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2020-12-15 以智見佛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

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

佛陀告訴須菩提長老:是的!是的!如果再有人,聽聞到這部金剛經,不驚訝不恐怖不畏懼,就應當知道,這個人、這樣的人很是稀有。

這段經文是佛陀在聽了須菩提長老說,只要有人能夠見到實相,就是最稀有的禪修者以後,馬上緊接須菩提長老而說的。

佛陀不僅肯定了見到實相的人就是最稀有的人,還進一步說到,只要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就是甚為稀有的人。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會說,我讀金剛經就不驚訝;我讀了無數遍金剛經也不恐怖;我讀了一輩子金剛經也不畏懼。難道我們都是佛陀所說的,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甚為稀有的人?顯然不是,我們只是對金剛經無動於衷而已!

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讀懂金剛經,我們讀不懂金剛經。沒有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所講的佛法,沒有真正領會金剛經的經義,才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

這隻表明,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要見到實相,就要去除我們的所有相、所有念頭。我們只是認識金剛經的字而已,只是在文字上讀金剛經的普通人而已。根本不是佛陀所說的,對金剛經感到不驚不怖不畏的稀有的人。

相關焦點

  • 初讀《金剛經》,為什麼不少人會感到害怕?
    佛告須菩提: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初讀此《金剛經》時,我就曾經有過害怕的心理。為什麼害怕?如我昔日,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原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從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品讀《金剛經》的經文內容,由於《金剛經》的宗旨是闡述空性成道的境界,也就是修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實相般若」,所以在佛教中有著「不可說」的意境。經文中強調的「真理」在沒有修行基礎的人看來,是有些不合邏輯的成分,故前面說到《金剛經》是為菩薩所說的修行法門。菩薩以修行實踐得般若妙慧,所以說《金剛經》必須要躬行實踐才會有更好的感悟,單從文字去理解是無法領會其真正的法意。
  • 《金剛經》為什麼那麼神?
    佛陀的金剛語無有欺惑,它並不是一種傳說,我們若能一心持誦,最終必可獲得菩提果位。受持、念誦、撰寫《金剛經》有什麼功德呢?「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頌金剛經》:佛陀對眾生的信心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驅使,易受「色聲香味觸法」的迷惑。現實生活的種種得失成敗,跌宕起伏,生成歡樂痛苦。人最直接的欲望就是追求感官的享受。雖然如此,人卻又有精神需求,在心理上自我認可必不可少;自我價值實現更為人心心念念所不能遺忘。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在《金剛經》裡有一大問,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
  • 為什麼所有人讀了金剛經都會著相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樣的人理解我今天所說的含義不?不理解,佛陀。這樣的人不理解佛陀你所說經文的含義。
  • 不從正等正覺的角度來解讀金剛經 就有可能錯失整部金剛經
    金剛經在說什麼?如果我們不把它弄清楚,就很難讀懂金剛經,就很難理解金剛經。金剛經,雖然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經文,但真正能夠理解金剛經的人非常稀少。這是因為,要真正地理解金剛經,必須要有很高的禪修功力,才能夠真正地做到透徹、全面地理解。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就告訴他,我去沒有問題,但是我身邊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至於這個僧團的具體組成和來歷咱們下一篇再分享),此外還有一些居士,你得幫忙準備一個大講堂和大宿舍才行啊。給孤獨長者一口答應,馬上回去開始找地方。
  •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二,為什麼說正信希有難得?佛陀講,在末法時期的人,「有持戒修福者」會對他的教法生起正信。持戒,持守五戒,遵守佛的戒律;修福,是修人間的福報,像修橋、補路、放生、布施、做義工,等等。這些眾生聽了《金剛經》的法義,哪怕是在一念之間,在極短的時間裡面生起淨信,佛陀都能夠清清楚楚地感應到,「悉知悉見」,佛陀是完全能了知,完全能夠看見,這些眾生呢就具備了無量無邊的福德了。三、為什麼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 為什麼敲木魚?《金剛經》中佛不是高不可攀,是能平凡中建立非凡
    古代說錯話,特別是知識分子說錯話是很容易引來災難,清朝文字獄盛行時,據說一位書生因見到一陣清風吹起了書頁,順口造了一句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清政府砍了。吃飯難,到今日醫療水平如此發達也依然不容易,新聞報導吃錯食物中毒還在其次,很多不夠健康的飲食問題也是部分癌症的病源。所以,深入琢磨又何止吃飯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怎麼辦?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須菩提長老,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恭敬地跪在佛陀面前問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4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好了,大家手邊有佛經的可以打開,沒有的話直接看文章就行,裡面佛經原文都引用並標記了,我們今天討論第一品法會因由分,說的直白點就是這次法會的由來。這裡的「如是我聞」其實也有許多種解釋,比如這個「如」字代表如如不動,如理如法之類,我們就不談那些了,就按照最簡單但最實在的一種說法來。這裡的「我」是阿難尊者,如是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聞就是聽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中阿難尊者以「多聞第一」著稱,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力最好,過耳不忘,又是佛的表弟和侍者,幾乎不離佛左右。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金翅鳥王須菩提漸漸長大了,非常聰明,但是脾氣很壞,不管看到人還是畜生,都大聲嗔罵,導致親戚和父母都非常討厭他,不願意見到他。於是須菩提就離家出走,進入人跡罕至的山林。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因此後世之人都對這個「四句偈」極為感興趣,想要找出到底是哪四句如此神奇,在本來已經是般若智慧象徵的金剛經裡還能如此出類拔萃,很多高僧大德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這裡多說一句,《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就這麼一部,但是關於這部經的注和疏那就太多了,而且水平和境界都高低不同,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 為什麼《金剛經》中說「若有四相,既非菩薩」?
    《金剛經》裡佛陀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佛陀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看「四相」的含義。四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部分,是佛家經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我相。
  • 佛陀為什麼無所得
    佛陀為什麼說無上正等正覺都沒有法可得呢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那可是大法呀!這一句話,我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就明白了 。第一,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智慧德相 ,是眾生本自具有的 ,沒有什麼得到,得不到之說,只是因為眾生的妄想執著把這個本來就有的德相掩蓋住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