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2020-12-19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7篇

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前三篇聊了經名的意義,翻譯經文的鳩摩羅什大師,以及佛陀說法的時間「一時」以及結集的阿難尊者的「如是我聞」的含義,這次咱們來介紹佛陀講經的地方。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個地方名氣很大,看過《西遊記》電視劇的朋友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快到天竺的時候唐僧師徒曾經路過一個寺廟,唐僧就主動問起這是否為「布金之寺」,當時孫悟空還非常好奇——這今天師父怎麼也認路了呢?二師兄還東張西望的,打算在地上找塊金磚搬走。

其實唐玄奘並不是認路,這個名字和傳說他都是從經文中看到的,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地方——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個地方可是非同小可,它其實又涉及到好幾個概念——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咱們就來次第介紹

02舍衛國

大家都知道古印度和我們中國一樣,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只不過和我們不同的是,古印度和如今的印度並非完全一致,也包括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地,嚴格來說佛陀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尼泊爾人。

佛陀生活大概是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和孔子差不多同時代,這個時候我們中國正處於周朝的春秋時期,整個天下分為了大大小小許多個國家,比如秦晉楚齊吳越衛鄭蔡唐陳杞等等,而古印度也是一樣。

而這個舍衛國就是當時古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類似於當時處於我國中原地區的「晉國」,物產豐富,文明發達,所以也被翻譯為『聞物』,聞是名聞,物是物產,也是波斯國的都城。

03給孤獨長者

接下來要出場的就是給孤獨長者,這也是這一篇文章的核心人物。

給孤獨長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怪,因為是梵音的音譯,它翻譯過來其實是樂善,好施。

而「給孤獨」三字雖然只是諧音,但也是有來由的,幼兒無父者曰「孤」,老而無子者曰「獨」,說的更直白點就是孤兒和無人贍養的老人,而這位長者經常「給」他們救濟,所以才被稱為「給孤獨長者」,這是一個很有品德的美稱,並不是說他本身很「孤獨」。

實際上給孤獨不僅不孤獨,而且有錢又有地位,他的兒子娶了舍衛國中一位同樣很有名望叫珊檀那的大臣的女兒,有一天給孤獨去看望親家的時候發現對方打掃房間,準備飯菜,莊嚴隆重,他就急忙問是怎麼回事,難不成國王要大駕光臨嗎?

珊檀那就回答說,我不是恭請國王,而是恭請「佛陀」來家裡說法。

給孤獨本人善根極深,雖然他之前根本沒有見過佛陀甚至都沒聽聞過,但僅僅只是聽了「佛陀」二字,就讓他渾身汗毛倒豎,油然而生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仿佛前世聽過不知道幾千幾萬遍一樣。

所以他從親家那裡打聽到佛陀的住所之後,馬上就第一時間跑過去拜訪了,見了佛之後更加覺得非常歡喜,就恭恭敬敬的邀請佛陀來為大眾說法。

佛陀就告訴他,我去沒有問題,但是我身邊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至於這個僧團的具體組成和來歷咱們下一篇再分享),此外還有一些居士,你得幫忙準備一個大講堂和大宿舍才行啊。

給孤獨長者一口答應,馬上回去開始找地方。

04只陀太子

可是給孤獨找來找去,卻沒有發現又安靜,又寬闊,提供食用也便利的地方,唯一符合要求的卻是舍衛國只陀太子的後花園。

於是給孤獨就去找只陀太子了,想要買他的園子。

只陀太子聞言就笑了,說長者啊,我知道你有錢,但是你跑到我這裡炫富就沒意思了,別忘了我可是一國的太子,根本不差錢,為啥要把花園賣給你呢?

給孤獨就說了,太子殿下啊,我買您的花園並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打算供奉佛陀的,所以請您無論如何都要賣給我。

只陀太子的善根比起給孤獨就差了不少,聽到「佛陀」二字沒啥反應,但是拗不過給孤獨不斷的懇求,所以就找了個藉口推辭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但你得用黃金鋪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然後我就把花園賣給你。

給孤獨聽完後馬上就離開了,只陀太子以為把他嚇退了,一笑了之,就當這件事沒發生過。

05樹和園

但是我們知道真正的信徒那是非常虔誠的,不要說錢財這種身外之物,哪怕生命都不在乎的,比如佛本生裡面所說的佛陀前世那些捨身飼虎故事比比皆是,給孤獨長者見過佛陀之後已經生出了正信,又豈會在乎區區錢財?

所以他回去之後馬上讓人開始準備金磚,不夠的話就變賣其餘家產,然後開始在那座花園裡鋪地,只陀太子知道了之後大吃一驚,急忙出來問道:「長者,我不過是開個玩笑而已,你這是做什麼?」

給孤獨就回答道:「君無戲言,我現在已經完成您的要求了,還請您把這花園賣給我吧。」

只陀太子就很感動,明白給孤獨並非戲弄他,而是真的要供佛,他就說道:「你的決心我已經看到了,不過我堂堂一國太子怎麼能收你的錢呢?這樣名聲太難聽了,這樣吧,這園子我送給你就是。」

但是給孤獨長者也是個信守諾言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肯白拿太子的花園,爭來爭去後太子就退了一步道:「這樣吧,我當初只說賣你園子但並不包括園子裡面的許多大樹,這樣好了,這園子算是賣給你了,樹就算我的,咱們兩人一起供養佛陀你看如何?」

給孤獨長者當然一口答應,然後就把園子收拾乾淨去請佛陀和僧團來這裡講法了,而這個園子也就被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其中「祗」代表只陀太子,「樹」是太子供奉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則代表這座花園

這裡順便說一句,「只陀」也是音譯,他實際的含義是「戰勝」,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他父王正好打了一場勝仗歸來,故而得名。

06紅塵說

以上就是這個地方所涉及到的全部的人和物的介紹,可以說非常殊勝,而且佛陀在此說法長達二十五年,並非只是說了一部《金剛經》,還有別的經文,不知道有多少人得到了大利益,因此這個地方也是非常有功德,給孤獨長者和只陀太子因此也是福德無量。

只不過遺憾的是,後來佛法在古印度漸漸式微,又被婆羅教和印度教所取代,所以這些殊勝之地也都沒有得到保護,據那些去過那裡的僧人居士們所說,整個園子早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了幾根柱子還幾間破屋,這不得不說非常遺憾。

所幸的是佛法雖然在古印度失傳,卻流傳到了我們國家為首的一些國家,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比起這些「外相」來,佛法本身才是最大的瑰寶,近水樓臺沒有得月反而只是撿了一些虛影當寶貝,紅塵君只能對印度人民深表遺憾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因此後世之人都對這個「四句偈」極為感興趣,想要找出到底是哪四句如此神奇,在本來已經是般若智慧象徵的金剛經裡還能如此出類拔萃,很多高僧大德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這裡多說一句,《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就這麼一部,但是關於這部經的注和疏那就太多了,而且水平和境界都高低不同,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首先整體說明一下,整部《金剛經》被分為了三十二品,其實最初釋迦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緣教化,根據弟子們的提問來回答,並不像現在的老師講課還有書本教案一樣,根本就沒這些「品」或者「章」的概念。恰恰相反,佛涅槃後諸位弟子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說的法分類集結,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的佛經。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從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品讀《金剛經》的經文內容,由於《金剛經》的宗旨是闡述空性成道的境界,也就是修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實相般若」,所以在佛教中有著「不可說」的意境。經文中強調的「真理」在沒有修行基礎的人看來,是有些不合邏輯的成分,故前面說到《金剛經》是為菩薩所說的修行法門。菩薩以修行實踐得般若妙慧,所以說《金剛經》必須要躬行實踐才會有更好的感悟,單從文字去理解是無法領會其真正的法意。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第五講——為何每個僧人受戒,魔王波旬的魔宮都要震動?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8篇這一篇是《金剛經》的第五講,之前聊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含義,聊了四大譯僧之首的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聊了集結佛經的阿難尊者,聊了講經的時間「一時」和講經的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一篇我們來聊聊佛陀身邊的常隨僧眾。
  • 《金剛經》為什麼那麼神?
    此處的字面意思比較簡單,稍有智慧的人都會懂,但若沒有對內容進一步分析,不太精通經論的人經常會生一些懷疑:「為什麼有《金剛經》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念誦之人為何同佛塔寺廟一樣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經論典的教證分析很有必要,倘若真正明白了這一點,這就是聞思《金剛經》的收穫。這裡,佛陀給須菩提講了此經的殊勝功德。什麼樣的功德呢?
  • 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即為當機受法者。一.須菩提的悟道因緣關於須菩提尊者的身世及信佛因緣,在《撰集百緣經》中有較詳細記載:釋尊初始成佛,想要教化龍王一族,便來到須彌山下,示現了一位比丘的形象,在山頂端坐思惟。當時有一金翅鳥王,在大海中捉住了一條小龍來到須彌山頂進食。被捉的小龍還沒有死亡,看到一位比丘端坐,便哀聲求救,沒來得及被救就死掉了。
  • 《西遊記》中佛性禪心的名字,領悟佛的一種境界
    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的五十二個階段中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為「十地」。其中第四地叫「焰慧地」,指智光熾盛,生無生尹忍;第九地叫「善慧地」,即以善巧的慧觀而入無生忍之道。詩佛王維名和字均取自於《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佛門弟子。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享有了「詩佛」之稱譽的詩人,佛緣殊勝,躬身修禪,深得禪家三昧。
  • 《金剛經》中的十大名句,感悟般若智慧!
    《金剛經》可以說是漢地佛教中流傳最廣的佛經之一。其義理深入淺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對《金剛經》中的般若智慧,都歡喜不已,都會如法受持。《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無上妙法,以其經中充滿般若智慧而聞名。
  •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關於佛陀的教法傳世,向來有三階段的說法。佛陀涅槃之後,佛陀的教法在世間的流傳,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階段。正法是佛陀涅槃之後的最初的一千年,佛陀的教法非常的純正,佛陀的教導不走樣地流傳著,很多的眾生聽聞佛法都能夠有所證悟。
  • 《頌金剛經》:佛陀對眾生的信心
    人最直接的欲望就是追求感官的享受。雖然如此,人卻又有精神需求,在心理上自我認可必不可少;自我價值實現更為人心心念念所不能遺忘。人世生活紛紛擾擾,時勢艱難,總不能讓人順心如意。感官享受的不能滿足;權勢利益的得失之患;精神上的空虛,造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偏執而不自知。一個人的人生總不自覺地被困在局中,無以超脫。
  • 一百個人讀金剛經有一百種感悟 表示沒有一個人讀懂了金剛經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每講一部經文都是有目的的。而且,基本上每一部經文只解決一個禪修問題,每一部經文只傳達相同般若智慧。佛陀講阿彌陀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通過不斷念阿彌陀佛的佛號,當能夠做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時,就能進入到解脫的極樂狀態,就能去到西方極樂世界。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為流傳,成為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為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 佛典七種講解—金剛經講解
    在佛臨圓寂前所說的《無量義經》中,佛明確開示他四十九年種種說法的實質,是令眾生離種種執著。什麼叫做執著呢?執是拿在手裡不放,著,是膠著、粘著,執著,通俗地講,就是抓住不放。抓住不放什麼呢?種種不如實的認知,佛法叫做「妄想」,即不能如實認識自己和人生、世界的真實本面,把不如實的認知誤認為絕對真實。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金剛經》第二品的內容是講須菩提代眾生恭敬地向佛陀請法,這一品也是整部金剛經的總綱領。須菩提恭敬地請教佛陀,說: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善男善女們,應該怎樣來安住這來之不易的菩提心,又該怎樣降伏這有分別的妄心。因為整部《金剛經》就是圍繞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所以說第二品是金剛經的總綱領。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須菩提長老,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恭敬地跪在佛陀面前問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的智慧 佛陀一再強調不可著相 奈何世人口明心不明
    經文的這一段佛陀提到了色身,也就是佛陀的肉身,據說佛陀是一位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若是僅僅如此,還不可稱為具足,應是功行圓滿,萬德莊嚴,當年阿難尊者就是看到了佛陀的美好莊嚴,才跟隨出家的。佛陀靜坐但佛陀否定這樣的看法,這樣的看法本身就是著相,就是住相,整部《金剛經》佛陀一直在強調不可著相,不可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