由於上輩往生者皆能獲得如上所說之妙果的緣故,阿難!若有眾生希望在此生中,得見無量壽佛,他應當實行我上面所說的「舍家棄欲」,做一個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同時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加上修諸功德,至心回向,願生極樂,那他就能在此生中,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生成佛。
注釋
①正定之聚 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
②邪聚 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
③不定聚 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
④三輩 往生極樂淨土的人,其道業之深淺有上中下三輩:一、上輩,即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二、中輩,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和立塔像,飯食沙門,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輩,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⑤舍家棄欲 「舍家」就是出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
⑥沙門 是印度一般出家修行人的通稱,華譯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痴三毒。
⑦一向專念 「一向」是自始至終,精進不懈;「專念」是至誠懇切,專念阿彌陀佛,無有他念。
⑧自然化生 無須父母,自然變化而生。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