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一切皆因緣,看透了,也就放下了

2020-12-12 繭破

佛陀獨坐在菩提樹下,不食不眠,參悟人生,終於在七七四十九日後,徹然大悟。

佛陀當時所悟得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於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緣離散而消失。

這就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就是佛教的「緣起論」的主要方面。

「諸行無常,謂自時間上觀之,一切現象(有為法)皆屬遷流變化而剎那生滅者,故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

「諸法無我,謂自空間上觀之,諸法(包括有為、無為法)依緣起之法則,互相依存,而無『我』之實體可言。」

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天地萬物,莫不如此。

有緣,我們就能夠相聚在一起,因緣不足,我們也就擦肩而過。

因緣的不斷組合,交互作用,就展現出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不同的形態,和人生中各種奇妙的際遇。

這就是所謂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有緣,我們就加以珍惜;無緣,我們就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個世上,一切皆有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再衍生出來因,循環不止,哪一天,無有因了,也就沒有你我之間的緣分。

愛恨情仇,金錢,地位,你我關係,與事與物與人,莫不如此,無緣也就無有,無有也就煙消雲散。

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就應該,順勢而為,順其自然,那就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我們去牽腸掛肚,困擾與世與人與物。

人生路漫漫,不斷的前行中,不斷的成長中,我們就在不停地失去與得到之中,得得失失,這很自然,皆因為緣。

失去了不可挽留,得到了也不要狂妄自大,這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終都會煙消雲散。

安心,安在,安於當下,不紛馳、不困擾、不計較、不攀比,我們就能快樂而陽光地活著。

在實際的生活中,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又何必去斤斤計較那一點一滴呢?

失去了苦痛,得不到難過;

得到了狂喜,擁有了忘乎所以。

你這又是何必呢?#學佛感悟#

順其自然,無為而有為。

相關焦點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放下,是擁有,是解脫,是頓悟,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塵世間,煩由心生,愁從心來,唯有放下,便得從容!人生好事壞事,皆成往事,世間本無物,何處染塵埃,面對過往請你學會接納生活,所有的一切不愉快此刻已經煙消雲散了,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你抱著過去生活一輩子,錯過了太陽不可惜,可惜的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太陽也錯過了月亮,生活到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放下過去才可以看到未來,放下苦惱你才可以接納快樂,放不下昨天,今天再美好你也看不見,所有到苦惱都是源於得不到但是又想得到茅盾的心理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於是上前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 佛說:婚姻是了斷一場因緣
    佛說:大千世界皆是因緣而生,一個緣字包含的太多太多了,今生能有緣相聚相守餘生就是莫大的緣分,婚姻是前世的延續,今生的了結!夫妻是緣無緣不聚,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前世相欠今生才會相聚,前世不欠今生難以相遇!
  • 佛教:佛陀說此經難信,若能修持功德圓滿!
    佛陀是大覺者,是一切成就者,建立佛教後,弘法利生四十餘年。佛陀了知眾生的種種根性,依據其根性的不同,開示對應的法門。例如對於上根利器者,佛陀開示《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這樣的大乘經典,使其讀經就能開悟,而成就佛果。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我們每一個人,皆會遇到與之相對應的人或事。而所遇到的無論是誰,無論什麼事,最終皆會消散。如人而言,也會從相聚到相離,從事而言,也會從遇到事情,到解決事情。這種種無一不是,緣聚和緣散的表現。在佛教之中,佛法亦是如此。
  • 佛陀要教給後人的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深觀緣起悟得世間真相之後,成為了偉大的覺者——佛陀,而佛陀所流傳的覺悟法門,也被稱為「佛教」。佛教從一門教育演變成宗教的過程十分複雜,但是佛陀的教導卻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後不斷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也產生了許多新的佛教日常用語。
  • 鹿養苑講法:什麼是佛陀?
    在沐浴的過程中,悉達多依然沒有忘記向比丘們講法,他一再強調:「比丘們,儘管你們已經聽過我講的這些前所未有之法,但是只聽懂是沒有用並沒有多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親身實證,付出實踐,唯有實證,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他繼續說道:「我自己也是因緣覺醒,才能夠成為佛陀,你們以後若是能夠實證因緣,了知一切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成
  • 《少年歌行》:心有執念終成魔,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少年歌行》目前已經更新到26集,一心想回寒水寺的無心,終於放下心中的執念,隨莫叔叔回了天外天。寒水寺忘憂大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處清幽地,幾縷煙火從寺中嫋嫋升起,禪房內忘憂大師雙手合十席地禱告,傳聞他能一眼看透人的內心,也能改變人的內心,無需言語,便能以佛法度人。
  • 佛陀說《金光明經》的緣起
    佛法之真如絕待泯一切諸法而獨存。佛法妙行不可思議,可由因緣顯各種象,實際卻不受一絲一毫,於事相中不舍一法。因此如來出世說《金光明經》,依此清淨心,建解脫行,顯此能離三界之經卷,令眾生永除無明;示伏藏之寶王,使修行者得圓頓大用。
  • 每一個學佛人都要懂的十二因緣,你懂了嗎?師父告訴你真相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五講十二因緣是佛陀的根本教義,無論是早期的苦、無常,還是中期的空,乃至到強調一切眾生可以成佛的如來藏,都是從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當中開解出來。所以,可以說,不了解十二因緣就不能夠了解佛陀的基本教義。十二因緣的方法論在於四諦,找到苦的原因,然後找到滅苦的方法,就能滅苦。而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盤寂靜的三法印,也是基於十二因緣的基本原則。乃至現在人學佛,都要從因果開始入門。
  • 佛陀的十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弗他們出家的因緣是什麼?看看吧
    舍利弗就上去問說:請問這位師父你是修什麼法門的?我為什麼看你這麼自在?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是我師父說的。舍利弗聽到這個偈頌之後,一下子醍醐灌頂,他說:你師父是哪一個?他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一語道盡了人世間的一切,道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師父還說了什麼?那馬勝比丘又說:諸行無常,是法生滅。生滅已滅,寂滅為樂。
  • 佛陀開示婆羅門放下,困境即是賜予
    佛陀開示婆羅門放下佛陀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佛說: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成緣
    佛說: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成緣。你現在得到了什麼果,就是你曾經種下了什麼樣的因,沒有人能逃得出世間的因果循環。沒有無緣無故的因,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皆有因果,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們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相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在般若共利言譯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性空」。唐朝的法月法師的譯本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同時也記錄了佛陀與弟子之間的事情。佛陀在證悟佛果後,具備了五眼六通,可以看到弟子們很久以前所做的事情。也常常通過這種方便,來教導弟子們止惡守戒,精進修行。波斯匿王詢問佛陀,這是因為什麼因緣?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在迦葉佛的時代,當地的國王要為迦葉佛建造一座靈塔。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於是國王就命令四位大臣作為建工,來共同建造。」
  • 千年古塔,寶磚重現,一切皆因緣
    請仔細觀察基座下部的這些佛像磚,你會發現每一塊上面都有四列字,「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這是佛教中的唱頌詞,叫偈語。所以這些磚被稱為佛偈語磚。20世紀八十年代末,政府撥專項資金給雲居寺修復北塔,由於這些佛偈語磚有的脫落,有的殘缺,所以全部需要更換。
  • 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500多年前,佛陀就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後來,佛教說「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自存常在,覺悟「緣起法」才得以成佛;故有見緣起即見佛法身的說法,典型地以「法身舍利偈」表述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故此,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緣聚則有,緣散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