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金光明經》的緣起

2021-01-12 如道居士

佛法之真如絕待泯一切諸法而獨存。佛法妙行不可思議,可由因緣顯各種象,實際卻不受一絲一毫,於事相中不舍一法。因此如來出世說《金光明經》,依此清淨心,建解脫行,顯此能離三界之經卷,令眾生永除無明;示伏藏之寶王,使修行者得圓頓大用。以信相菩薩之信門而入之人,可行無礙之空行;以監牢菩薩之空門而入之人,則法身非有相可求。性、相互通,有、無互建,則是此經的要義。乃至能明諸佛法性之源,探如來壽量之本,金光普照,發揚一切智門;金鼓歡騰,顯示無邊妙用,則為菩薩發菩提行之源頭。

懺除業障,一切法皆如夢幻之法門;讚嘆如來,例舉修行之妙果。菩薩能以身飼虎,能舍能行;長者以流水救濟無水之魚,有始有終,則菩薩能依真如而行。譬如明月當空,月影沉水,真金作器,體有萬形,主法、伴法皆能圓融,一法、多法皆能自在,能於一法受一切法,則能信如來之密藏,實為三界之寶藏,莊嚴性海之門,趣向覺悟之本。因此一萬天子聞此法門而頓證菩提;一切眾生,入此法門皆如甘露,則見聞隨喜,讀誦受持,於一念具了無上法門之人,豈是小因緣者可得?我等修行人理應勤思佛意。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那時,佛陀於王舍城靈鷲峰頂,最清淨的甚深法界處,諸佛如來所居處,與出家人九萬八千人,這些出家人皆為阿羅漢,這些聖者能善調伏身心如大象王,諸漏已除,再無煩惱。心念、智慧皆善解脫,所作已辦,舍一切煩惱重擔。得一切自身利益,盡一切三界煩惱,得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涅槃彼岸。這些聖者名為:阿若憍陳如尊者、阿氐多尊者、波闍提婆尊者、摩訶男尊者、跋提尊者、大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唯有阿難住於有學位。這些大聲聞僧,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大菩薩,百千萬億人,皆有大威德,如有大龍王,名為普聞,為眾生善知識,布施、持戒皆能清淨,安忍、精勤已經過無量劫,超一切靜慮,繫念現前,開智慧門,善修各種方便法門,能自在遊戲,有各種微妙身體,已得總持,辯才無盡,斷一切煩惱,累世習氣皆已消亡,不久當成就一切種智,能降魔軍而擊法鼓,制伏一切外道,令其起清淨心,讀人天眾生,十方佛土皆已莊嚴,六道眾生無不得益,成就大智,具足大忍,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曾歷諸佛,不入涅槃,發弘誓心,盡未來際,廣於佛所深種清淨因,於三世法悟無生法忍,超越二乘所行境界,以大善巧化導世間,於佛陀之教皆能演化,秘密之法、甚深法性,皆已了知,無有疑惑。這些無量大菩薩,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伍億八千位離車童子,他們的名字是: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法授童子,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以這些童子為上首,所有童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四萬二千天子,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竦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駃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以這些龍王為上首,這些龍王對於大乘法能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三萬六千藥叉、毗沙門天王為上首。他們的名字是:菴婆藥叉,持菴婆藥叉,蓮花光藏藥叉,蓮花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能深心護持,不生攜帶。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另有四萬九千迦樓羅王,以香象勢力王為上首,及其餘乾達婆、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及一切大國國王,皇后皇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皆悉雲集,共同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各於下午從禪定起座,前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圈,退坐一邊。

所有這些聲聞、菩薩、人天大眾、天龍八部,全部雲集完畢後,各自誠心合掌恭敬,瞻仰佛陀尊榮,目光皆不曾舍,皆願聽聞殊勝妙法。

這時,世尊於下午從定而起,觀察大眾,並解說道:金光明最勝王經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經典,此經奧義之深,不可思議,是諸佛境界。我講為你們再次解說這部經文,四方四佛,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相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天鼓音佛都會護持。我為你們開示這殊勝吉祥懺法,能滅一切惡業,消除眾生苦患,給予眾生安樂,是一切種智的根本,一切功德莊嚴。眾生六根缺失,壽命損減,惡業現前,天神遠離,親友之間互相嗔恨,眷屬分離,彼此仇恨,財物散失。眾生如果夜裡做噩夢,因此生煩惱,可以沐浴後穿潔淨衣,對於此諸佛所讚嘆的金光明經,專心念誦、受持,由於此經的威力,可以遠離一切災禍,消除一切苦難。護世四天王及他們的眷屬,無量藥叉皆會護衛你們。大辯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和金翅鳥王、阿修羅天眾等天神及他們的眷屬,皆來守護此人,日夜不離。

我所說的金光明經是佛所修行的法,是秘密之法,千萬劫也難遇到。如果聽聞此法,為他人解釋,心生隨喜,並設供養,這樣的人能在無量劫中常受天人、龍神所恭敬。能積無量福德,超過無量恆河沙,讀誦此經之人,也能獲得這些功德。十方諸佛菩薩皆護持此人,令其遠離苦難。供養此經需要沐浴自身,並供養飲食、香花,常生慈悲心。想要聽聞此經,也要心中無雜念,常生歡喜心,才能增長功德,要以尊重心聽聞此經,這樣才能常生善道,遠離苦難,這樣的人善根也能很快成熟,受諸佛讚嘆,才能真正的聽聞此經及懺悔之法。

#佛經#

相關焦點

  • 《金光明經》中詳細記載
    你向佛陀祈求什麼願望?我能滿足你。」婆羅門回答:「童子!我想供養無上世尊,現在想從如來處求請芥子大小的舍利。為何呢?我曾聽聞:『若善男子、善女人得如芥子大小的舍利,恭敬供養,此人能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天。』」童子對婆羅門說道:「想要生三十三天受殊勝果報,應該誠心聽此《金光明最勝王經》。
  • 佛陀覺悟之後,總結的「緣起法」,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緣起性空」,隨後總結出了「緣起法」,創立了佛教最根本的學說,關於這個學說,我們該如何認識?也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緣起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佛像在這「緣起法」之中,佛徹底的粉碎存在已久的二元對立之說,即否定了一切時間或物質層面的第一因說。
  • 佛說緣起論
    緣起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金光明經》中講了什麼,對生活有什麼幫助,你知道嗎
    佛教中的經典浩如煙海,想要全部了解清楚,這一輩子時間都不太夠用,而且「文字」只是文字,是傳遞知識的一個「渠道」,若是全相信「文字」所說自己不去「分析」與「判斷」,這書不讀也罷。關於這本《金光明經》我剛看覺得「扯淡」,不是在「誹謗」什麼,只是看到前言說這本經書可以帶來「不可思議」的護國利民功德。也許是我執著於表面的文字含義了,如果大家不從事生產工作,不去努力勞動,那「災難」、「飢餓」、「疾病」、「戰亂」等等事情也不會「發生」?
  • 佛教:佛陀說此經難信,若能修持功德圓滿!
    佛陀是大覺者,是一切成就者,建立佛教後,弘法利生四十餘年。佛陀了知眾生的種種根性,依據其根性的不同,開示對應的法門。例如對於上根利器者,佛陀開示《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這樣的大乘經典,使其讀經就能開悟,而成就佛果。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佛陀在有關經典裡講:如果我們真正懂得了無明不存在(即空性),那依靠無明而生的十二緣起後面的支全部都會滅亡。《方廣大莊嚴經》中也講:「深入緣起,覺悟真實。」意謂:如果我們真正懂得緣起法,萬法的本性就已覺悟。《維摩詰所說經》裡也說:「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所有邪見、無明、煩惱、痛苦,全部都是對法不了解,如果真正懂得緣起,一切都不會執著。
  • 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500多年前,佛陀就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後來,佛教說「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自存常在,覺悟「緣起法」才得以成佛;故有見緣起即見佛法身的說法,典型地以「法身舍利偈」表述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故此,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緣聚則有,緣散則滅。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佛陀青年時期,因感於生老、病、死的煩惱而出家修道。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
  • 《緣起贊》科判、頌詞及相關連結
    【2】甲二、論義(分五):一、以說緣起理而讚嘆;二、唯有佛陀對解脫者不欺惑;三、唯有佛教成為解脫者的津梁;四、隨念如來之深恩;五、攝義。【2-2-1-1】丁一、建立宣說緣起空性之教無過失(分三):一、說緣起空性之義;二、駁斥如是不承許之理;三、以此建立空性斷除增損之見。【2-2-1-1-1】戊一、說緣起空性之義(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從必然到自由——佛陀的慈悲·緣起
    在《金剛經》中佛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足見其有不墮入「神秘主義」的自覺。佛陀希望告予世人的思想與「從必然到自由」這一題目十分貼合。悉達多·喬達摩發現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萬物處在「絕對運動」之中、世界是由諸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必然產物」,而他所尋找的是「如何從這「必然」所帶來的種種煩惱中解脫的方法」。
  • 佛陀說法是因為梵天勸請,為什麼佛陀的初衷是要早入涅槃呢?
    五濁惡世,迷多覺少,所以佛陀想要入涅槃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不都說佛法是慈悲的嗎?那佛陀為什麼要如此自私,自己悟道了,就要匆匆離開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知道佛陀在悟道的那一刻,就已經入於空性了,或者說就已經入於涅槃了,眾生已不是眾生,佛陀也不是佛陀,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如如不動。既然沒有眾生陷於苦海,也就無需住世說法。所以,佛陀要入涅槃並不是自私,而是空性的一種體現。
  • 佛教:佛陀為什麼能圓滿成就?每個學佛人都應該知道的事
    佛陀的成就不止是這一生的事情。如實地觀察到世間變化的規律,只是佛陀修道的一種助緣,修道的主緣是什麼?是情義,是佛陀的大悲心。佛陀在沒有明白緣起法之前,已經在聚集無量的因地廣行。為什麼要去行?出於他對生命的不忍。他看到種種現象都極度不忍,都想提供幫助。
  • 一切緣起緣滅,什麼才是學佛終點?
    一切緣起緣滅,似乎學佛也於事無補。那麼,什麼才是學佛的終點?一、佛菩薩的終點佛陀29歲出家,35歲證道,弘法45年,80歲入滅。佛陀入滅前,舍利弗、目犍連雙賢入滅。可是既然佛菩薩來到世界的使命是教化眾生,娑婆惡世未有改變,佛菩薩們早已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照說早已跳出生死輪迴,為什麼還要通過所謂的「入滅」來示現眾生人生苦短呢?佛菩薩的終點又在哪裡?
  • 《華嚴經》中說佛陀當年成道之處,有十種殊勝之處(一)
    唐代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中說: 佛陀當年示現成道所處的大地,是以金剛為地體的。換言之,它是金剛不壞之地,而且還具足了種種淨嚴之相。 什麼叫做淨嚴呢? 《探玄記》中說:「垢無不盡曰淨,德無不滿曰嚴。
  • 佛陀說世間眾生有四種根器,你擁有的是哪一種根器呢?
    佛陀說法作為剛入佛門不久的初學者,是不建議看太多開示的,祖師大德會根據修行者的根基不同,而進行不同的引導,修行者的根器不同,所得開示自然不同,如果將不屬於自己根器的話拿來用,只能害了自己。佛陀以緣起而覺悟佛祖曾以四種良馬巧喻眾生的根器。第一種馬,乃世間第一良馬,當人駕馭它來拉車時,它看到人手中的鞭子,就能做到快慢得當,與駕車人配合得很好,順應著駕車人的心。
  • 佛陀說,一切皆因緣,看透了,也就放下了
    佛陀獨坐在菩提樹下,不食不眠,參悟人生,終於在七七四十九日後,徹然大悟。佛陀當時所悟得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於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緣離散而消失。這就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就是佛教的「緣起論」的主要方面。「諸行無常,謂自時間上觀之,一切現象(有為法)皆屬遷流變化而剎那生滅者,故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諸法無我,謂自空間上觀之,諸法(包括有為、無為法)依緣起之法則,互相依存,而無『我』之實體可言。」
  • 四十二章經 是佛陀對眾生學佛的四十二個勸誡
    四十二章經是一部概括性的勸導型經文,介紹了豐富的佛法知識,包括持戒修行、棄惡揚善、布施增福、離欲成佛、明心見性等等。是佛陀對眾生的四十二個苦口婆心的學佛勸誡。熟讀四十二章經,不斷理解四十二章經,將對佛法、禪修、覺悟、解脫、涅槃成佛有個全面、簡明的了解和認識。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後,這樣認為,一個人能夠安住在甚深的大禪定當中,降伏自己內心的貪嗔痴諸魔,脫離內心的貪慾和痛苦,時刻保持在寧靜之中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