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五講
十二因緣是佛陀的根本教義,無論是早期的苦、無常,還是中期的空,乃至到強調一切眾生可以成佛的如來藏,都是從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當中開解出來。所以,可以說,不了解十二因緣就不能夠了解佛陀的基本教義。十二因緣的方法論在於四諦,找到苦的原因,然後找到滅苦的方法,就能滅苦。而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盤寂靜的三法印,也是基於十二因緣的基本原則。
乃至現在人學佛,都要從因果開始入門。十二因緣的基本原理,不是佛陀發明的教義,而是基於生命存在的基本事實,在甚深禪定的基礎之上發現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第一,是基於生命的事實發現的,不是佛陀的自創,是每個人都可以覺悟的最根本點。每個人都跟佛陀一樣,佛是覺悟了的眾生,而我們是沒有覺悟的佛。
這一點,我們與佛陀的生命具有同一特質,這是學佛與學其他神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教派一直在解決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與神不是同一特質,神是神聖的,我們是世俗的。神是這個世界的本體,我們是神的衍生。而佛教不是在解決我們與佛之間的關係,我們與佛之間的關係很簡單,他是先覺者,我們是後覺者,他是老師,我們是學生。
因為他的覺悟跟我們所需要的人生訴求是一致的。修行與世俗的人生方向是不相違背的,不是說等老了才來修行,不是說等你不願意過你的人生了才來修行,而是修行是為了過好你的一生,甚至是為了你人生的圓滿。越早修行越好。所以佛教裡面有一個俗語叫「莫到老來再修道,孤墳儘是少年人」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佛陀看到解脫的世界或者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看不到的原因是我們被情緒、愛欲、欲望裹挾,在煩躁的心境中看待這個世界。而離開佛陀的獨特視角,是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真相的,看到的都是顛倒妄想。這個角度就是禪定,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靜下來以至於不被欲望裹挾,不被我執束縛。因為每個眾生在看待這個世界時,評判身邊的人,都是用好人、壞人來評判,可是好壞是從你的價值、偏執出發的,而佛陀看待眾生的視角是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因妄想、執著而掩蓋了我們真實的心性,凡夫是認賊作父而已。我們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視角,把這個世界分成好壞、美醜等等對立的概念。佛陀的視角不是站在以我執為中心的視角,而是站在清淨平等覺,一切眾生平等的視角,才照見了五蘊皆空,看到了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一切皆是苦的,這個苦是從凡夫的角度出發的。
因為凡夫是從我執,即我愛、我慢、我痴、我見的四大根本煩惱來看世界的,這個世界好的一切都要據為己有,壞的都要遠離,從而得出的結論。從我執的角度,看到的起因以及付出的行動,最終得到的結果都是苦的。只有站在佛陀清淨平等覺的角度來看待生命,這個世界才是一切皆淨土。